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教学实习计划 2013.7.10

教学实习计划 2013.7.10. 实习目的. 土壤学和土壤调查与制图是农资专业的两门主要的专业核心课,也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 课程综合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予以验证,增强感性认识。 对土壤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认识土壤形成与成土条件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它与环境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求掌握野外调查研究土壤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训练与提高。. 实习内容. 水稻土、黄棕壤、灰潮土、石灰土和紫色土等的形成环境考察; 典型土壤的剖面形态观测;

gyda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教学实习计划 2013.7.10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学实习计划 2013.7.10

  2. 实习目的 土壤学和土壤调查与制图是农资专业的两门主要的专业核心课,也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 课程综合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予以验证,增强感性认识。 对土壤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认识土壤形成与成土条件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它与环境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求掌握野外调查研究土壤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训练与提高。

  3. 实习内容 • 水稻土、黄棕壤、灰潮土、石灰土和紫色土等的形成环境考察; • 典型土壤的剖面形态观测; • 上述土壤的农业利用问题调查。

  4. 一、选择土壤剖面点 选择原则: 1、要有比较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即具备有利于该土壤主要特征发育的环境,通常要求小地形平坦和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土壤剖面具有代表性。 2、不宜在路旁、住宅四周、沟附近、粪 坑附近等受人为扰动很大而没有代表性的地方挖掘剖面。

  5. 二、土壤剖面的挖掘 土壤剖面一般是在野外选择典型地段挖掘,剖面大小自然土壤要求长2米、宽1米、深2米(或达到地下水层),土层薄的土壤要求挖到基岩,一般耕种土壤长1.5米,宽0.8米,深1米。

  6. 挖掘剖面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1)剖面的观察面要垂直并向阳,便于观察。 (2)挖掘的表土和底土应分别堆在土坑的两侧,不允许混乱,以便看完土壤以后分层填回,不致打乱土层影响肥力,特别是农田更要注意。 (3)观察面的上方不应堆土或走动,以免破坏表层结构,影响剖面的研究。 (4)在垄作田要使剖面垂直垄作方向,使剖面能同时看到垄背和垄沟部位表层的变化。 (5)春耕季节在稻田挖填土坑一定要把土坑下层土踏实,以免拖拉机下陷和折断牛脚。

  7. 三、土壤剖面发生学层次划分: 土壤剖面由不同的发生学土层组成,称土体构型,土体构型的排列及其厚度是鉴别土壤类型的重要依据,划分土层时首先用剖面刀挑出自然结构面,然后根据土壤颜色、湿度、质地、结构、松紧度、新生体、侵入体、植物根系等形态特征划分层次,并用尺量出每个土层的厚度,分别连续记载各层的形态特征。一般土壤类型根据发育程度,可分为A、B、C三个基本发生学层次,有时还可见母岩层(D),当剖面挖好以后,首先根据形态特征,分出A、B、C层,然后在各层中分别进一步细分和描述。

  8. 土层细分时,要根据土层的过渡情况确定和命名过渡层:土层细分时,要根据土层的过渡情况确定和命名过渡层: (1)根据土层过渡的明显程度,可分为明显过度和逐渐过度。 (2)过渡层的命名,A层B层的逐渐过程可根据主次划分为AB或BA层。 (3)土层颜色不匀,呈舌状过渡,看不出主次,可用AB表示。 (4)反映淀积物质,如腐殖质淀积Bh,粘粒淀积Bt,铁质淀积Bir等。

  9. 观察记录 • 剖面编号:观察日期: 剖面地点: 记录人: • 地形: 母质: 土壤名称: 地下水深度: • 土壤剖面形态观察记录表 四、土壤剖面性状观察和记载

  10. 五、土壤剖面样品的采集 土壤剖面样品一般有纸盒标本,分析标本及整段标本三种。 采集分析标本,根据剖面层次,分层取样,依次由下而上逐层采取土壤样品,装入布袋或塑料袋,每个土层选典型部位取其中10厘米厚的土样,一般为1~0.5公斤,要记载采样的实际深度,用铅笔填写标签,一式二份,一份放入袋中,一份挂在袋外,标签内容如下:

  11. 石灰土 • 石灰土是指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由碳酸盐岩石风化发育而形成的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土壤中常含有少量游离碳酸钙。石灰土有黑色石灰土、黄石灰土、棕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四个亚类。 • 黑色石灰土(荆门) • 富含碳酸钙和腐殖质,有机质含量较高,土色暗黑、呈弱碱性反应,pH7.5~8.5,有时呈不均质的石灰反应。

  12. 剖面构型:A—B---C • 表土层:平均厚度11.6cm,颜色栗色(10yR4/3),质地轻粘,核状结构,呈弱碱性反应,pH7.5~8.5,有石灰反应。 • 心土层:平均厚度18.5cm,颜色栗色(10yR4/3),质地轻粘,块状结构,有石灰反应。 • 底土层:为栗色(10yR4/3),质地轻粘—中粘,有石灰反应。

  13. 生产性能:表土层浅,质地粘重,耕性差,各种养分含量较高,保肥能力强,但供肥能力差。生产性能:表土层浅,质地粘重,耕性差,各种养分含量较高,保肥能力强,但供肥能力差。 • 改良利用:防止水土流失,加深表土层,适种小麦、蚕豆、玉米、高粱、黄豆等旱杂粮。

  14. 黄棕壤是北亚热带湿润的常绿与落叶阔叶林下的淋溶土壤,为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性土类。黄棕壤是北亚热带湿润的常绿与落叶阔叶林下的淋溶土壤,为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性土类。 黄棕壤剖面

  15. 黄棕壤 黄棕壤主要成土母质为第四纪粘土、砂页岩、花岗岩、化岗片麻岩、安山岩等风化物。黄棕壤是北亚热带气候带的地带性土壤,它在发生学和分布上均表现出明显的南北过渡性,有较强的地质风化过程和生物过程,母质的矿物风化、淋溶作用较强,一价盐基离子基本淋失殆尽,二价盐基离子从表土淋失,部分聚积于底土,并进行着弱脱硅富铝化作用,土壤中含有铁锰结核,同时也具有粘粒向下移动的特性,有棕-棕红色的心土层。

  16. 剖面构型:A—B—C • 表土层:平均厚度12cm,颜色棕色(7.5YR4/6),质地重壤—轻粘,块状结构,呈酸性—弱酸性反应,pH5.0~6.5。 • 心土层:平均厚度26.8cm,颜色棕色(7.5YR4/6)—棕红色(2.5YR4/8),质地轻粘,块状结构,有铁锰的锈斑和大量铁锰结核。 • 底土层:为棕红色(2.5YR4/8),质地轻粘,有大量铁锰结核。

  17. 生产性能: 表土层浅,容肥量小,质地粘重,耕性差,宜耕期短,保肥能力强,供肥能力弱,施肥见效慢。

  18. 紫色土 发育于亚热带地区石灰性紫色砂页岩母质上的岩性土。全剖面呈均一的紫色或紫红色,层次不明显。紫色土是在频繁的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这是摄于四川省仁寿县的紫色土剖面,虽然耕种了多年,剖面上下的形态特征仍无多大变化,通体为紫色,都有石灰泡沫反应,它与底层的母岩紫色泥页岩基本上没有差别。

  19. 紫色土 • 酸性紫色土(荆门) • 土壤呈微酸性反应,pH5.5~6.5 • 剖面构型:A—B—C • 表土层:平均厚度8.9cm,颜色紫棕(5yR5/4),质地重壤--轻粘,块状结构。 • 心土层:平均厚度15.2cm,颜色紫棕(5yR5/4),质地重壤--轻粘,块状结构。 • 底土层:为紫棕色(5yR5/4),质地轻粘。

  20. 中性紫色土(荆门) • 土壤呈中性反应,pH6.5~7.5 • 剖面构型:A—B—C • 表土层:平均厚度15cm,颜色紫棕(5yR5/4),质地重壤--轻粘,块状结构。 • 心土层:平均厚度26.4cm,颜色紫棕(5yR5/4),质地重壤--轻粘,块状结构。 • 底土层:为紫棕色(5yR5/4),质地轻粘。

  21. 酸性紫色土生产性能:表土层浅,质地粘重,耕性差,养分和土粒淋失严重,难以保水保肥。酸性紫色土生产性能:表土层浅,质地粘重,耕性差,养分和土粒淋失严重,难以保水保肥。 • 中性紫色土生产性能:土质粘重,耕性差,阳离子交换量高,保肥能力强,供肥能力弱,易受雨水的侵蚀。

  22. 水稻土及其剖面 • 地下水位低的地区:A-C • A-P-C • A-P-W-B-C或 • A-P-B-C • 地下水位中的地区:A-P-W-B-C 或 • A-P-B-G型 • 地下水位高的地区:A-P-G 或A-G、AG-G型

  23. 潮土及其剖面 1、主要性质 土层深厚,其间常夹杂砂层和(或)粘质土层等障碍层次。土壤肥沃,湿润。地下水位1.0-2.0米,酥松,CEC10-20cmol/Kg,养分含量丰富,微酸-微碱反应,地下水矿化度较低,无盐渍化威胁,耕种熟化后,土壤结构较好。

  24. 2 . 剖面形态 • 1、耕作层:15-20cm,有机质1%左右; • 2、犁底层: 8-10cm,紧实; • 3、斑纹层: 30-120cm,多锈纹斑,有软铁子; • 4、母质层:为沉积层理明显的冲积物,具有明显的氧化还原交替进行的潴育化特征,甚至有潜育化出现。但斑纹层与母质层常难明显区分。

  25. 3、灰潮土 • 1.砂质灰潮土 • 1)飞沙土:江河沿岸地下水位较低、沙层深厚的土壤。 • 2)吊气沙:其上覆盖有10-15cm稍粘土层的沙土。 • 3)滞水沙:地势较低、地下水位很高的沙土。

  26. 2.壤质灰潮土 • 1)油沙土:质地为轻壤的灰潮土。 • 2)正 土:质地为中壤的灰潮土。 • 3.粘质灰潮土 • 1)壳土:质地为中-重壤的灰潮土。多出现在平原中心洼地。 • 2)黄土:质地为中-重壤的灰潮土。多出现在平原与丘陵过渡的交接处。

  27. 四、实习报告 根据上述土壤剖面观察和记载,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对其中一种土壤的成土条件,形成特点,剖面主要特征,基本理化性质和肥力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叙述。

  28. 推荐参考书目 • 1、中国土壤 • 2、土壤地理学 • 3、土壤分类与调查 • 4、中国农业土壤概论 • 5、水稻土 • 6、土壤学报、土壤通报、土壤、中国土壤肥料、自然资源学报、环境科学学报、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等

  29. 附:实习报告参考题目 • 水稻土的发生分类、形态特征与改良利用 • 潮土的发生分类、形态特征与改良利用 • 紫色土的发生分类、形态特征与改良利用 • 石灰土的发生分类、形态特征与改良利用 • 黄棕壤的发生分类、形态特征与改良利用 •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原理及应用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