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0

工程熱力學 第二版

工程熱力學 第二版. 第 5 章 熱力學第一定律 The 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 5.1 控制質量經歷一循環時的熱力學第一定律 5.2 控制質量經歷狀態變化時的熱力學第一定律 5.3 內能─一種熱力性質 5.4 問題分析與解題技巧 5.5 熱力性質,焓 5.6 等容與等壓比熱 5.7 理想氣體之內能、焓、與比熱 5.8 作為變化率方程式之第一定律 5.9 質量守恆 5.10 如何剖析. 5.1 控制質量經歷一循環時的熱力學第一定律.

dennis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工程熱力學 第二版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工程熱力學 第二版 第 5 章 熱力學第一定律 The 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

  2. 5.1 控制質量經歷一循環時的熱力學第一定律 • 5.2 控制質量經歷狀態變化時的熱力學第一定律 • 5.3 內能─一種熱力性質 • 5.4 問題分析與解題技巧 • 5.5 熱力性質,焓 • 5.6 等容與等壓比熱 • 5.7 理想氣體之內能、焓、與比熱 • 5.8 作為變化率方程式之第一定律 • 5.9 質量守恆 • 5.10 如何剖析

  3. 5.1 控制質量經歷一循環時的熱力學第一定律 • 熱力學第一定律述說在系統(控制質量)經歷一循環期間,熱的循環積分與功的循環積分成正比,以方程式表示如下 • 符號 ,稱為熱傳的循環積分,代表在循環期間的淨熱傳量,而  則是功的循環積分,代表在循環期間的淨功量。在上式中,J 為比例常數,其值視功與熱所使用的單位而定。公制系統中均採用焦耳。因此,在公制系統中,並不需要比例常數 J。 P107

  4. 圖 5.1 說明控制質量經歷一循環的範例。 P107

  5. 5.2 控制質量經歷狀態變化時的熱力學第一定律 • 考慮某經歷一循環之系統,假設該系統由狀態 1 經由過程A 變化至狀態 2,再由狀態 2 經由過程 B 返回至狀態 1,可得 • 現考慮另一循環,其中控制質量係經由過程 C 由狀態 1 變化至狀態 2,並和先前一樣,經由過程 B 返回至狀態 1。對此循環,可寫成 • 將上述第一式減去第二式並重整後,可得 P108

  6. 由於 A 與 C 分別代表在狀態 1 與 2 之間的任意過程,故對所有過程而言,在狀態 1 與 2 之間的 δQ – δW 均相同。此性質正是控制質量的能量(energy),並以符號 E 表示,可寫成 dE = δQ – δW • 因為 E 為一性質,故其導數可寫成 dE。將上式由起始狀態 1 積分至最終狀態 2,可得 E2 – E1 = 1Q2 – 1W2 • 其中 E1與 E2分別為控制質量之能量E 的起始與最終值,1Q2為在由狀態 1 至狀態 2 之過程中傳遞至控制質量的熱量,而 1W2則是在過程中由控制質量所作之功。 P108

  7. 圖 5.2 說明熱力性質 E 存在的圖解。 P108

  8. 圖 5.3 具有若干不同次系統之控制質量。 P109

  9. 研習熱力學時,為方便起見,可將整體動能與位能各別考慮,然後再將控制質量之所有其他能量視為單一性質,並稱其為內能(internal energy),且以符號 U 表示。因此,可寫成 E =內能 + 動能 + 位能 • 控制質量之動能(kinetic energy)與位能(potential energy)與我們選擇之座標架構有關,且可以質量、速度、高度等巨觀參數加以指定。內能 U 包括控制質量之所有其他形式的能量,且與系統之熱力狀態有關。 • 由於組成 E 之各項皆為點函數,故可寫成 dE =dU +d(KE) + d(PE) • 狀態變化之熱力學第一定律因此可寫成 dE =dU +d(KE) + d(PE) =δQ –δW P109

  10. 範例 5.1 質量 1100 kg 之小汽車以某速度驅動,使得該車具有動能 400 kJ(見圖 5.4)。試求此車之速度。若在標準重力場中, 將該車以起重機舉起,試問須舉至何種高度,才能使其位能 等於動能? 解答 該質量之標準動能為 由上式可解出速度 P111

  11. 範例 5.1(續) 標準位能為 PE = mgH 所以,當位能等於動能時,可得 注意在上述兩個計算中將 kJ 轉換成 J 的必要性。  圖 5.4 範例 5.1 之示意圖。 P111

  12. 範例 5.2 以葉輪攪拌內含流體之桶。輸入葉輪之功為 5090 kJ。由桶傳 出之熱為 1500 kJ。若將桶與流體視為在控制表面內,試求該 控制質量的內能變化。 熱力學第一定律為 由於無動能與位能變化,故上式可簡化成 U2 – U1 = 1Q2 – 1W2 U2 – U1 = –1500 – (–5090) = 3590 kJ  P113

  13. 範例 5.3 考慮質量為 10 kg 之石塊及含有 100 kg 液態水之桶子。該石 塊原位於水面上方 10.2 m,且石塊與水均處於相同溫度下, 並令此為狀態 1,隨後將石塊丟進水中。 試針對下列狀態變化,求ΔU、ΔKE、ΔPE、Q 及 W, 假設標準重力加速度為 9.80665 m/s2。 a. 石塊即將進入水中,狀態 2。 b. 石塊在桶子內恰好達到靜止時,狀態 3。 c. 熱傳遞至外界,使石塊與水均處於相同溫度(T1)下,狀 態 4。 分析與解答 對任意步驟而言,第一定律為 Q =ΔU +ΔKE +ΔPE + W 且對每一狀態而言,上式的每一項均可加以確認。 P113

  14. 範例 5.3(續) a. 石塊自Z1 落至Z2,且假設當其掉落時,無熱傳發生。同 時,水並未發生狀態變化;所以 ΔU = 0, 1Q2= 0, 1W2= 0 且第一定律可簡化成 ΔKE +ΔPE = 0 ΔKE = –ΔPE = –mg(Z2–Z1) =–10 kg × 9.80665 m/s2× (–10.2 m) = 1000 J = 1 kJ 亦即,對由狀態1 至狀態2 之過程而言 ΔKE = 1 kJ 且ΔPE = –1 kJ P114

  15. 範例 5.3(續) b. 對由狀態 2 至零動能之狀態 3 的過程而言,可得 ΔPE = 0, 2Q3 = 0, 2W3 = 0 故 ΔU + ΔKE = 0 ΔU = –ΔKE = 1 kJ c. 在最終狀態下,無動能,亦無位能,且內能與狀態 1 的內能相同。 ΔU = –1 kJ, ΔKE = 0, ΔPE = 0, 3W4 = 0 3Q4 = ΔU =–1 kJ  P114

  16. 5.3 內能─ 一種熱力性質 • 內能為一外延性質,因其與系統的質量有關。同樣地,動能與位能亦為外延性質。 • 不考慮運動、重力、表面效應、電、或其他效應時,純物質的狀態可以兩個獨立性質加以指定。非常重要的是,在這些限制條件下,內能亦為純物質之獨立性質之一。 P114

  17. 範例 5.4 試求在下列狀態中,水所欠缺之性質(P、T 或x)以及υ。 a. T = 300℃, u = 2780 kJ/kg b. P = 2000 kPa, u = 2000 kJ/kg 對每一種情況而言,所指定之兩性質皆為獨立性質,因此將 系統狀態固定住。對上述每一種情況,首先必須藉由比較相 界值之已知資料來決定其相態。 a. 在300℃ 時,由表B.1.1 知,ug= 2563.0 kJ/kg。已知u >ug,所以狀態是在小於Pg之某壓力P(即8581 kPa)下的過熱蒸汽區域內。經搜尋表B.1.3,發現在300℃ 時,u = 2780係介於在1600 kPa 時的u 值(2781.0)與1800 kPa 的u 值(2776.8)之間。利用線性內插法,可得 P = 1648 kPa P115

  18. 範例 5.4(續) 注意乾度在過熱蒸汽區內並未定義。在此壓力下,經由線性 內插法,可得υ= 0.1542m3/kg。 b. 在P = 2000 kPa 時,由表B.1.2 知,已知u 值為2000 kJ/kg 大於uf(906.4)但小於ug(2600.3)。因此,該狀態是在兩相區內,其中T =Tg= 212.4℃,且 u = 2000 = 906.4 +x1693.8, x = 0.6456 所以 υ= 0.001177 + 0.6456 × 0.09845 = 0.06474 m3/kg P116

  19. 5.4問題分析與解題技巧 1. 何謂控制質量或控制容積?選擇不只一個系統是否有用或必要? 2. 關於起始狀態,我們知道什麼(亦即哪些性質為已知)? 3. 關於最終狀態,我們知道什麼? 4. 關於發生的過程,我們知道什麼?有哪些條件為常數或零?在兩 性質間存在有某種函數關係嗎? 5. 將在步驟 2 至 4 中之資料繪製成圖形(例如,T-υ或 P-υ圖), 是否有幫助? 6. 適用於該物質行為的熱力模型為何(例如,水蒸汽表、理想氣 體,等等)。 7. 針對該問題的分析為何(亦即,是否檢視各種功模式的控制表 面,或利用第一定律或質量守恆定律)? 8. 解題技巧為何?換言之,由目前已完成之步驟 1 ∼ 7 中,如何找 出任何我們想要的?有必要採用試誤法嗎? P116

  20. 範例 5.5 容積為 5 m3之某容器,內含在 0.1 MPa 下之 0.05 m3的飽和 液態水,及 4.95 m3之飽和水蒸汽。現將容器加熱,直至該 容器充滿飽和水蒸汽為止。試求此過程之熱傳量。 控制質量:所有在容器內的水。 示意圖:圖 5.5。 起始狀態:壓力、液態水之體積、水蒸汽之體積;因 此,狀態 1 確定。 最終狀態:在沿飽和水蒸汽曲線上之某處;因水被加 熱,故 P2 > P1。 過程:容積與質量維持不變;因此,比容為常數。 圖解:圖 5.6。 模型:蒸汽表。 P117

  21. 圖 5.5 範例 5.5 之示意圖。 P118

  22. 範例 5.5(續) 分析 由第一定律可得 藉由檢視各種功模式的控制表面,可知此過程的功為零。再 者,該系統並非處於移動狀態,所以無動能變化。雖然此系 統的質量中心有些微變化,但我們可假設對應之位能變化 (以kJ表示)可忽略不計。因此1Q2=U2–U1 解答 熱傳可由第一定律求出。因狀態1 已知,故可算出U1。 在狀態2 時的比容亦已知(由狀態1 及過程得知)。由於狀 態2 為飽和水蒸汽,故正如圖5.6 所示,狀態2 是固定的。 因此,U2 亦可求出。 P118

  23. 圖 5.6 範例 5.5 之圖解。 P118

  24. 範例 5.5(續) 解題程序如下: 所以 欲求u2,必須先知道兩個熱力性質,因如此才能決定最終狀 態。已知之性質為x = 100% 與υ2,及可輕易求得之最終比 容。 P118

  25. 範例 5.5(續) 在表 B.1.2 中,藉由內插法,可找出在 2.03 MPa 壓力下, υg= 0.09831 m3/kg。因此,蒸汽之最終壓力為 2.03 MPa。 所以  P119

  26. 5.5熱力性質,焓 • 在分析特定型態的過程中,常會碰到某些熱力性質的結合,其本身亦為經歷狀態變化之物質的性質。欲證實這類情況,可考慮經歷準平衡等壓過程之控制質量,如圖5.7 所示。 • 在等壓準平衡過程中的熱傳量,等於焓之變化量,其中包括內能的變化量及此特殊過程的功。 • 焓為一性質、一狀態或點函數,且其用在計算相同狀態下之內能時,與可能發生之任何過程無關。 H = U + PV或 h ≡ u + Pυ P119

  27. 範例 5.6 某配置有活塞之汽缸,其容積為 0.1 m3,內含 0.5 kg 在 0.4 MPa 下之水蒸汽。熱由外界傳遞至水蒸汽,直至溫度為 300℃,其間壓力維持常數不變。求此過程之熱傳量與功。 控制質量:汽缸內之水。 起始狀態:P1, V1, m;因此,υ1已知,狀態 1 為固定(在 P1, υ1下,請核驗水蒸汽表──兩相區域)。 最終狀態:P2, T2;因此狀態 2 為固定(過熱狀態)。 過程:等壓。 圖解:圖 5.8。 模型:水蒸汽表。 分析 此等壓過程並無動能與位能變化。作功係由在邊界的移動 所致。假設該過程為準平衡過程。由於壓力為常數,故得 P121

  28. 圖 5.8 等壓準平衡過程。 P122

  29. 範例 5.6(續) 因此,第一定律可寫成 解答 可遵循下列解題程序。因狀態 1 已知,所以υ1與 h1(或 u1)可以求出。又狀態 2 亦已知,所以υ2與 h2(或 u2)也 可求出。現利用第一定律與功之方程式,即可算出熱傳量與 功。利用焓值,可得 P122

  30. 範例 5.6(續) h2 = 3066.8 kJ/kg 1Q2 = 0.5(3066.8 – 1524.7) = 771.1 kJ 1W2 = mP(υ2 – υ1) = 0.5×400(0.6548 – 0.2) = 91.0 kJ 因此, U2 – U1 = 1Q2 – 1W2 = 771.1 – 91.0 = 680.1 kJ 熱傳量亦可由 u1與 u2求得: u1 = uf + x1ufg = 604.31 + 0.4311 ×1949.3 = 1444.7 kJ/kg u2 = 2804.8 kJ/kg 且 1Q2 = U2 – U1 + 1W2 = 0.5(2804.8 – 1444.7) + 91.0 = 771.1 kJ  P122

  31. 5.6等容與等壓比熱 • 比熱,即欲將單位質量之溫度升高 1 度所需之熱量。 • δQ = dU +δW = dU + P dV 上式可針對兩種不同的特殊情況加以評估。 1. 等容,其中表示功之項(P dV)為零,致使比熱(在等容條件下)為 2. 等壓,其中功之項可以積分,且在起始與最後狀態下之最終 PV 項可與內能項相結合,因此熱傳量可以焓值變化量表示。相對應之比熱(在等壓條件下)為 P123

  32. 圖 5.9 說明可以達成某指定ΔU 之兩種方法的圖示。 P124

  33. 5.7理想氣體之內能、焓、與比熱 • 任何物質之內能 u 均與指定其狀態的兩個獨立性質有關。然而,對低密度之氣體而言,u 主要取決定於 T,而第二個性質,P 或υ,則對其影響不大。 • 理想氣體的內能與焓僅為溫度的函數,故可推斷其等容與等壓比熱亦僅為溫度的函數。亦即 Cυ0 = f (T), Cp0 = f (T) • 理想氣體之等壓與等容比熱間的一重要關係式,可由焓之定義推導得出: h = u + Pυ= u + RT • 雖然理想氣體之等壓與等容比熱均為溫度的函數,但兩者間的差恆為常數。 P124

  34. 表 5.1 過熱水蒸汽之內能 P125

  35. 圖 5.10 理想氣體之壓力-容積圖。 P126

  36. 圖 5.11 某些氣體之熱容量隨溫度變化的圖示。 P127

  37. 範例 5.7 試求當 1 kg 的氧由 300 K 被加熱至 1500 K 時,其焓值的變 化量。假設氧遵循理想氣體行為。 解答 對理想氣體而言,焓值的變化量可由式 5.24 求出。對在 300 K 與 1500 K 之間的氧而言,其理想氣體焓值變化可由表 A.8 中的理想氣體表獲得。利用式 5.30,此結果為 h2 – h1 = 1540.2 – 273.2 = 1267.0 kJ/kg 利用表 A.6 之經驗公式,應可得出良好的近似結果。將式 5.24 積分,可得 P128

  38. 範例 5.7(續) 此結果較第一個結果低約2.0%。 若假設比熱為常數,則必須注意採用何值。若採用表A.5 中,在300 K 時之值,則由式5.29 可求得 h2–h1=Cp0(T2–T1)= 0.922×1200 = 1106.4 kJ/kg 該值低了12.7%。若假設在900 K(平均溫度)時的比熱值 為常數,則將900 K 代入表A.6 中之比熱方程式,可得 Cp0= 0.88 – 0.0001(0.9)+ 0.54(0.9)2– 0.33(0.9)3 = 1.0767 kJ/kg K 將此值代入式5.29,結果為 h2–h1= 1.0767×1200 = 1292.1 kJ/kg 該值高出約2.0%,但比採用室溫之比熱值更接近精確值。在 此須謹記涉及帶有常數比熱之理想氣體模型這部份,與選擇 使用何種值息息相關。  P129

  39. 範例 5.8 某裝置有活塞之汽缸,其起始體積 0.1 m3,內含在 150 kPa, 25℃ 狀態下之氮。當活塞移動,將氮壓縮直到壓力為 1 MPa 且溫度為 150℃。在此壓縮過程期間,熱由氮向外傳,且作 用在氮上的功為 20 kJ。試求此熱傳量。 控制質量:氮。 起始狀態:P1, T1, V1;狀態 1 固定。 最終狀態:P2, T2,狀態 2 固定。 過程:輸入功已知。 模型:理想氣體,其常數比熱值為在 300 K 時之值(見表A.5)。 分析 由第一定律,可得 1Q2 = m(u2 – u1) + 1W2 P129

  40. 範例 5.8(續) 解答 氮之質量可由狀態方程式求出(R 值可由表 A.5 查出): 假設常數比熱值如表 A.5 中所列,可得 當然,利用表 A.8 所列之值將會比假設比熱為常數(室溫 值)要準確些,但為增加些微的準確度而增添人為內推之困 難度,似乎不值得。  P130

  41. 5.8作為變化率方程式之第一定律 • 考量在某時間區間δt,熱量δQ 穿越控制表面,由控制質量作功δW、內能變化為ΔU、動能變化為ΔKE、且位能變化為ΔPE。由第一定律可寫成 ΔU + ΔKE + ΔPE =δQ –δW 將上式除以δt,可得熱與功等能量傳遞及控制質量之能量增 加的平均變化率: 當δt 趨近於零時,將上述各量取極限,可得 P130

  42. 因此,第一定律之變化率方程式(rate equation)的型式為 上式亦可寫成如下 P131

  43. 範例 5.9 在蓄電池的充電過程中,電流 i 為 20 A 且電壓 E為 12.8 V。 該電池的散熱率為10 W。試問內能增加率為何? 解答 由於動能與位能變化均微不足道,故第一定律可寫成如式 5.31 之變化率方程式型式: 因此,  P131

  44. 範例 5.10 示於圖 5.12 之 25 kg 鑄鐵製燒材爐,內含 5 kg 軟松木及 1 kg 的空氣。所有質量均處於 20℃的室溫及 101 kPa 的壓力下。 現將木材點燃並將所有質量均勻加熱,釋出 1500 瓦的熱。 忽略任何空氣流動及質量變化和熱損失。試求溫度變化率 (dT/dt),並估算欲達到 75℃ 所需之時間。 解答 控制容積:鐵、木材及空氣。 此為一控制質量。 因無動能與位能變化,且無質量變化,故 P132

  45. 範例 5.10(續) 現在能量方程式中無功項,有一能量釋出項 ,故變成 假設溫升高率為常數,即可求出所費時間為  P132

  46. 5.9質量守恆 • 質量與能量間的關係可以下列方程式表示 E =mc2 其中 c = 光速,且 E = 能量。由此方程式可推斷當控制質量 的能量改變時,其質量確實會隨之改變。 • 在大多數熱力問題中,若我們使用質量守恆與能量守恆定律作為各別定律,並不會產生顯著誤差,且即使能量產生變化,將控制質量視為固定質量的定義仍可使用。 P132

  47. 5.10如何剖析 • 當有數個不同質量時,如何求 U(或 E)? 當控制容積係由具有不同狀態與物質之領域組合而成時, 內能(與 E = U + 1/2 mV2+mgZ)可以總和形式表示如下: 上式係假設所有質量 ma, mb, mc均處於均勻狀態下才成立。 • 何時可利用比熱? 比熱 Cp與 Cυ為函數 h(T, P) 與 u(T,υ) 分別在等壓 P 與等 容υ條件下相對於 T 之導數。它們實際上僅對與 P 或υ無關 之單相區部分有用,即對固體或液體(溫度低於 Tc)有用。 對氣體而言,只有在低密度下成立(即在已知 T、足夠低壓 條件下)。 P133

  48. 何時可使用常數比熱? 對有限的溫度範圍及單相而言,可使用在平均溫度下求出 之比熱。若溫度 T 不太高,可使用表 A.3、A.4 或 A.5 所列 在參考溫度 T0時的值。對固相或液相而言,比熱值的變化 不大,故甚至可使用更大溫度範圍內的常數比熱,輕易地求 出 u 與 h 的變化。 P134

  49. 關鍵概念與公式 • 總能量 • 動能 • 位能 PE = mgZ • 比能 • 焓 h ≡ u + Pυ • 兩相質量平均 u = uf + xufg = (1 – x)uf + xug h = hf + xhfg = (1 – x)hf + xhg • 比熱,熱容量 • 固體與液體 不可壓縮,所以υ= 常數 υf且υ值非常小 C = Cυ= Cp(表 A.3 與 A.4) P135

  50. 關鍵概念與公式 u2 – u1 = C(T2 – T1) h2 – h1 = u2 – u1 +υ(P2 – P1) (通常第二相非常小) h = hf +υf (P – Psat); (在相同溫度 T 下飽和) • 理想氣體 h = u + Pυ = u + RT(僅為 T之函數) • 能量方程式之變化率型式 • 經積分之能量方程式 E2 – E1 = 1Q2 – 1W2 • 多樣質量、狀態 E = mAeA + mBeB + mCeC + … P135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