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0

虫媒病毒 arbovirus

虫媒病毒 arbovirus. 虫媒病毒是指一类通过吸血节肢动物 ( 蚊、蜱、白蛉等 ) 叮咬人、家畜及野生动物而传播疾病的病毒。 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引起人类疾病的虫媒病毒主要有: 披膜病毒科 黄病毒科 布尼亚病毒科. 虫媒病毒的共同特点. 1 、形态与结构: 球形,直径 40~70nm 。 有包膜,有刺突。 衣壳为二十面体对称。 基因组为 +ssRNA. 2 、感染为自然疫源性,储存宿主为小哺乳动物和鸟类,通过吸血节肢动物传播。 3 、疾病分两个阶段:病毒血症期

adria-lee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虫媒病毒 arbovirus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虫媒病毒 arbovirus • 虫媒病毒是指一类通过吸血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叮咬人、家畜及野生动物而传播疾病的病毒。 • 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引起人类疾病的虫媒病毒主要有: • 披膜病毒科 • 黄病毒科 • 布尼亚病毒科

  2. 虫媒病毒的共同特点 1、形态与结构: 球形,直径40~70nm。 有包膜,有刺突。 衣壳为二十面体对称。 基因组为+ssRNA

  3. 2、感染为自然疫源性,储存宿主为小哺乳动物和鸟类,通过吸血节肢动物传播。2、感染为自然疫源性,储存宿主为小哺乳动物和鸟类,通过吸血节肢动物传播。 • 3、疾病分两个阶段:病毒血症期 • 靶器官感染期 • 4、感染多为隐性,但有些感染可引起严重症状。临床症状可分为: • 发热、皮疹、关节炎、肌炎 • 脑炎、脑膜炎、脑脊髓炎 • 出血热

  4. Life cycle of Arbovirus 乙脑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等 登革病毒

  5. 黄病毒 flavivirus •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 登革病毒 • 森林脑炎病毒

  6.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epidemic encephalitis B virus    亦称为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B encephalitis virus ),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引起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乙脑是以脑实质炎症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以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严重者病死率高,幸存者常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7. 乙型脑炎病毒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8. 一、生物学特性 • 乙脑病毒的结构蛋白:C、M和E。E为血凝素,在pH 6.0-6.5能凝集鸡、鸽、鹅的红细胞。 • 病毒可在地鼠肾、幼猪肾等原代细胞培养、C6/36 蚊传代细胞引起明显的CPE。 • 最易感动物为乳小鼠。 • 乙脑病毒抗原性稳定,应用疫苗预防的效果良好。

  9. 二、流行病学 • 传染源及储存宿主 主要传染源是家畜、家禽 猪→蚊→猪的传播环节 病毒在蚊体内增殖,可终身带毒。 • 传播媒介 三带喙库蚊、伊蚊、按蚊。 • 易感人群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通常流行区以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多,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罕有二次发病者。

  10. 日本乙型脑炎病毒

  11. 致病机制 带有乙脑病毒的蚊叮咬幼猪、人                                         -病毒局部增殖 -经淋巴管、毛细血管至网状内皮系统入血  -在肝、脾等单核吞噬细胞中增殖,病毒血症 - 病毒通过血脑屏障侵入CNS,高热惊厥、脑炎 

  12. 临床表现 病毒血症:发热、不适等。 脑炎、脑膜炎 高热、惊厥、昏迷 。 • 免疫性 • 乙脑病后免疫力持久 ,包括中和抗体、血脑屏障和T细胞免疫。

  13.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 病毒分离与鉴定。 • 病毒抗原是用免疫荧光、ELISA等检测发病初期患者血液及脑脊液中病毒抗原,阳性结果有助于早期诊断。 • 抗体检测是最常用的诊断方法,如特异性IgM抗体的检测。

  14. 五、防治原则 • 控制传染源:乙脑流行季节前对猪进行预防注射可控制传染源,降低发病率。 • 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是预防乙脑的关键措施。 • 提高人群免疫力:对6个月至10岁以下的儿童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乙脑的根本环节,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预防效果好。

  15. 登革病毒 Dengue virus • 属于热带病 • 是一种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16. 一、生物学特性 • (+)ss RNA病毒,有包膜 • 登革病毒分1、2、3、4四个血清型 • 易在蚊体内增殖,可用白蚊伊蚊传代细胞C6/36培养。 • 初生小鼠对登革病毒敏感。

  1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储存宿主:人和猴。 2、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 3、流行环节:登革病毒储存于人和猴,通过伊蚊传播。 4、致病性:病毒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中增殖,经血液播散而致病。

  18. 5、临床表现 • 普通型登革热 • 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症 • 发热、肌肉关节酸痛、淋巴结肿胀及皮肤出血、休克。 • 感染后可产生抗体,有免疫促进作用(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引起免疫病理反应。

  19. 发病原理的三种假说 • 病毒株的毒力不同:Ⅱ型病毒引起登革出血热,其他型病毒引起登革热。 • 病毒变异:认为病毒基因变异后导致毒力增强。 • 二次感染学说:有人报告55例登革出血热患者,其中51例均为二次感染。 抗体依赖促病毒感染作用(ADE)

  20. 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黑斑蚊 皮下出血

  21. 皮岛和抓痕

  22.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 分离病毒 • 血清学检查

  23. 四、防治原则 登革病毒疫苗尚未研制成功 问题:如何避免抗体的促进作用?

  24. 森林脑炎病毒Russian spring-summer encephalitis virus 一种由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也可经胃肠道、气溶胶传播。 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 表现高热、头痛、昏睡、外周型迟缓性麻痹。 防治原则: 灭蜱、防蜱叮咬 灭活疫苗

  25. 出血热病毒Haemorrhagic fever viruses

  26. 人类出血热病毒分类

  27. 汉坦病毒hantaviruses 汉坦病毒属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圆形、椭圆形或多形性;平均直径 120nm。有包膜,有刺突。 2、基因组:-ssRNA,分L、M、S三个片段,分别编码多聚酶、糖蛋白(G1、G2)及核衣壳蛋白G1、G2 有 凝集鹅红细胞活性、中和抗原表位。

  28. 3、培养特性 • 易感动物:黑线姬鼠、长爪沙鼠、大鼠、乳 小鼠、金地鼠等 • 培养细胞:人传代细胞(A549) 人胚肺二倍体细胞(2BS) 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E6) 地鼠肾细胞 可在胞质内形成包涵体。 • 分型:6个型别 。

  2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 传染源:携带病毒的啮齿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 • 传播途径:直接接触或形成气溶胶感染。 • 我国汉坦病毒的传播媒介及储存宿主:厉螨和小盾纤恙螨。

  30. 病变特点: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病变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损害,临床上以发热、出血、低血压、蛋白尿等为特征,病死率高达10%。病变特点: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病变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损害,临床上以发热、出血、低血压、蛋白尿等为特征,病死率高达10%。 • 流行环节:有明显的地方性和季节性,携带病毒的自然宿主通过唾液、尿、粪排出病毒污染环境。

  31. 6、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为高热、出血和肾损害,发病初期常伴有三红(面、颈、胸部潮红)、三痛(头痛、眼眶痛、腰痛),后表现为多脏器出血和功能衰竭。 • 发病机制除病毒直接损伤外,还伴有免疫病理损伤。

  32. 7、免疫性: • 病程第1~2天出现IgM抗体,7~10天达高峰。 • 病程第3~4天出现IgG抗体。 • 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33.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 标本采集:血清、尿沉渣等 • 病毒分离: • 抗原检测:ELISA或荧光免疫法 • 血清学诊断:检测IgM(作为早期诊断)        或检测IgG(双份血清对照)

  34. 四、防治原则 我国3种灭活疫苗: • 家鼠型病毒金黄地鼠肾细胞培养灭活疫苗 • 姬鼠型病毒长爪沙鼠肾细胞培养灭活疫苗 • 纯化鼠脑灭活疫苗

  35. 新疆出血热病毒 • 属布尼亚病毒科内罗病毒属(Nairovirus) Crimean-Congo血清组,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 储存宿主:野生啮齿动物。 • 传播媒介:亚洲璃眼蜱。 • 临床表现:发热、全身疼痛、中毒症状 和出血。 • 防治:灭活乳鼠脑疫苗。

  36. 其他病毒 • 人乳头瘤病毒 • 狂犬病病毒 • 人类细小病毒B19 • 朊粒

  37. 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HPV

  38.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 呈球形,20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 2、基因组 环状dsDNA,早期区(E区)、晚期区(L区)和非编码的上游调节区 (URR)。

  39. 早期区E1、E2基因与病毒复制、转录调控有关; E5、E6、E7基因与细胞转化有关。 晚期区基因编码病毒结构蛋白(L1和L2)。

  40. 3、分型 • 应用基因克隆和分子杂交方法来确定HPV的型别。至目前为止已发现HPV有100多个型别。 • 4、组织亲嗜性 • HPV具有宿主和组织特异性,对人的皮肤和粘膜上皮细胞有高度的亲嗜性。 • HPV的复制依赖于细胞的分化阶段。 • HPV复制诱导上皮细胞增殖形成乳头状瘤,称为疣。

  4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 1、传播途径: • HPV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 • 生殖器感染主要由性接触传播; • 新生儿通过产道时可被病毒感染; • 病毒感染仅限于局部皮肤和粘膜中,形成各种疣,不产生病毒血症。

  42. 2、致病特点:不同型别的所侵犯的部位和所致的疾病也不尽相同。2、致病特点:不同型别的所侵犯的部位和所致的疾病也不尽相同。 跖疣 寻常疣

  43. 扁平疣 丝状疣

  44. 尖锐湿疣 • 常见的性传播疾病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STD),侵犯女性外阴、阴道和宫颈或男性阴茎、肛周及肛门。 • 病损部位形成突出于粘膜表面、粗糙的疣,有蒂柄连接,多个疣常可聚集成群发生融合。 • 尖锐湿疣可以发生癌变。

  45. 尖锐湿疣

  46. HPV与宫颈癌 • HPVl6、18、31和33等型别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 90%宫颈癌可检出HPV DNA。 • HPV与宿主细胞基因整合是肿瘤发生的前提。 • 致癌机制主要与HPV早期基因及表达产物的转化作用有关。E6、E7 分别与抑癌基因P53和Rb 的产物结合,干扰其正常功能,使细胞向恶性转化。

  47.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 临床上典型的乳头瘤或疣容易诊断。 • 组织学检查 • 电镜检查 • 免疫学检查:CD-14免疫染色法 • 核酸检测:DNA杂交法

  48. 四、防治原则 • 目前无有效的预防性疫苗,HPV基因工程疫苗正在研制中。 • 局部治疗方法: 局部涂药,如5% 5-氟尿嘧啶(5-FU); 用激光、冷冻、电灼或手术等方法除去疣体; 局部注射干扰素。 • 这些方法可将局部病灶去除,但不能根除周围正常组织中的病毒,因此常易复发。

  49. 狂犬病毒 rabies virus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