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2

2011 届高三历史 三模试题分析

品味三模 冲刺高考. 2011 届高三历史 三模试题分析. 中华中学 王兵. 命题思路. 主要数据. 考后解析. 运用提升. 一、命题指导思想. 突出两大功能:. 仿真、查漏补缺. 1. 依据: 省 2011 年 《 说明 》 。 重点考查市模底、一模、二模命题未涉及的主干知识(角度)和可能的热点。 2. 风格: 模拟省 2009 年高考历史卷。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2011 届高三历史 三模试题分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品味三模 冲刺高考 2011届高三历史三模试题分析 中华中学 王兵 命题思路 主要数据 考后解析 运用提升

  2. 一、命题指导思想 突出两大功能: 仿真、查漏补缺 1.依据:省2011年《说明》。重点考查市模底、一模、二模命题未涉及的主干知识(角度)和可能的热点。 2.风格:模拟省2009年高考历史卷。 3.立意:以主题和能力为切入点,注重“新材料”“新情景” 的创设与运用;以特定主干知识为依托,重点仿真高考命题技术与评分方法,为考前冲刺复习中提升应试能力(规范审题、解题、答题、书写等),找到突破口、演示应对之策。 命题的指导思想

  3. 二、考后主要数据 ⒈分数段人数及比例统计表: 考后数据统计

  4. 二、考后主要数据 ⒉等级测算统计表 考后数据统计

  5. 三、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㈠选择题部分 ⒈得分率抽样统计表: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6. 三、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㈡非选择题部分 ⒈得分率抽样统计表: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7. 三、考前二十八天注意事项 ⒈抓住三类生:必须将“该过的、能过的、想过的”学生时时放在心中、牢牢抓在手中。分类指导,分别要求,分层推进。 抓住三类生 做到两突出

  8. 三、考前二十八天注意事项 ⒉做到两突出:就是要瞄准高考,突出主干和标准。 ⑴主干:就是《说明》的通史结构,以及一、二、三级考点,三级考点的内在要素和要点关键词共同构成的学科知识体系;和“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方面能力和素养。 ⑵标准:就是要有针对性、适量、规范地练试题,并在轮动纠错中,熟练掌握常见题型的审题、解题、答题规范与应对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抓住三类生 做到两突出

  9. 三、考前二十八天注意事项 “适量”:就是要控制讲练的总量和用时。考前有限的时间内,课堂不必也不可能再面面俱到,应真正做到“精讲”。考前适度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①内容上:一要练易错选择题(将印发60道易错及热点选择题,分三次,每次20分钟,模拟高考考场状态下完成),二要练易错主观题及热点、重点题(正在准备中)。②形式上,以分散分类练为主,且安排一至两次上午9:00-10:40的集中仿真练。③强度上,要根据三类生的实际,严格控制和把握试题的量与质,定时定量完成。 抓住三类生 做到两突出

  10. 三、考前二十八天注意事项 “规范”:就是强调练的时间有保证,练的程序有条理,练后讲评要到位,练后补偿要及时;就是强调练的心态要平和,练的情绪要稳定。 ①题干信息处理:准确地联系、选择、运用相关的知识储备,简化题干、还原角度,揭示测试意图与要求。 ②选项信息处理:准确地联系、选择、运用相关的知识储备,明辨选项的是与非,发现相似选项的不同。 一“定位”初“判断”:史实(时空)定位。二“排除”辨“是非”:不符合史实;与题干无关;历史程度表述不当或语气过于绝对化。三“比较”辨“程度”:如具体与抽象、现象与本质、根本与直接、全面与局部等。 抓住三类生 做到两突出

  11. 一、选择题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1题:右图大鼎是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的。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被称为“司母戊鼎”。在新开馆的国家博物馆展览中,将其首次定名为“后母戊鼎”。它 ①是官营手工业产品中的代表 ②反映了古代中国冶金业的发达 ③“司母戊”三字应为甲骨文 ④是周王权力的象征 A.①② (53.3%)B.①②③ (22.3%) C.①③④ (11.1%) D.②③④ (13.3%)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12. 一、选择题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1题: 设置情境:“司母戊”鼎的发现与命名经过,呈现相关图片资料。 考查考点:古代手工业经营模式与成就;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西周政权的建立。 突破口:甲骨文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13. 一、选择题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2题:《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 A.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政治目的(53.3%) B.实行分封既可固本,也可能弱本(6.7%) C.开创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宗法制(40.0%) D.王权与神权相结合但未高度集中(0%)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14. 一、选择题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2题: 设置情境:以反映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政治目的的史料为情境。 考查考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突破口:“开创”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15. 一、选择题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4题:宋代刻本书动辄数千卷,除汴京、浙江、福建、江西中心地区外,江苏、安徽、湖北、广东等地,也出现不少技术很高、印刷精美的刻本书。其中既有儒家经典,又有曲艺、话本等说唱文学作品。这说明宋代 ①雕版印刷事业兴盛 ②城市经济的繁荣 ③活字印刷术的普及 ④理学思想影响大 A.①②③ (44.4%) B.③④ (6.7%) C.①②④ (40.0%)D.①②③④( 8.9 %)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16. 一、选择题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4题: 设置情境:宋代出版业的兴盛局面 考查考点:四大发明;宋明理学;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突破口:活字印刷术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17. 一、选择题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5题:《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创办的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刊物。1835年刊登了如下内容:“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商工,未知尽力竭力矣。”当时,这一报道 A.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觉醒(28.9%) B.表明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15.5%) C.改变了近代中国人办报的主题和特色( 0 %) D.带给了部分中国人新的知识和信息(55.6%)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18. 一、选择题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5题: 设置情境:《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报道。 考查考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近代报刊及其作用。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19. 一、选择题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7题:周恩来在中共浙江省委扩大会议上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由客观的历史发展所决定的。”因为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A.开始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8.9%) B.有过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经历(46.7%) C.最早出现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28.8 %) D.在一届全国人大上发展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15.6%)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20. 一、选择题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7题: 命题意图:以周恩来在中共浙江省委扩大会议上讲话及内容为情境,考查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背景的具体史实表现。 考查考点:中国共产常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主要历程。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21. 一、选择题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8题:二十六届联大召开前夕,尼克松政府知道已很难再把中国拒于联合国大门之外,遂伙同日本政府炮制了所谓“双重代表权”案。这不仅遭到了中国外交部的反对,而且被二十六届联大以59票反对、55票赞成、l5票弃权所否决。出现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该提案 A.实质是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 (24.4%) B.不符合“一个中国”的根本立场(31.1%) C.破坏了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8.9 %) D.遭到第三世界国家的强烈反对(35.6%)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22. 一、选择题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9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指出:“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得很不适应。……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把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同时按乡建立乡党委,并根据生产的需要和群众的意愿逐步建立经济组织。”此通知出台的历史背景是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1.1%) B.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4.4%) C.基层民主的加强和扩大 (44.4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40.1%)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23. 一、选择题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12题:世界近代史上,《权利法案》和《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英、德两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依据。根据法律规定,英德两国政治制度的相同之处是 A.两院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议会 (31.1%) B.上议院的领导权属于法定的行政首脑(48.9%) C.下议院议员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15.6 %) D.国家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君主指挥 (4.4%)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24. 一、选择题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13题:造成右图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航海条例》的颁布,外来移民大增(4.4%) B.工厂开始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62.2%) C.1832年议会改革,选民人数增加(2.2%) D.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加快(31.2%)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25. 一、选择题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13题 第一稿题:《大国崛起与现代化》一书中写道:“公元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5万。1600年人口增至20万。1700年增至70万。1800年英国本土人口加上移民约为2000万。英国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英国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是 ①移民政策 ②人口政策 ③工业革命的影响 ④城市化进程加快 A. ①②③④ B.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26. 一、选择题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13题 第二稿题:英国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加之外来移民的不断大量涌入,导致伦敦人口出现右图所示急骤变动。这一变动意味着 ①移民政策 ②人口政策 ③工业革命扩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 ④城市化进程加快 A. ①②③④ B.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27. 一、选择题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13题 第三稿题:右图为英国伦敦人口增长示意图。造成图中现象的原因有 ①《航海条例》的颁布,外来移民大增 ②1832年议会改革,选民人数增加 ③工业革命扩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 ④城市化进程加快 A.②③④ B.③④ C. ①②③ D.①②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28. 一、选择题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14题:工业革命导致社会日益分裂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敌对的阵营,成为《共产党宣言》诞生的主要条件。下列作者表述的现象,与上述时代背景无关的是 A.司汤达:(工人)每5~6年就失业一次,他们只好在街头卖唱(6.7 %) B.李斯特:(里昂工人身陷)苦难和令人难以忍受的贫困环境之中(2.2 %) C.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64.4 %) D.巴尔扎克:法律把金钱定为衡量一切的尺度(26.7 %)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29. 一、选择题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15题: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教会强烈不满。他们组织信徒出版刊物,不断集会大造声势,叫嚣“打倒进化论”、“拯救心灵”、“粉碎达尔文”。但是,进化论最终成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由此说明达尔文进化论 ①实际上否定了上帝造人说 ②促进了欧洲思想解放 ③适应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④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A.①② (40.1 %) B.①②③ (44.4 %) C.①③④ (4.4 %) D.②③④(11.1 %)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30. 一、选择题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18题:1988年元旦,日本《产经新闻》载文指出:“世界将由某一个国家取代美国而负起牵引世界经济的责任。……日本有责任应该主动地为世界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而发挥最大的力量。”对上述言论理解最准确的是 A.日本意欲取代美国,领导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51.1 %) B.日本开始谋求经济大国基础上的政治大国地位(48.9 %) C.日本力求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0 %) D.主张由日美两国分担领导世界经济和政治的重任(0 %)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31. 一、选择题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19题:奥运会不仅是体育盛会,同时也是文化交流的盛会。第三十届奥运会将在2012年的英国伦敦举行。如果想了解近代以来英国的文学成就,按作者成书的先后顺序,推荐的书单是 ①《约翰·克利斯朵夫》 ②《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③《百年孤独》 ④《大卫·科波菲尔》 A.①②③ (4.4 %) B.②④ (57.8 %) C.②①④ (33.3 %) D.②①③④ (4.4 %)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32. 三、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㈡非选择题部分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21题: 命题意图: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的变局”。本题以鸦片战争前后江南区域经济的转型为切入点,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为背景,旨在考查学科主干知识与基本能力。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33. 三、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㈡非选择题部分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21题: ⑴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2分) 常见错误:不据材料回答;或不理解“经济结构”、不能从这一角度概括特点;或不能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34. 三、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㈡非选择题部分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21题: ⑵据材料二、三,概述江南经济出现的新局面。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这样的新局面体现了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导致这一趋势的主要国际因素是什么?(7分) 常见错误:审题不清,忽视“新局面”是相对材料一而言,或未注意“概述”“国际分工”“趋势”“国际因素”等限制条件 ;不能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习惯于简单摘照材料;概念不清,混淆“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等;历史感欠缺,不能正确看待特定时期的经济现象,混淆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中的阶段特征,忽视中外关联。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35. 三、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㈡非选择题部分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21题: ⑶材料四中江浙地区农民从业状况出现什么现象?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4分) 常见错误:“流入城市做工”表述为“流入城市”,缺少“做工”;或表述过于口语化,如“外出打工”。分析原因时,多数不据材料、解读不出“城市化进程加速”“思想观念的变化”;或理不清因果关系,常将“现象”出现原因,答成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36. 三、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㈡非选择题部分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21题: ⑷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中后期至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所处的地位。(1分) 常见错误:用词不当,多数答成“主导”;审题不清,将“地位”答成作用;或不注意“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限制。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37. 三、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㈡非选择题部分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22题: 命题意图: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20世纪以来中国最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本题以“民生问题”为主题,通过一组反映近代以来三位伟人关注民生问题的历史材料,旨在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中选择并综合运用已知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38. 三、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㈡非选择题部分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22题: ⑴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认为欧洲“犹有社会革命”的原因是什么?为避免类似革命的发生,他先后提出过哪些具体举措?(3分) 常见错误:概念不清,不理解“社会革命”,无法将孙中山“社会革命”与“民生主义”联系,以致于简单摘抄材料,泛答民族主义或民权主义的内容。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39. 三、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㈡非选择题部分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22题: ⑶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改善民生的主张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2分) 常见错误:审题不清,或不清楚回答“比较”类设问的基本思路与规范;部分答不出“发展生产”这一相同点。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40. 三、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㈡非选择题部分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22题: ⑷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防止两极分化的主要策略。(2分) 常见错误:简单摘抄材料,未注意从“防止两极分化”的角度、从“策略”层面概括材料有效信息。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41. 三、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㈡非选择题部分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22题: ⑸综合上述材料,对百年以来解决民生问题的思想发展历程,我们有何认识?(2分) 常见错误:探讨问题能力不足,不能根据设问提示的角度,揭示主题,并独立地对历史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42. 三、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㈡非选择题部分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23题: 命题意图: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1789年,美国联邦制共和政体开始确立起来。因为宪法存在的不足,联邦与州的权限纷争却长期存在。本题以相关案例为情境,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并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法评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43. 三、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㈡非选择题部分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23题:没有整体把握考查意图 ⑴指出材料一中纽约州议会制定“特许状”的主要目的。(2分) 常见错误:将“纽约州利益”理解为“国家利益”,将对发明家专利保护理解为对资本家利益的维护。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44. 三、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㈡非选择题部分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23题: ⑵据材料二,分析“特许状”的弊端。写出材料二中为纽约州辩护观点的序号。(不得全写)(4分) 常见错误:题意不明,多数答不到“危害联邦政府的利益”;获取和解读信息与论证历史问题能力不足,多数序号写不全。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45. 三、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㈡非选择题部分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23题: ⑶如果要判定“特许状”无效,你认为材料二中最大的法律障碍是什么?据材料三,指出材料二中最高法院作出终审判决所依据的法律条文或理由。(4分) 常见错误:审题不清、题意不明;不能联系所学知识(宪法、最高法院的地位,联邦政府与纽约州之间关系);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能力不足;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不足,几乎答不到“纽约州的汽船垄断法律与上述联邦法律相抵触 ”。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46. 三、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㈡非选择题部分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23题: ⑷吉本斯诉案反映出美国1787年宪法有何主要缺陷?该案判决结果对美国联邦制的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4分) 常见错误:不理解1787年宪法与确立联邦制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不能接受与教材表述不完全一致的“宪法中也有危害联邦制的成分”。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47. 三、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㈡非选择题部分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24题: 命题意图:从教育的角度切入,以鸦片战争前、洋务运动期间、维新变法期间反映中国教育状况的史料构建新情境,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48. 三、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㈡非选择题部分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24题: ⑴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前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特点。(2分) 常见错误:题意不明,解题思路欠严谨,不能选择准确的语言与形式表达“阶段特点”,多数只概括鸦片战争前或后教育的特点;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能力欠缺,不能由表及里地从教育的内容、性质等角度概括阶段特点。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49. 三、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㈡非选择题部分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24题: ⑵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主张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2分) 常见错误:运用比较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不足,大多答为“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将“变革科举制”答为“废除科举制”;部分学生答题不规范,将相同与不同混在一起回答。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50. 三、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㈡非选择题部分 ⒉主要错误及归因分析: 第24题: ⑶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维新派提出这些言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常见错误: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能力不足,审题不清,没有根据提示明确“这些言论”具体所指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目的,或没能与维新变法相关知识建立联系,多数答不到“救亡图存”。 试题特点与考情状况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