1 / 64

温州市 2009 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温州市 2009 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语文试卷及质量分析. 温州市实验中学 吕德慧. (一)依“纲”据“本”,合理规范. 一、试卷总体评价. “纲”: 《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2009 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语文) 》 “本”:现行教材 合理: 1. 内容合理,不超 “ 纲 ” ,不脱离教材,贴近现实,贴近学生; 2. 结构合理,考试内容分布、考试要求分布、试题类型分布、 试题难度分布均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见表 1~5 、图 1 、 2 )

jorden-park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温州市 2009 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温州市200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语文试卷及质量分析 温州市实验中学 吕德慧

  2. (一)依“纲”据“本”,合理规范 一、试卷总体评价 • “纲”:《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09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语文)》 • “本”:现行教材 • 合理:1.内容合理,不超“纲”,不脱离教材,贴近现实,贴近学生; 2.结构合理,考试内容分布、考试要求分布、试题类型分布、 试题难度分布均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见表1~5、图1、2) • 规范:1.内容规范,试卷所选用的诗文有较高的典范性,其他语言材 料及试题,均有较好的语言典范性,且语意清晰,没有歧义; 2.表述规范,问题的表述,以及涉及的专用名词、术语等,均 符合语言规范,且与现行教材相匹配。 3.格式规范,试卷的样式,试题的编排、格式等,均符合规范。

  3. (二)稳中求变,特色鲜明 一、试卷总体评价 • 稳:延续了近年来温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的基本风格。 • 变:有新的突破,新的特色。 • 特色:1.有突出的人文主题和丰厚的文化内涵,无形中熏陶着学生 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精神; 2.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引领 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关注社会,融入时代的潮流。 3.作文采用无导语的全命题形式,题意明白而蕴涵深刻,形 式简洁,没有不必要的框框限制和暗示影响。

  4. (三)立足学科本质,凸现能力立意 一、试卷总体评价 • 语文学习要重视积累。语文的积累不仅是字、词、句、文学文化常识等基本材料,还包括文化的积淀与人文的熏陶。如:第1、2、3、4、5(1)、17、18、19、21、22题。 •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全卷中直接考查各项语文能力的试题,分值占57.33%。 • 在现代文阅读中,重视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是否细读文本,能否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意,有没有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能否有所体验、感悟和思考。这些基本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更是培养良好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如:第11题。

  5.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二、各部分试题及答题情况分析 • 题目设置: 设5道题,考试目标分别为: 1.借助汉语拼音正确书写汉字; 2.根据语境选用成语; 3.默写古诗词名句; 4.了解教材附录中建议阅读的名著以及教材精读课文中的名家名作; 5.综合性学习,包括: (1)根据交际情境的需要,选用恰当的熟语; (2)根据新闻材料有效筛选信息,作恰当概括; (3)根据情境和语境进行创造性仿写。

  6.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二、各部分试题及答题情况分析 这部分试题主要考查最基本的语文知识的积累情况(第1、3、4题)和语言运用能力(第2、5题),其中第5题着重考查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5道试题覆盖了省考试说明中所列的“语文知识积累及运用”的9条考试目标中的7条,有相当高的覆盖面,同时又做到不蔓不枝,始终坚持“有用、有效、有序”的原则,着重考查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

  7. 二、各部分试题及答题情况分析(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二、各部分试题及答题情况分析(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8. 第3题8分,平均分5.79,得分率72.38%,比预设的要低。全对的学生只占28%左右,而得分4分及以下的学生比例也达到了26%,可见学生的古诗词积累不够扎实。第3题8分,平均分5.79,得分率72.38%,比预设的要低。全对的学生只占28%左右,而得分4分及以下的学生比例也达到了26%,可见学生的古诗词积累不够扎实。 主要失分原因有: 1.背诵不正确,混淆了类似的诗句或将别的诗句移花接木填入。 2.只有模糊印象,不能准确背诵。 3.对诗句不理解,只死记硬背,导致张冠李戴。 4.混淆同音字与形近字,出现错别字。这不仅是汉字书写的问题,也有对诗句意思不理解的原因。 5. 书写潦草、不规范,笔误、漏字现象也时有发生。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究其原因,一是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问题,二是学习方法的问题。

  9. 我的心得体会 学习古诗词,只是读读、背背、默默是不够的,这种机械的背诵默写不但本身效果不好,还会破坏古诗词固有的美质与内涵,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古诗词,还是需要讲一些品味赏析的。

  10. 4.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在空格处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4.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在空格处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 经典滋养我们的精神,名著引领我们的人生。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时,在《繁星·春水》中对母爱的深情歌颂引起了我们的共鸣;遇到挫折磨难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填人名)的不屈意志激励着我们去勇敢面对;向往纯真的友谊时,鲁迅在《社戏》中所写的“我”与小伙伴们的事情让我们羡慕不已;面对个人荣辱得失时,《岳阳楼记》中的范仲淹“”的胸怀令我们警醒。 第4题4分,平均分2.99,得分率74.75%。这道题的难度其实是不高的,这样的得分情况也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主要问题是一些学生对重要作家作品及主要人物等混淆不清,如将“冰心”写成“孙冰心”、“鲁迅”,将“保尔·柯察金”写成“奥斯特洛夫斯基”等。 此外还有些学生对经典文本的重要内容印象模糊,对文本的主题意旨把握不准确,如对《社戏》的内容表述过于宽泛,未写出具体情节,只写“一起玩耍”,或移植或自编故事情节,写捕鸟、捕鱼、偷土豆等;对《岳阳楼记》的理解脱离文本,任意发挥,写志向远大、博大精深、舍己为人等。

  11. 我的心得体会 名篇名著(包括课内和课外推荐的)是精品、经典,具有文学的典范性和不可磨灭的文化传承意义,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更不可消解其文学、文化内涵,只视为一般意义上的文本材料。

  12. (二)现代文阅读 二、各部分试题及答题情况分析 • 现代文阅读部分有两篇文章。两篇文章中一篇为较为理性和严谨的说明文,一是较为感性和深刻的散文,形成互补。题目的设置都能由浅入深,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脉络清晰,角度多样,层层深入,既重视对文意把握、信息筛选、要点概括等基本阅读能力的考核,又注重从阅读感悟、联想探究、评价赏析等发展性阅读能力来考查学生在阅读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 (二)现代文阅读 二、各部分试题及答题情况分析 • 第一篇是说明文,文字量为980多字,材料来源于《温州日报》,内容是关于温州的森林旅游。 • 设4道题,分别从文意理解、内容把握、语言品析、拓展探究来考查学生对科技类作品的阅读能力。 • 共12分,平均得分8.92分,得分率74.33%。从整体看,答题情况尚可,但第8、9两题学生的得分偏低,特别是第8题,题目其实不难,但学生的得分情况与预设的难度值差距较大。

  14. 8、文中第(3)段画线句中的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3分)8、文中第(3)段画线句中的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3分) 温州森林公园前身大都是位于穷山僻壤的国有林场。 第8题3分,平均分1.74,得分率58%,满分的学生不到38%。 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说套话,没有结合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或者结合句子做具体分析时表述不完整。 其次是对“大都”的意思把握不准确,滥用术语。 从这些典型的错误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学生答题时喜欢说套话、空话,喜欢动不动就用上一些术语。其实他们在说这些套话、空话、术语时,自己并不真正懂得,而是鹦鹉学舌,邯郸学步。如果他们自己好好分析一下“大都”一词在句中的作用,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往往能八九不离十,拿到好的分数。

  15. 我的心得体会 对词、句意义作用的理解,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不能用标签式的抽象笼统的答案一贴了之。要教会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句的意义、作用、情感等。对常用的专业术语,要让学生理解其本义,辨别其内涵。

  16. 9、阅读下面两则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请你就“温州森林旅游产生的影响”这个问题进行探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一条发现。(3分)9、阅读下面两则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请你就“温州森林旅游产生的影响”这个问题进行探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一条发现。(3分) 【链接材料】 材料一:2009中国(温州)森林旅游节暨第五届浙江山水旅游节举行前夕,38位温州市民远离都市喧嚣来到铜铃山森林公园,并在“游客纪念林”种下了22棵金钱松,为景区增添新绿。 材料二:雁山云影,瓯水波光。五月中旬,温州市百名画家来到玉苍山、龙湾潭等森林公园采风、泼墨,将森林公园的美景尽情挥洒于纸上。 第9题3分,平均分1.70,得分率56.67%。这道题本身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失分也在预料之中。 主要失分原因是有些学生直接抄材料内容,或者停留在“概括”材料的层面上,没有将材料与选文联系起来思考思考。 其次是一些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思考探究时没有紧扣“温州森林旅游产生的影响”这个问题展开,回答大而无当。

  17. 精彩的答案: 1.温州森林旅游提高了市民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大大增加了“山水温州”“文化温州”的内涵,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 2.温州森林旅游不仅仅是作为娱乐,它已经成为呼吁人们走进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它也成为文人墨客艺术作品诞生的灵感来源。 3.温州森林旅游不仅为温州增加经济收入,同时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和文人墨客为温州带来浓郁的人文色彩,增加其艺术魅力。 这些学生能够仔细阅读链接材料,紧扣“温州森林旅游产生的影响”这个问题,从“意识”和“文化内涵”两个角度,用流畅优美的语言进行表述,其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颇见功力。

  18. 我的心得体会 •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 语文是要讲逻辑的,语文教学中要依托具体的语言材料经常进行归纳、概括、演绎、抽象等训练。 • 探究题要有“问题”意思,要围绕问题进行探究。

  19. (二)现代文阅读 二、各部分试题及答题情况分析 • 选文(二)《老屋》文字量为1400多字,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活气息浓郁,文中叙述的事件、表达的情感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十分熟悉的。 • 设5道题,分别从整体思路把握、情感体验、语言品析、内容理解、主题内涵评价来考查学生对文学类作品的阅读能力。 • 设5道题,共18分,平均得分11.71分,得分率65.06%。从整体看,学生得分情况与预设基本相符,但第11题学生的得分偏低,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学生阅读的习惯不好,心态比较浮躁。

  20. 11.细读第(2)段,说说对老屋的描写蕴含作者怎 样的感情。 第11题3分,平均分1.83,得分率61%。这道题本身不难,但学生的失分比较严重,满分的学生只有19.6%。 主要失分原因是许多学生没有按照题干的提示去细读第(2)段,而是凭感觉想当然,认为对老屋的感情应该是“怀念”、“牵挂”之类,就随意作答了。 有的学生虽然有去读第(2)段,但心态浮躁,发现了有亲切、喜爱之情就急急写上了,没有发现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有变化的,除了对老屋有亲切感、喜爱感之外,也对老屋的破败苍老感到惋惜。 其次,学生答题时用词不当、词不达意、错别字过多也是造成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回答“热爱”、“依依不舍”和“悲观”、“痛苦”等;有的甚至答“一种说不出的感情”;有的想答“惋惜”,结果把“惋惜”两个字全写错了,写成“挽息”、“婉昔”等,最终得不了分。 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里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两扇略显笨重的大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鱼尾纹。

  21. 我的心得体会 • 阅读题重在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而细读文本、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情感意义,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之一。现代文阅读教学和复习中,我们应该把“阅读”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适当传授一些必要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切忌舍本求末。

  22. 第12题4分,平均分2.86,得分率71.5%,基本正常。但这道题学生得满分的并不多,只有18%左右,大部分学生只得了3分,占49%左右。第12题4分,平均分2.86,得分率71.5%,基本正常。但这道题学生得满分的并不多,只有18%左右,大部分学生只得了3分,占49%左右。 主要失分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对“父亲”这一人物的理解不够全面到位,只理解到“父亲很辛苦”、“父亲很高兴”这个层面上,而未能深入理解“父亲”深层次的情感:因为有对家庭的责任与爱而不辞辛苦,并满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因为是自己亲手建成的房子,内心深处有一种满足感与自豪感。 另有部分学生在赏析语言时过于笼统,满是空话套话,失分较多。还有一些学生不懂得联系上下文语境,对句子的意思理解有偏差,赏析时自然就“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了,如:通过细节描写和比喻的修辞,写出“我”对老屋观察之细,说明“我”对老屋有深厚的感情。把父亲的错看作写“我”的了。 例如: (A)“春燕”一词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将父亲耗尽心血盖房子的情景表现出来。 (A)“自己的窝”运用比喻手法,借春燕衔泥,写出父亲和一家人在赤日炎炎下劳作直至北风呼啸的严冬才圆垛上梁,很辛苦。 (B)“总”、“喜形于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这个家的爱,不只是对这个房子,更因为有对房子里的人以及持久的亲情的重视。 12、文中描写细腻感人。参考示例,从第(7)段描写父亲的【A】【B】两个画线句中选择一句加以品析。(4分) 【示例】句子: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 品析:“轻抚”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借月亮生动地写出了奶奶对“我”的疼爱及给予“我”的心灵抚慰。 【A】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 【B】那时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椽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

  23. 我的心得体会 • 赏析语言不应是为了赏析而赏析。要通过对语言的品味分析,感受语言的情感意义,理解语言形式与语言内涵的内在关系;通过对语句中词语的选用、句式的选择和修辞手法的使用等语言形式的分析,揣摩品味语言的言内意、言外意。 • 语言赏析题往往有预定的角度和要求,是有限的开放。 • 赏析语言也要遵循不脱离具体语境的原则。

  24. 13、第(9)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耐人寻味。怎样理解“奶奶的歌声”落在“我的梦里”?(3分)13、第(9)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耐人寻味。怎样理解“奶奶的歌声”落在“我的梦里”?(3分) 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我至今记得奶奶一直坐在床沿,边给我打扇边哼童谣:月光光,夜光光,伴随我家乖乖郎……我迷迷糊糊入睡了,奶奶的歌声还在继续,像温婉的明月,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 • 第13题3分,平均分1.77,得分率59%。这道题属较难题,学生的失分情有可原。 • 大多数学生只答出“由于我对奶奶的歌声印象深刻,歌声留在我的记忆中,所以仿佛在梦中听见”,部分学生能答出歌声表达奶奶对我的爱或我对奶奶的怀念。但是一些学生不看上下文语境,不依据语句本身所处的情境,胡乱作答的习惯令人扼腕叹息。例如:奶奶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无法听到奶奶的歌声,只有在梦中,才能回荡奶奶的歌声。 • 另外还有一些学生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来理解文学语言,得出让人啼笑皆非的答案,例如:因为我是迷迷糊糊地刚刚睡着,是浅睡眠,所以还能在梦里听到奶奶的歌声。 • 还有不少学生答题过于抽象,或直接抄写文中一些比较隐晦的句子,无法用自己的语言给出直接、明确的答案。

  25. 但这种充满着诗意与情韵的优美的文学语言在学生中从来就不缺乏知音,学生对这句话的妙解不时闪现。 例如: 其实不是奶奶的歌声落在我的梦里,而是奶奶的爱融在心里。在月光下,我怀着奶奶的爱进入梦乡,而奶奶的爱是由她的歌声传达出来的。 还如: 这句话是作者心中的感受,奶奶的歌声像明月一样的温婉,爱意包裹着作者,那歌声,那爱,即便是作者睡着了也在梦中体会得到。奶奶打着扇子哼着小曲,令作者沉醉在爱的香甜中,慢慢入睡。

  26. 第14题5分,平均分2.66,得分率53.25%。这也是一道较难题,学生往往只有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或理解不够透彻,不少学生没有结合现实生活来答题,即使联系现实生活了,也缺少有深度的思考。有的联系实际扣题不准,显得空泛;有的没有回归文本,不着边际。所以大部分学生得不到满分,满分率不到4%。第14题5分,平均分2.66,得分率53.25%。这也是一道较难题,学生往往只有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或理解不够透彻,不少学生没有结合现实生活来答题,即使联系现实生活了,也缺少有深度的思考。有的联系实际扣题不准,显得空泛;有的没有回归文本,不着边际。所以大部分学生得不到满分,满分率不到4%。 • 另外,有超过20%的得分在2分以下的学生对这类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几乎无法作答,或勉强作答了几乎不靠谱,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语文学科中的落后面还比较大,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27. 当然,学生在这道题中仍不乏精彩的答案。例如: 老屋里有“我”纯真的童年,融合着家庭的气息,是弥漫着情与爱的地方,是我们真正的灵魂家园。现在人们在追求钱财与名利的东西,就像于丹说的“我们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这真正有我们影子的老屋,找到属于我们的灵魂,才是一个人活着的价值体现。 又如: 老屋虽破旧,却永远闪耀着爱的光芒。这样的老屋,在作者的心中,是他灵魂的栖所,生命的构成。它有着作者的童年、爱心,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作者又怎能将它拆除,打破心中的依恋呢?就像平时我心爱的玩偶一样,即使再破旧,因为它身上有我的回忆与爱,也舍不得丢弃。故对文中作者的不拆老屋决定表示赞同。

  28. 我的心得体会 • 文学作品的阅读,既要进入文本,又要能够从文本中走出来,在文本里走个来回,这样才能理解领悟作品形象、情感、主题的现实意义,这其实也是“对话”论的应有之义。 • 阅读教学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既要有高度,又要具体细致,要从不同的层面上引领学生理解文本。

  29. (三)古诗文阅读 二、各部分试题及答题情况分析 古诗文阅读部分有一首古诗和两篇古文。 古诗选自课外,是一首唐人绝句,短小精悍,语言和意旨都比较浅近;设2道题,分别从意象把握和情感理解来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基本鉴赏能力。 两篇古文一篇选自课内,一篇选自课外,共设7道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常见文言词语和浅近文言语句的理解能力,同时适当考查对篇章内容的理解把握。

  30. 《除夜①作》 (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①除夜:除夕之夜。 15、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2分) 16、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31. 第15题2分,平均分1.77,得分率88.5%,答题情况较好。学生基本上能够体会出诗的第一句所渲染的“凄清(孤寂、凄凉、清冷)”的氛围。第15题2分,平均分1.77,得分率88.5%,答题情况较好。学生基本上能够体会出诗的第一句所渲染的“凄清(孤寂、凄凉、清冷)”的氛围。 造成失分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一些近义词缺乏细致准确的辨析,表述中选用的词语不够准确,如答“宁静”、“悲伤”等;还有一些学生则表述得过于繁杂,未能针对题目的要点进行回答,答非所问,造成失分,如:作者一个人在旅馆中很孤单,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另外也有一些学生望文生义,没有根据诗句的具体内容去分析和答题,根据题目中的“除夕作”,想当然地认为诗句渲染的是热闹的氛围。

  32. 第16题3分,平均分2.43,得分率81%,答题情况也较好。学生基本能够根据“故乡今夜思千里”准确把握诗句中表达的“思乡”的情感。但对于最后一句“霜鬓明朝又一年”存在较多的误读。一部分学生不能准确理解“霜鬓”的意思,还有一部分学生把“明朝”理解成“明王朝”,造成了失分。第16题3分,平均分2.43,得分率81%,答题情况也较好。学生基本能够根据“故乡今夜思千里”准确把握诗句中表达的“思乡”的情感。但对于最后一句“霜鬓明朝又一年”存在较多的误读。一部分学生不能准确理解“霜鬓”的意思,还有一部分学生把“明朝”理解成“明王朝”,造成了失分。 还有一些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模式化,以固有的概念化标签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赏析,将诗歌的主题任意拔高、夸大。如:对国家衰落的叹息、壮志难酬的悲愤;为国家前途命运担忧;对故乡的思念,对国家的忧虑,对自己仕途不顺的悲哀之情。

  33. 我的心得体会 • 诗歌鉴赏,首先要正确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思,否则,误读将很难避免。 • 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必要的古诗词基本常识,这是古诗词鉴赏的把手、钥匙。 • 鉴赏诗歌,要有整体观,不能断章取义。

  34. (三)古诗文阅读 二、各部分试题及答题情况分析 课内文言文选择的是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设4道题,共13分。根据成绩统计,学生平均得分8.47,得分率65.15%,其中第17、19、20题的得分率都比预设的要低。

  35.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名之者谁 ▲ (2)野芳发而幽香 ▲ (3)朝而往,暮而归 ▲ (4)弈者胜 ▲ 18、下列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作亭者谁(的人) B、山间之四时也(的) C、行者休于树(从) D、颓然乎其间者(他们,他们的)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0、“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3分)

  36. 第17题4分,平均分2.53,得分率63.25%。本题是文言实词解释,虽然是出自课内文言文,又是名篇,所要求解释的又是常用词,但学生掌握得并不好。各小题都出现了一些典型错误。如将“名”解释为“提名”、“名字”等等,混淆了“题名”与“提名”这一对同音异义词,或是不懂得词性的活用;将“芳”理解为“花香”、“芳香”等,不理解古今词语意义的不同与词语古今意义间的联系;不清楚“弈”字的本义,将“弈”理解为射箭。

  37. 第19题3分,平均分1.81,得分率60.33%。本题是文言句子翻译题,出自名篇名句,但能准确写出其意思的学生并不是很多,满分率约38%。第19题3分,平均分1.81,得分率60.33%。本题是文言句子翻译题,出自名篇名句,但能准确写出其意思的学生并不是很多,满分率约38%。 要求翻译的句子是: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大部分学生能够基本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但对关键词翻译不到位,如把“得”译成了“得到”、“获得”、“放在”等,把“寓”译成了“寓意”、“表达”、“表现”等,导致失分面过大。

  38. 第20题3分,平均分1.67,得分率55.67%。题目是:第20题3分,平均分1.67,得分率55.67%。题目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这道题其实改编自教材“研讨与练习”的第二题,原题是: 作者到底都“乐”些什么呢?请仔细找一找,画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重点语句的理解和对文本主旨的把握。学生答题不十分理想,得分率不高。主要原因是学生审题不清,对文章的思想主题理解不到位,或过于拔高,肆意外延文章内容,例如:醉翁之意不仅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游山玩水;醉翁之意不仅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希望百姓安居乐业;醉翁之意不仅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人;醉翁之意不仅仅在于山水之间,而是心系祖国河山。

  39. 我的心得体会 • 课内文言文的教学,语言和篇章内容理解两方面不可偏废,言、文要并重统一。 • 文言文与现代文是血脉相承的,有割舍不断、藕断丝连的内在关系,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可以借助已有的现代文基础,打通文、白。 • 文言词句的教学,记记背背当然是需要的,但如果仅是机械的记背,效果一定不会好。必要的知识和方法指导还是需要的。

  40. (三)古诗文阅读 二、各部分试题及答题情况分析 课外文言文选择的是南宋陆游的一篇150字左右的短文,语言浅近。设3道题,共10分。根据学生成绩统计,平均得分5.48分,得分率54.8%,比预设的要低。

  41.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 ▲ (2)暇日无聊 ▲ (3)元用素强记 ▲ (4)取纸追书之 ▲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 23、细读选文,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3分)

  42. 第21题4分,平均分1.95,得分率48.75%,是全卷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题。该题满分率低,只有15%多,而得零分的学生特别多,达22%。学生对这道题“不作答”现象较为严重,约有5%。估计一些考生在考试中存在畏难情绪,根本不读文章,不作回答;或是根本无法看懂文章,无法作答,因此卷面呈空白状。另外,很多学生看似答满全题,但所有答案都不着边际,究其原因,可能是这些学生只死记硬背某些文言词语的解释,不懂得联系语境辨析词义,作出正确解释。例如:把“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的“使”解释为使者、派遣,把“暇日无聊”的“暇”解释为悠闲、休闲,把“元用素强记”的“素”解释为白色、朴素,把“取纸追书之”的“书”解释为信、书本。

  43. 第22题3分,平均分1.91,得分率63.55%,基本正常。要求翻译的句子是: 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 主要问题是一些学生把“尽”翻译成“尽量、尽力”,把“遗者”翻译成“没有遗憾了”、“没有遗漏的人”;或者没有将“尽”字释出来,造成失分,例如:肃王看后,就拿来笔把沈元用没有写出的字补写出来,没有遗漏。说明这些学生在翻译文言语句时没有做到“字词落实,直译为主”的要求。

  44. 第23题3分,平均分1.62,得分率54%。 主要问题是: 1.很多学生答案不完整,只答出一个方面。可见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不够。 2.一些学生只叙述现象,不懂得抽象概括,只是摘抄文中语句作答,或是将文章原句作简单翻译,如有的学生在“记忆力强”这个方面,照抄原文中“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的话,概括能力、抽象思维明显欠缺。 当然,其中也有不少学生(约22%)答案清晰、准确,切中要害,得到满分,表现出了良好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

  45. 我的心得体会 学生对课外文言文普遍有畏难心理,有的甚至基本读不懂。其中原因,主要是阅读量不够。有的虽然做了不少课外文言文的练习,但是注意力主要放在题目上,对文本本身并没有留下多少印象。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阅读文言文的机会和环境,学生就会觉得文言文和现代文其实并没有很大的差别,阅读起来就不会感到太难了。

  46. (四)写作 二、各部分试题及答题情况分析 21.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请以“从那一刻开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 ②字数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47. 题目的每一个词都是最普通最常见的,学生没有审题障碍。命题形式简洁,显得清爽而明白。这样的命题,较好地避免了离题、偏题以及错误理解题目而导致的失误,有利于学生正常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题目的每一个词都是最普通最常见的,学生没有审题障碍。命题形式简洁,显得清爽而明白。这样的命题,较好地避免了离题、偏题以及错误理解题目而导致的失误,有利于学生正常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 但题目看似简单,却蕴涵丰富。几个普通的日常用词组合在一起,颇具情韵和内涵,有咀嚼和开掘的空间。生活中有无数的“那一刻”,但究竟哪个“那一刻”才是最有意义、最有情味,最值得一写,这给了学生选择和想象的空间;而“开始”一词又极具张力,“开始”是新的开端,意味着进步、成长、未来……让人产生美好的憧憬和无尽的遐想。题目本身只给了写作的出发点与着眼点,至于写什么,怎样写,没有过多的限制和约束。

  48. “那一刻”是写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必须为后面“开始”的意蕴蓄势、铺垫。所以选择好“那一刻”尤其重要,学生可以选择引人深思的生活见闻、震撼心灵的亲身经历,也可以选择激动人心的奥运开幕、意义深远的“神七”升天,还可以选择醍醐灌顶的阅读体验、豁然开朗的学习收获。材料的选择可大可小、可远可近。而对“那一刻”的叙写,可记叙,可描写;可详实全面,可片段闪回;可通过回忆再现,可借助意识流、蒙太奇等手法,写法灵活,选择自由。“那一刻”是写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必须为后面“开始”的意蕴蓄势、铺垫。所以选择好“那一刻”尤其重要,学生可以选择引人深思的生活见闻、震撼心灵的亲身经历,也可以选择激动人心的奥运开幕、意义深远的“神七”升天,还可以选择醍醐灌顶的阅读体验、豁然开朗的学习收获。材料的选择可大可小、可远可近。而对“那一刻”的叙写,可记叙,可描写;可详实全面,可片段闪回;可通过回忆再现,可借助意识流、蒙太奇等手法,写法灵活,选择自由。 “开始”是写作的归宿点和着眼点。可以是事件的转折点,也可以是联系的衔接点;可以是瞬间的顿悟,也可以水到渠成的渐悟;可以落在文章的结尾处,也可以由“开始”展开新的内容。这样的作文题,让学生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有利于优秀学生展现自己的写作才华,从另一层意义上体现了公正与公平。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