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生命倫理學基本原則

生命倫理學基本原則. By: Angela Lo. 生命倫理. 生命倫理意指每一個人是獨立個體,均有自主掌控自我身體、生命的權利,而生存在世界。而這個生命主體,生存在世界所尊循的一套普世標準 . 生命倫理學基本原則. 關愛人類主體生命,尊重倫理價值 . Outline 1. 倫理學的基本概念 2. 生命倫理學基本原則 3. Group Discussion. 生命倫理學基本原則. 生命倫理學基本原則 提供每個個體在面對自我與他者生命的一個態度 ; 並以倫理框架來評估人的生命權利 . 醫療倫理學.

isadora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生命倫理學基本原則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生命倫理學基本原則 By: Angela Lo

  2. 生命倫理 • 生命倫理意指每一個人是獨立個體,均有自主掌控自我身體、生命的權利,而生存在世界。而這個生命主體,生存在世界所尊循的一套普世標準.

  3. 生命倫理學基本原則 • 關愛人類主體生命,尊重倫理價值. • Outline • 1.倫理學的基本概念 • 2.生命倫理學基本原則 • 3. Group Discussion

  4. 生命倫理學基本原則 • 生命倫理學基本原則 • 提供每個個體在面對自我與他者生命的一個態度;並以倫理框架來評估人的生命權利.

  5. 醫療倫理學 • 則是在醫療情境中醫療工作者面對人類生命個體的行動是否應該做,還是應該禁止。而這些基本人的生命權利及倫理原則;規範了醫療人員的責任義務及病患的權利。(Laurie A. Badzek, JD, Kathleen Mitchell, MA, RN; Marra, S.E.; Bower, M 1998)

  6. 倫理學是什麼? • 倫理學是在跨學科和跨文化條件下;人類所應用倫理學的方法。探討生命科學和衛生保健中的倫理問題的一門學科。它包括理論、臨床、研究、政策和文化等領域。 • 倫理學(或道德)探討應該做什麼樣的人,以及應該做什麼和應該如何做。 • 生命倫理學著重探討應該做什麼和應該如何做,即個人層次的行動和架構層次的行動(包括政策和立法)。所以生命倫理學是生命科學和衛生保健領域政策和立法的基礎。

  7. 1有利原則 • 醫療衛生保健工作應該維護和促進病患的健康、利益和福利。 • 1.有利(beneficence)原則包括“不傷害(nonmaleficence)”的反面義務(不應該做的事),和“確有助益”的正面義務(應該做的事)。 • “不傷害”是指不給病患帶來本來完全可以避免的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損害、疾病甚至死亡。但僅僅做到“不傷害”是不夠的。

  8. 如何建構有利生命的原則? • 醫療人員有許多正面義務,即應該幫助病患治療或治愈疾病,恢復健康,避免失去生命或過早的死亡,解除或緩解症狀,解除或減輕疼痛。 • 簡言之,治病救人、救死扶傷,是有利病患生命的正面義務。

  9. 尊重生命原則 •   尊重(respect)病患的自主(autonomy)權、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權、守密(confidentiality)權和隱私(privacy)權。 • 以上尊重生命的準則;請大家腦力激盪一下舉一個案例來說明;

  10. (1) 尊重自主權︰ • (1) 尊重自主權︰有行為能力的人是有理性的人,涉及個人的問題,例如健康、生命以至結婚、生育、避孕方法的選擇等由個人作出決定,對自己的行動負責。 • 醫療社會文化的特點,在許多情況下病患及其家庭聯繫密切,醫療決策往往透過醫生、病患、家屬之間的協商作出,而最後決策者往往是病患及其家屬。另一方面,對於病人某些疾病,有關病患的治療方案,也往往與病患的配偶和家庭密切有關,這種協商更為重要。

  11. (2) 知情同意權︰ • (2) 知情同意權︰為了維護病患利益及尊重他們的自主權,在有關治療方案上醫生有義務取得他們的知情同意。納粹德國的醫生和731部隊日本的醫生除了他們奉行反動的種族主義和軍國主義外,就是違反了知情同意的倫理學原則,強迫拿人進行慘無人道的試驗。  實行知情同意是一個在醫生與病患(有時包括病患家屬)之間相互溝通交換意見、協商的歷程,有時包括耐心說服的過程。這個過程完成得好,能夠維護病患的利益,尊重病患的自主權,同時也有利於醫生履行他們的責任,促進醫患關係。

  12. (3)保密、尊重隱私權 •   醫療人員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病患的隱私。 • 隱私包括兩方面︰一是病患的身體,另一是有關病患的機密的訊息。 • 保護隱私也有兩方面。其一,醫生檢查病患身體必須得到病患的同意,如果女病患不允許男醫生檢查身體,應該更換女醫生去檢查;同時檢查病患身體不允許除檢查必需的醫務人員以外的他人在場旁觀。

  13. 身體隱私權 • 醫生對病患有責任對他所知道的身體任何的情況應該保密。 • 其二,病患有些機密訊息,往往與性有關。 • 在涉及這樣一些個人隱私問題上,醫生也應該為病患守密。不尊重隱私,洩漏病患身體或訊息的祕密會傷害病患及其家庭,也會損害醫患關係。

  14. 3.公正原則 • 醫者對任何病患應該公平對待,不分性別、年齡、膚色、種族、身體狀況、經濟狀況或地位高低,均平等重視每一個體決不能進行歧視。 • 古代大醫家孫思邈說︰“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大醫精誠》)。

  15. 4 互助原則 • . 每個人都生活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之中。他必須與其他人團結互助(solidarity),他自己才能夠生存發展,社會各成員才能和睦共處,社會才能穩定發展。個人、集體、社會的利益要兼顧,這一代人的利益與下一代、或未來世代的人的利益要兼顧。尤其是醫療衛生資源有限,即使在同一病房,不同的醫護人員和不同的病患都應該互相照顧、互相幫助。

  16. 什麼是倫理抉擇? • 醫療專業者必須有能力做出倫理決策,在關懷照顧病患中不僅僅是服從的助手或部下,同時這要求具有某些美德,如利他主義、同情、正直等等。  發展生命倫理學可以有兩條途徑︰其一,從由於生物醫學科學進展在醫學中引起的人類生命及道德問題開始,這些道德問題要求進行倫理探討,這反過來引導個體思考進入生命觀察的探究。 • 其二,從對醫學身分的以人為本的倫理探究開始,這種哲學探究揭示了醫學的內在道德意義。這兩種途徑都有利於生命倫理學的發展,但第一條途徑應該是主要的。〔8〕

  17. 倫理學派 • 講專業道德之前我們要先看倫理學,倫理的理論有兩大學派:去看行為合不合倫理,從行為的結果來判斷是否合乎倫理,這是結果論;另一個是義務論、責任論,也就是康德學派。 • 責任論的學者把行為分成「完全責任」跟「不完全責任」。完全責任就是絕對不可以容忍某些行為,比方說不能殺人,不管什麼情況下就是不能殺人,即使自衛殺人可能都要負刑責。不完全責任就是救人,但不用為了救人傾家蕩產。

  18. 倫理分為四個要點: • 第一個思考,醫療是完全責任. • 第二個思考倫理分為四個要點, • 第一種是對且一定要做的; • 第二種是錯而不應該做的事情; • 第三種是不一定要做,道德上是中立的; • 這三種以外還有一種,是本身中立,但做了以後是值得稱讚的。 簡單來講,前兩種就是一般的道德標準,很清楚的說明該做的與不該做的。後二種是超乎常態的道德標準,你可以不做,但是作了以後會得到很多的稱讚。

  19. 醫學倫理教育 • 這有兩個思考,一個是選擇性,另一個是醫病關係,就是。看看很多學校的課,其實都有很多爭議,可是這個過程就是在訓練思考,從倫理上來思考這樣作對不對。 • 那醫學倫理跟醫病關係也需要整合,在各個問題上。像剛剛的問題是醫學倫理的一小部分,像罷工什麼很多爭議,其實可以更兼顧一些。」

  20. 案例說明 • a.責任 • 1基本上是一種專業再色、其知講、技術、到行為表現下照護工作對病患幫助的影響其健康;這是他工作的倫理責任 • A-2-1負責任的態度所謂專業倫理亦可界定是一種醫療專業在照、顧人類健康的工作;因此重視人生命健康的態度;負責任的態度就是倫理 • A-1-1具有道德心;助人專業醫師工作是助人健康專業、具有道德心的工作在專業行為展現道德心,包拮這過程所表現的敞業精神都是、

  21. .知情同意權 • “醫療人員要盡其所知向病人/對象及其家屬提供準確和相關的資料,以助他們在知情的情況下作出判斷和決定。” • “提供評估結果訊息,需要考慮病患者自主權,另一說法人類尊嚴是對人的價值和個體獨特性的自治尊重。因此知是其權益的行使;特別在使病患能做知情選擇。”

  22. 案例說明 • 其實醫療過程的人員;有責任去考量對方立場,為了維護病患利益及尊重他們的自主權,在有關治療方案上;醫生的陳述護理人員有義務去協助在專業資訊的再溝通取得他們的知情同意。 • 實行知情同意是一個在醫生/護理人員與病患(有時包括病患家屬)之間相互交流、協商,有時包括耐心說服的過程。這個過程溝通得好,就能夠多一些維護病患的利益,尊重病患的自主權,同時,也有利協助醫療工作的責任,促進醫療關係。

  23. 5.誠實及正直心 • “重視專業知能與技術的操作;仔細評估、小心搜集資料,一點一滴 的記錄確實,這是專業倫理的小心。” • “誠實正直是指行為與倫理守則和實踐標準一致。反映在專業行為誠實、提供符合專業倫理標準的照顧方面。專業行為包括︰向病患及公眾提供誠實的訊息;準確誠實地將計畫存檔”

  24. 案例說明 • 醫護人員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病患的記錄。誠實記錄包括兩方面︰一尤其是對病患的身體評估資訊的誡實無欺的描述;詳實正確記錄狀況,另一是有關病患的機密的訊息。誠實在保護隱私的前提是也有不同的定義。 • 其一,檢查病患身體必須得到病患的同意,如果病患不要檢查身體,醫護人員應該誠實描述檢查的目的;同時檢查病患身體不允許除檢查必需以外的項目;或其他人非相關人員在場旁觀。專業倫理即對他所知道的病患身體的情況應該守密,除當事人或親屬均不得公開。 • 其二,病患有些機密訊息,同樣在涉及個人隱私問題上,應該為病患守密。不尊重隱私,洩漏病患身體或訊息的祕密會傷害病患及其家庭,誠實輿否也會損害醫療關係。

  25. c. )人類主體(Human Subject)︰ • 人類是有其主體性亦可說是對人的價值和主體獨特性的尊重。護理人員主體性專業行為包括︰ • i)能夠提供具有敏感度文化能力和的護理; • ii.)保密為考量病患的隱私權; • iii) .保守病患的祕密和專業考量機密; • iv.)設計對病患個人需求敏感的照顧計畫。

  26. 案例說明 • 6. 在為病人執行醫療數據資料收集過程中;探索適當的資源運用能有利他主義的精神;並願尊重他人;醫療倫理即專業行為表現乃基於人本主義、利他主義、人文倫理關懷至尊重病人能在短的時間鑑定,面對時間壓力,非常正確抉擇反應在技術操作、並領導合作為集中的目標為病患執行業務

  27. d.)正義(justice)︰ • 正義是指行為與倫理守則和實踐標準一致。反映在醫療態度誠實、提供符合專業倫理標準的照顧方面。(Ludwick,1999)專業行為包括︰ • i.)提供誠實的正確訊息向病患及公眾; • ii)準確誠實地將資料,病歷存檔; • iii)反思尋求修正認知或態度或同理他人的不足; • iv.)專業的行為必須勇於承擔後果責任。

  28. 尊重權益 • 尊重病人的價值、病人亦必須照顧、並且理解其意見及立場的同理心;同時,同理並不代表認同其價值;還是尊重病人的價值、但你亦可維持專業成員角色的知能.

  29. 權益平等equity: • 基本的平等公正的含義是擁護道德、法律、人道主義原則。( Baggs, 2005).專業行為包括︰ • i) 支持平等權益和沒有歧視的醫療照顧; • ii)促進人類平等不分族群、性別、位階均享有健康照顧; • iii)支持與健康保險政策發展一致的制度立法和醫療政策。

  30. 多方謹慎以不傷害為原則 • . “醫療過程能多方考量病患的處境、謹慎小心每一部份的照護;不以專業威脅,恐嚇病患;並有能力處理自我情緒管理。 • 如果對象醫療有精神上的缺陷或不能決定或表明其選擇接受的治療,專業人員須盡力確保病人/對象的想法已透過合適的代表提出。

  31. “不傷害”是指不給病患帶來本來完全可以避免的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損害、疾病甚至死亡。但僅僅做到“不傷害”是不夠的。護理專業與病患關係不是像一般人的陌生關係,在這種陌生人關係中雙方主要是反面義務。例如對象有精神上的缺陷或不能決定或表明其選擇or接受的照護醫療時;專業人員在抉擇歷程必須以當事人為中心;考量”不傷害”的為原則去處理“不傷害”是指不給病患帶來本來完全可以避免的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損害、疾病甚至死亡。但僅僅做到“不傷害”是不夠的。護理專業與病患關係不是像一般人的陌生關係,在這種陌生人關係中雙方主要是反面義務。例如對象有精神上的缺陷或不能決定或表明其選擇or接受的照護醫療時;專業人員在抉擇歷程必須以當事人為中心;考量”不傷害”的為原則去處理

  32. 互助原則 •   每個人都生活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之中。他必須與其他人團結互助(solidarity),他自己才能夠生存發展,社會各成員才能和睦共處,社會才能穩定發展。個人、集體、社會的利益要兼顧,這一代人的利益與下一代、或未來世代的人的利益要兼顧。尤其是醫療衛生資源有限,即使在同一病房,不同的醫護人員和不同的病患都應該互相照顧、互相幫助。  

  33. 謝 謝 聆 聽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