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米勒.尚.法蘭西斯瓦 (1814-1875) Millet Jean Francois

米勒.尚.法蘭西斯瓦 (1814-1875) Millet Jean Francois. 為法國畫家。在其繪畫生涯中,於 1865 、 1868 年分獲國家一級勳章。並於 1874 年受官方政府委託裝飾萬神殿之聖堂,但在工作未開始之前與世長辭,遺留大量作品於世。 米勒之繪畫風格歷經浪漫主義及古典主義洗禮。在晚期時將農民安排於風景畫中,使他獲致成功。這類作品已成為農民生活通俗意像。然而他所畫的農民,其不朽的特質對梵谷及秀拉有很深的影響。. 拾穗 Les Gleanuses Salon (The Gleaners) 晚禱 The Angelus

eros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米勒.尚.法蘭西斯瓦 (1814-1875) Millet Jean Francois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米勒.尚.法蘭西斯瓦(1814-1875) Millet Jean Francois 為法國畫家。在其繪畫生涯中,於1865 、1868年分獲國家一級勳章。並於1874年受官方政府委託裝飾萬神殿之聖堂,但在工作未開始之前與世長辭,遺留大量作品於世。米勒之繪畫風格歷經浪漫主義及古典主義洗禮。在晚期時將農民安排於風景畫中,使他獲致成功。這類作品已成為農民生活通俗意像。然而他所畫的農民,其不朽的特質對梵谷及秀拉有很深的影響。 • 拾穗 Les Gleanuses Salon (The Gleaners) • 晚禱 The Angelus • 牧羊女與羊群 Shepherdess with her Flock

  2. 拾穗 Les Gleanuses Salon (The Gleaners) 編號:Millet001 作者:米勒 Millet 年份:1857 畫作: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尺寸:83.5 x 111 cm 藏處:法國巴黎羅浮宮 Musee du Louvre, Paris1857年創作的拾穗,充分將農民農忙的景致呈現出來。在畫面中,冷調、金黃的光線賦予人物一種崇高的意像,也賦予農民形象一種英雄史詩般的角色。

  3. 晚禱 The Angelus 編 號:Millet002 作者:米勒 Millet 年份:1857-59 畫作: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尺寸:55 x 66 cm 藏處:法國巴黎奧塞美術館 Musee d`Orsay, Paris 作品晚禱,雖然是以描繪自然外貌為出發點,但是畫面中二位主角的舉動,在畫家的筆下,彷佛在頌揚大自然給予人類的恩賜。充滿著與現今社會不同的寧靜氣氛。

  4. 「牧羊女與羊群」 Shepherdess with her Flock 編 號:Millet003 作者:米勒 Millet 年份:1864 畫作: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尺寸:81 x 101 cm 藏處:法國巴黎奧塞美術館 Musee d`Orsay, Paris 「牧羊女與羊群」其實融合了「拾穗」和「晚鐘」的長處:低頭祈禱、感謝上蒼賜予她工作機會的牧羊女,和其他畫作同樣都包涵著農民單純的心與虔誠的宗教情懷。

  5. 達文西.雷奧納多(1452~1519)Leonardo Da Vinci 達文西.雷奧納多(1452~1519)Leonardo Da Vinci,為義大利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工程師,以及科學家。達文西是文藝復興時代世界的名人中最具原創力的一位,他最重要的成就在於科學和藝術作品之間的結合。達文西的構圖,單純而宏偉,它不像十五世紀的構圖一樣,以一些線性視中所求到的平面來排列,而是以從中心點放射出來或繞著內軸旋轉的形式為基石,另外他也以油彩為媒介而擴展領域,使它包含了從暗到明的整個色域,亦即「明暗法」,他的畫和許多素描中的空間似乎都充斥著光和大氣,其人物和物体的邊緣,也因此而有許多模糊。 • 蒙娜麗莎 The Mona Lisa (La Gioconda) • 最後的晚餐Last Supper

  6. 蒙娜麗莎The Mona Lisa (La Gioconda) 編 號:Leonardo002 作者:達文西 Leonardo 年份:1503-06 畫作:畫板 Wood panel 尺寸:77 x 53 cm 藏處:法國巴黎羅浮宮 Musee du Louvre, Paris 1503至1506年間創作的「蒙娜麗莎」,它除了以傾城佳人出名之外,同時是肖像畫作的一種典型代表,更表現了高度的油畫技巧,尤其是以其背景的暈塗的效果,和蒙娜麗莎其臉部及手部的明暗處理方式,全畫籠罩在一種舒適,靜謚的氣氛之中。 

  7. 最後的晚餐 Last Supper 編 號:Leonardo001 作者:達文西 Leonardo 年份:1498 畫作:壁畫 Fresco 尺寸:460 x 880 cm 藏處:義大利米蘭葛拉吉埃修道院 Convent of Santa Maria delle Grazie, Milan, Italy 達文西嘗試用一種油彩與蛋彩的混合顏料畫《最後的晚餐》,但是這種混合顏料無法承受日積月累的濕氣,於是就一片一片地自牆上剝落。該畫現在幾乎已經色澤盡失,畫上的裝飾細節也幾乎都看不見了。二十個門徒是以三人為單位分為四組,但是達文西卻把氣氛塑造得十分自然,每一組人都透過各種的手勢與其他人產生關聯。達文西在許多方面都已經打破了十五世紀的傳統。

  8. 莫內.克勞德(1840-1926)Monet,Claude 莫內.克勞德(1840-1926)Monet,Claude為法國畫家。他是1860年代印象主義畫派的創立者之一,也是始終堅持印象主義對自然的觀點的印象派畫家。莫內不再以藝術為唯一考量,而是以自然為評論之後,1890年左右,他開始製作系列畫,也就是描繪一種題材在不同光線和大氣之下的情形。這些畫的風格由於莫內漸漸重視彩色光線的效果,變得和泰納「以有色水氣畫出的空氣景象」。 • 睡蓮 Water Lilies • 印象.日出 Impression, Soleil levant (Impression Sunrise)

  9. 睡蓮 Water Lilies 編 號:Monet014 作者:莫內 Monet 年份:1916 畫作: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尺寸:200.5 x 201 cm 藏處:日本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 National Museum of Western Art, Tokyo 1916年創作的「睡蓮」( Water Lilies)就是系列的創作之一。在這系列的連作中,莫內側重的是同一主題在不同光線和空氣下變化無窮的外貌。因而油彩描繪下來的,不是所見的物體本身,而是畫家觀照的過程。這晚期的睡蓮作品,具有壁畫的大小,創造了另種裝飾效果。也具有自然神秘主義的氛圍。

  10. 印象.日出 Impression, Soleil levant (Impression Sunrise) 編 號:Monet011 作者:莫內 Monet 年份:1873畫作: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尺寸:48 x 63 cm 藏處:法國巴黎馬摩坦博物館 Musee Marmottan, Paris 莫內這幅與蒙娜麗莎齊名的印象.日出,是1873年春天在法國海邊阿弗赫完成的,而「印象派」之名的產生,更是取自這幅畫的標題。莫內是描繪一個橘紅色般的太陽正緩緩昇起,水面上有三艘小艇,其中一艘僅能模糊的看出來,幾條線條表現出波浪的形狀,完全沒有過份的誇張。看到太陽掙扎著想要穿過濃霧,我們的想像開始被挑動。以歷史的記錄性或繪畫本身的藝術性而言,這幅畫都稱得上是無價之寶!

  11. 雷諾瓦(1841-1919)Pierre-Auguste Renoir 雷諾瓦(1841-1919)Pierre-Auguste Renoir為法國畫家。他與莫內可說是印象派的創立者之一。是印象派中唯一擅長使用黑色的畫家。雷諾瓦對人生和藝術的看法是,這個世界到處都是不愉快的事情,為什麼尋求快樂不能算作藝術。這是對當時刻板、陳舊的沙龍組織所發出的抗議。與其他如米勒等畫家相比,他的藝術主調是歡樂和愉快。所以。傑出的造型能力與豐富感覺具備的雷諾瓦,描繪的對象,始終關注在於人間形象。玫瑰色臉頰的少女,珍珠色輝映而官能感十足的裸婦、表情天真無邪的兒童,美麗的婦女和鮮花、可愛的小孩、迷人的醇酒、歡笑的晚會,都是他鍾愛的題材等,都是雷諾瓦的人物畫表現的特徵。洋溢著生命的喜悅,其作品迄今仍持續受到人們的喜愛。 • 煎餅磨坊 Dance at Le Moulin de la Galette, Montmartre • 彈鋼琴的少女 Young Girls at the Piano • 海邊 By the Seashore

  12. 煎餅磨坊 Dance at Le Moulin de la Galette, Montmartre 編號:Renoir002 作者:雷諾瓦 Renoir 年份:1876 畫作:畫布上油彩 Oil on Canvas 尺寸:131 x 175 cm 藏處:法國巴黎奧塞美術館 Musee d`Orsay, Paris 1876年創作的作品「煎餅磨坊」他使用細小、明亮和多彩的筆觸,巧妙地運用樹上葉子所產生的光影,再散置人物於畫面上各角落。在這幅充滿活力和色彩的快照中,雷諾瓦描繪出巴黎娛樂生活中的喧嘩景象和氣息,由於他對這類題材的喜愛,雷諾瓦被稱為快樂的畫家

  13. 彈鋼琴的少女Young Girls at the Piano 編 號:Renoir006 作者:雷諾瓦 Renoir 年份:1892 畫作:畫布上油彩 Oil on Canvas 尺寸:112 x 99 cm 藏處:法國巴黎奧塞美術館 Musee d`Orsay, Paris 1892年創作的彈鋼琴的少女,可看他對人物肌理的掌握,將少女的肌膚的透明感表現的十分的搶眼。而且不用輪廓線來勾勒人物,而是以不同的色彩、明暗來讓兩個正沉溺於音樂的少女有了立體與生動感。畫面雖然顏色豐富,但不會有所干擾,氣氛悠閒而華麗,是雷諾瓦後期的風格。

  14. 海邊 By the Seashore 編 號:Renoir008 作者:雷諾瓦 Renoir 年份:1883 畫作:畫布上油彩 Oil on Canvas 尺寸:92.1 x 72.4 cm 藏處: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15. 竇加.葉德加爾(1834-1917) Degas, Edgar 竇加.葉德加爾(1834-1917) Degas, Edgar為法國畫家,是印象派畫家卻聲斥印象主義的戶外作畫方式。芭蕾舞、賽馬以及女人是繪畫生涯中眷戀的三個主題。為19世紀的都會生活的偉大畫家。竇加所景仰的畫家是安格爾,他希望能融合安格爾的線條和色彩。並有自信稱自己為最擅長線條表現的色彩專家。在他的技法中,不論任何題材的每一筆,都要深思熟慮,才能表現自己的藝術熱情。 • 歌劇院的舞蹈教室Dance Class at the Opera • 舞蹈課 The Dance Class • Dance Class • Ballet Rehearsal on Stage

  16. 歌劇院的舞蹈教室Dance Class at the Opera 編 號:Degas001 作者:竇加 Degas 年份:1872 畫作:畫布上油彩 Oil on canvas 尺寸:32 x 46 cm 藏處:法國巴黎奧賽美術館 Musee d`Orsay, Paris 1872年創作的『歌劇院的舞蹈教室』,以整個畫面來說,除了打開的門邊所露出擺著姿勢的腿及舞裙外,其他都是完整的人物形象。然而,在這一幅作品的局部取景,刻意將人物置於畫的外緣,或讓建築體加以干擾而出現切割的形象,是屬於攝影快照所帶來的影響。

  17. 舞蹈課The Dance Class 編 號:Degas004 作者:竇加 Degas 年份:1873-75 畫作:畫布上油彩 Oil on canvas 尺寸:85 x 75 cm 藏處:法國巴黎奧賽美術館 Musee d`Orsay, Paris

  18. 1874Oil on canvasMusée d’Orsay, Paris, France

  19. 梵谷.文生(1853-1890)Van Gogh, Vincent 梵谷.文生(1853-1890)Van Gogh, Vincent為荷蘭畫家,但其創作生涯大半都在法國渡過。是後期印象派的畫家,但也有人認為他是表現主義者。他的用色與筆觸對後來的野獸派及表現主義有很大的影響。印象主義時期對梵谷的發展雖然很重要,但他的天才在這種風格與早期畫風結合後才綻放出來。對梵谷言,色彩而非形體才是表達繪畫內容的主要工具,雖然他誇張實質而空虛其表的意圖使他的色彩就印象主義的標準而言,顯得過於草率,但他始終忠於外在世界及畫家自我內在主觀的表達,是為人所感動的原因之一。 • 麥田 TheHarvest(Wheatfied) • 星夜 The Starry Night

  20. 麥田TheHarvest(Wheatfied) 編號:VanGogh007 作者:梵谷 Van Gogh 年份:1888 畫作:畫布上油彩 Oil on canvas尺寸:73 x 92 cm 藏處:荷蘭阿姆斯特丹梵谷美術館 Van Gogh Museum, Amsterdam 1888年創作的作品麥田,畫面中每一筆觸中的動力已使所有物體在色彩之外更表現出機靈的動作。這畫面的色彩較莫內的河流來得簡單,強烈、活潑但不失其自然,這些色彩讓我們了解梵谷在法國南部發現的色彩王國以及他對創作所有生命的力量所持的神秘信仰。

  21. 星夜 The Starry Night 編 號:VanGogh008 作者:梵谷 Van Gogh 年份:1889 畫作:畫布上油彩 Oil on canvas尺寸:73.7 x 92.1 cm 藏處: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1889年創作的星夜,每一顆大星、小星迴旋於夜空中,新月也形成了一個漩渦,星雲與稜線宛如一條龍不停地蠕動著。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迴旋、轉動、在夜空中放射艷麗的色彩。也可感受到梵谷心中不安,煩悶的心情呈現於畫面中。  

  22. 波提且利.桑德羅(1445-1510)Botticelli, Sandro 波提且利.桑德羅(1445-1510)Botticelli, Sandro為義大利畫家。在十五世紀末的弗羅倫斯畫家中,波提且利雖然不一定是最具影響力的,但可稱得上是最具有個人風格的一位。其作品特色涵蓋了生動有力的寫實主義,以及閒散鬱悶,反自然主義的狂熱。在作品中,以線條優美,有節奏及表現希臘神話為題材,具仿古傾向而著稱。這也是十五世紀弗羅倫斯畫壇上大致的風潮。 • 維納斯的誕生 The Birth of Venus

  23. 維納斯的誕生 The Birth of Venus 1485年以畫布,蛋彩創作的「維納斯的誕生」,畫家將情感以柔美的輪廓線,來描繪希臘女神的誕生。創造了一種具感情的、女性的優美和諧的氣氛

  24. 波提且利,〈春〉 波提且利,西元一四八二-一四八三年(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   這幅畫是以希臘神話為基調,取材當時詩人波利奇安諾的寓言詩《吉奧斯特納》,而時人稱此畫為〈維納斯及其隨從遊春圖〉。以象徵美和愛的女神維納斯站在畫面中央,圍繞著希臘少女芙羅拉(春神),以及吹氣的塞菲爾(風神),另一旁則有花神頭戴花冠,胸貫花環。此圖的最大特色在於女神的體態輕盈、活潑,那動人的優美舞姿特別富有生命力,身穿的薄紗隨著婆娑舞姿而迎風招展,撩人的薄紗更顯得畫者對於衣飾、人體豐腴的深切觀察。

  25.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ounaroti,1475-1564)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ounaroti,1475-1564)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雕刻家、畫家及建築家,一位多才多藝的博學的藝術大師。他集雕刻家、畫家、建築家、詩人、作家於一身。他畢生致力於創作,在長達70餘年的創作生涯中,歷經坎坷,創造了許多具有代表性的精美作品,為人類文明增添了不朽的篇章。他的雕塑作品《大衛》直到今天還是每一個學畫的人必須臨摹的教材。    他比達文西、拉斐爾都多了太多的衝突與矛盾。一方面他支持佛羅倫斯走向市民社會;但他的藝術支持者,卻被迫是屢屢破壞市民社會的教皇。一方面,他受薩佛納羅拉(自由傳教者,曾短暫主持彿羅倫斯市政,典型清教徒思想,可算是中世紀思想的殘存者)的信仰影響;但他骨子裡卻有藝術家熱愛生命、自由的信念。一方面他愛佛羅倫斯;但他最重要的藝術作品,卻都是出自羅馬。他老是覺得有人要迫害他毒死他、相信自己一定活不久;但他卻是文藝復興三巨匠中,活的最久的,共活了89歲。 • 最後的審判The Last Judgment • 米開朗基羅,〈聖家族) Holy family with the young Saint John

  26. 最後的審判 The Last Judgment 編 號:Michelangel004 作者: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 年份:1534-41 畫作:壁畫 Fresco 尺寸:1370 x 1220 cm 藏處:義大利梵諦岡西斯汀禮拜堂 Sistine Chapel, Vatican 此主題呈現死亡、面對審判的絕望與痛苦。米開朗基羅透過此主題,反映了羅馬在1527年的大掠奪之後,瀰漫在社會上灰暗不安的氣氛。而米開朗基羅畫此畫當時,自身也陷入了信仰與藝術的精神危機中。

  27. 米開朗基羅,〈聖家族〉 ▲ 〈聖家族〉 米開朗基羅,西元一五○三-一五○五年(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   畫中的對象是聖父、聖母、耶穌這一個不平凡的家庭,沒有一點親暱的痕跡,給人純潔崇高的感受。構圖相當緊湊,突出聖母的姿態,以聖父、耶穌的頭部呈對稱的傾斜而面向聖母;甚至,為了突出這個家族,連施洗約翰也被畫到右側外圍,凝望著這一家人。這幅畫具有浮雕的特點,人物顯得強勁而有力。背景有五位裸體青年,左二、右三,排列在後面的矮牆上,之後更有一片汪洋和一脈山嶺,給人深邃幽遠的距離感。

  28. 創造亞當 創造亞當》的構思體現了米開朗基羅得到超凡的啟示的靈感,他以亞當的軀體為中心,亞當似乎剛從沉睡中醒來,舒懶地斜靠著,身體裏彷彿還缺少力量。但亞當年輕健壯的體魄被畫家表現得充滿著理想及至的美,蘊育著生機。亞當伸手去接觸那賜予他生命的上帝的手,為他注入活力。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