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 likes | 732 Vues
2011 荔枝深加工技术对接会 - 广东惠来. 荔枝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徐玉娟 副所长 / 研究员. 国家热带水果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报告内容. 一、背景和构思 二、荔枝品质评价体系及加工品种的筛选 三、荔枝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四、荔枝酒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五、荔枝醋加工研究 六、荔枝生物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 七、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E N D
2011荔枝深加工技术对接会-广东惠来 荔枝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徐玉娟 副所长/研究员 国家热带水果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报告内容 一、背景和构思 二、荔枝品质评价体系及加工品种的筛选 三、荔枝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四、荔枝酒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五、荔枝醋加工研究 六、荔枝生物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 七、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荔枝生产地,中国大陆的荔枝产量超过全球产量的60%。我国的种植面积约900万亩,是种植面积最大的热带水果,总产量约150万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荔枝生产地,中国大陆的荔枝产量超过全球产量的60%。我国的种植面积约900万亩,是种植面积最大的热带水果,总产量约150万吨。 • 2009年广东荔枝种植面积413.25万亩,总产量94.56万吨。 ,在广东农业产业发展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 荔枝成熟期集中、不耐贮藏,鲜食和深加工是其主要出路,但保鲜和加工的技术难度大,加工比例不足15%。 • 天然、健康、营养丰富的果汁、果酒、果醋等产品成为消费主流,每年以10%速度增长,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 一、背景和构思
面临的科学技术问题 • 品种问题:缺少荔枝加工评价指标,缺乏荔枝加工专用品种; • 科学问题:荔枝具有强热敏性,在加工过程中褐变和风味劣化等作用机理尚未明确; • 加工技术问题:产品褐变、果香难保持、营养损失等技术不过关;微生物容易超标。 • 产品问题:质量不稳定、品质不高,功能成分不清楚,卖点不够,缺乏市场竞争力。
总体思路 理化、生化与加工特性 加工品质标准体系 荔枝加工产业技术体系 品质评价与品种筛选 数据库构建 特征成分指纹图谱 荔枝汁 产品鉴伪技术 荔 枝 集成创新荔枝加工关键技术 加工关键共性技术 荔枝酒 荔枝醋 生物活性成分分析与功能评价 高值化加工技术
二、荔枝品质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加工品种的筛选二、荔枝品质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加工品种的筛选 国家-广东联合基金:荔枝、龙眼的加工特性与主要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2008-2011) 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大宗农产品加工特性研究与品质评价技术(2009-2013) 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华南特色农产品的生物活性与加工品质标准体系研究(2006-2010)
100oE 110oE 120oE 40oN 北回归线 1、荔枝品种资源的收集
从广东、海南、四川、广西、福建、云南共收集78多个不同的荔枝品种。从广东、海南、四川、广西、福建、云南共收集78多个不同的荔枝品种。 目前荔枝收集情况 妃子笑 白糖罂 糯米糍 鸡嘴
2、荔枝营养及加工特性数据库的构建 荔枝品种品质特性指标的测定
荔枝活性成分指标的测定 • 测定了37个荔枝品种果肉中多糖、总酚、总黄酮的含量以及单体酚的组成和含量。 • 分析了不同品种荔枝果壳原花青素、花色苷等的组成及含量。 • 比较了不同品种荔枝果肉和果壳酚类物质的抗氧化活性,及其与酚类物质的相关关系。
3、荔枝加工品质评价技术研究 • 初步确定荔枝果汁的品质主要取决于出汁率、可食率、PPO、POD、固酸比、可溶性蛋白和色泽稳定性品质指标。 • 初步确定荔枝罐头的品质主要取决于可食率、硬度、 PPO、POD、pH值、总酸度、固酸比、可溶性蛋白和色泽稳定性品质指标。
罐头加工 果汁加工 不同荔枝品种的聚类分析 以筛选出的荔枝果汁和罐头的品质评价指标为对象,进行聚类分析,筛选出适合果汁和罐头加工的品种。
三、荔枝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1、荔枝汁褐变机理及控制技术的研究 2、荔枝汁风味和营养成分的变化研究 3、荔枝汁非热杀菌技术研究 4、荔枝汁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5、荔枝汁饮料产品开发
1、荔枝汁褐变机理及控制技术的研究 荔枝果汁 技术路线 酶促褐变 非酶褐变 引起褐变的主要酶类 非酶褐变类型 最适底物 非酶反应机制 酶促反应机制 荔枝果汁主要的褐变机制及其控制
酶促褐变——多酚氧化酶(PPO)的研究 • 优化确立了PPO最佳提取条件:时间为2h;当提取液离子浓度为0.1mol/L,酶活最高;pH为7.5;最适料液比为1︰3。 • 经Phenyl Sepharose 疏水层析进行纯化后,PPO酶被纯化了9.4倍,蛋白得率为48%。 • 荔枝果肉PPO反应最适温度为55℃,PPO热稳定性高,90℃水浴保温30min,剩余相对酶活为22.6%。 • 与PPO结合能力最强的底物为邻苯二酚,谷胱甘肽为最强的抑制剂。
酶促褐变——过氧化物酶(POD)的研究 • 优化确立了POD提取条件:提取时间为30min,当提取液离子浓度为0.3mol/L,POD酶活最高;pH为7;最适料液比为1∶15。 • 经丙酮粉缓冲液提取优化、硫酸铵分级沉淀和DEAE-Sepharose F F离子交换柱层析等步骤初步分离纯化POD酶。纯化倍数为7.3,得率为6.4% 。 • 荔枝果肉POD最适温度为45℃。POD对热较敏感,随着温度的升高和热处理时间的增加,POD活性呈比例降低。 • 抑制剂谷胱甘肽可完全抑制POD活性。
荔枝汁加工过程中非酶褐变的研究 • 较低热处理温度下(60℃、70℃、80℃)褐变指数变化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而较高处理温度下(90℃、100℃)更加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 • 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和时间的延长,L值下降、a值、b值、 Δ E都呈现出上升趋势。 • 根据氨基酸和VC含量的变化,可以确定热处理过程中的褐变程度由美拉德反应和VC降解共同决定。
荔枝汁储藏期间非酶褐变的研究 • 较低温度下储藏(4℃),氨基酸和蔗糖含量变化较小,褐变主要由VC降解引起。 • 较高储藏温度下(25℃、37℃,50℃),氨基酸和蔗糖含量下降速度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VC降解速度加快,褐变由美拉德反应和VC降解共同决定。
3、荔枝汁非热杀菌技术研究 •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食品冷加工与高效分离技术开发研究(2006-009) • 广东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高压脉冲电场对荔枝汁钝酶杀菌机理及品质影响的研究(2008-2010)
脉冲电场杀菌后沙门氏菌电镜图 a b c d e 杀菌机理:PEF导致微生物细胞膜破裂, 细胞内介质流出。
研究了高压脉冲电场对荔枝汁品质的影响 高压脉冲电场对荔枝汁维生素影响 维生素保持92.6%
高密度二氧化碳杀菌机理研究 • 杀菌后细胞液渗透出 杀菌后酵母细胞产生裂纹
4、荔枝汁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 探讨荔枝汁鉴伪技术 分析了不同品种荔枝汁的特异性成分,建立了酚类物质、脂肪酸类物质指纹图谱以及裂解指纹图谱,为荔枝汁的鉴伪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果汁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 HACCP、ISO9001、出口卫生注册、绿色食品
5、荔枝汁饮料产品开发 • 荔枝汁饮料(澄清型、浑浊型) • 荔枝运动饮料
2、发酵工艺优化 • 工艺流程:荔枝→荔枝原汁→添加6%蔗糖、1.8g/L柠檬酸、1g/L苹果酸、0.12g/L酵母膏、0.12g/L DAP →接种DV10酵母→20℃发酵至无泡→换罐→15 ℃陈酿30天
3、荔枝酒澄清工艺研究 添加50ppm壳聚糖, 0.3g/L皂土效果较好。
五、荔枝醋研究 • 1、醋酸菌种喷雾干燥保藏研究 • 2、营养盐对发酵的影响 • 3、发酵方式对发酵的影响 • 4、自吸式发酵设备研究
1、喷雾干燥保藏醋酸菌研究 • 针对醋酸菌传代后活性下降等问题进行了喷雾干燥保藏菌种的研究 • 进行了醋酸菌微胶囊喷雾干燥保藏研究,对醋酸菌存活率影响的大小依次为进风温度>进样速度>壁材浓度>β-环糊精∶阿拉伯胶。 • 优化工艺为:进风温度为107.7℃、进样速度为11.09ml/min、β-环糊精∶阿拉伯胶为8.7∶1.3、壁材浓度为7.59%,醋酸菌存活率达到23.30%。 • 实测醋酸菌存活率为23.1%,醋酸菌的活菌数为3.8×109cfu/g
4、自吸式果醋发酵设备 • 现有通风搅拌式发酵罐:通风导致醋酸挥发严重。 • 设计采购了气液混合泵自吸型通风装置用于果醋的发酵。
荔枝果肉 钝酶 粗滤 离心 精滤 UHT 2、荔枝加工过程中活性物质的变化规律 • 荔枝果汁加工过程中钝酶和UHT杀菌过程中酚类物质损失量最多。单体酚中表儿茶素损失最大。 • 钝酶、UHT杀菌和榨汁三个阶段为抗氧化活性损失率较高的操作单元。 • 冷杀菌及低温储藏有利于荔枝汁中酚类物质的保留。
3、荔枝主要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 • 发现荔枝果肉多糖抗氧化活性,对CCl4诱发的肝损伤显示保护作用以及免疫调节作用。 • 发现荔枝果肉多酚可以减轻拘束应激引起的小鼠肝损伤,护肝作用与其对线粒体的保护作用有关。
发现并确证了荔枝壳原花青素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且与其抗氧化、降血脂作用有关。发现并确证了荔枝壳原花青素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且与其抗氧化、降血脂作用有关。
主持单位获奖成果 七、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 岭南特色水果原汁及其系列饮料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2009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 广式凉果的加工工艺提升与安全控制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2010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授权专利 • 获得授权专利6项 • 一种荔枝益智口服液的制备方法,ZL200410077368.4 • 一种荔枝多糖含量的测定方法 ,ZL200510101668.6 • 一种荔枝多糖及其提取方法和应用 ,ZL200810219855.8 • 一种天然果蔬及果蔬制品护色剂的用途 ,ZL200410051632.7 • 一种复合荔枝雄蚕蛾营养液及其制备方法 , ZL200710028380.X • 一种液态果醋的发酵设备,ZL200920056560.3
申请专利 • 受理专利9项。 • 一种荔枝花青素的生产技术, 200710032567.7 • 一种高压脉冲电场杀菌荔枝汁的生产方法, 200810218483.7 • 一种热带亚热带水果果干制品的加工方法 , 200910040416.5 • 一种水果制品的加工方法, 201010248742.8 • 一种液态物料的三相杀菌方法及其设备, 200910040082.1 • 一种果汁的冷冻浓缩方法,201010288816.0 • 一种水果制品的加工方法,201010248742.8 • 一种用桑果汁同时生产桑果花青素和桑果酒的方法,201010545716.1 • 一种果汁真空微波浓缩方法,201110075367.6
发表论文 发表论文29篇,其中SCI论文6篇。 • Effects on microbial inactivation and quality attributes in frozen lychee juice treated by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ur Food Res Technol. DOI 10.1007/s00217-011-1447-3 •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polysaccharide-enriched fractions extracted from pulp tissue of Litchi chinensis Sonn ,Molecules, 2010, 15: 2152-2165 •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different fractions of polysaccharide purified from pulp tissue of litchi (Litchi chinensis Sonn. , Carbohydrate Polymers , 2010, 81:612–616 • Oxidation of (-)-epicatechin is a precursor of litchi pericarp enzymatic browning, Food Chemistry , 2009,118,508-511 • Degradation of cyanidin-3-rutinoside in the presence of (-)-epicatechin and litchi pericarp polyphenol oxidase. , J. Agric. Food Chem. , 2007,55: 9074–9078 • A-type Procyanidins from Litchi Chinensis Pericarp with Antioxidant Activity. Food Chemistry, 2007,105(4) • 不同品种荔枝果实加工特性比较研究, 食品科学, 2010,31(1):33~37 • 荔枝汁高密度二氧化碳杀菌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10,26(3):260~265
荔枝果肉多酚氧化酶提取与初步纯化, 食品工业科技, 2010,31(7):203~205 • 荔枝壳花青素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研究 ,营养学报 , 2010,32(3) • 不同品种荔枝果实加工特性比较研究 ,食品科学 , 2010,31(1) • GC-MS法分析荔枝果肉脂肪酸组成 ,食品科学 , 2009,16:220~222 • 醋酸菌喷雾干燥工艺的研究, 现代食品科技, 2010,26(3):272~276 •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对荔枝果肉含有的多酚进行定性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2010,4. • 热处理对荔枝果汁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10,31(7):22~27 • 荔枝的成分及其加工利用研究,广东农业科学,2008,7:104~106 • 不同品种荔枝香气成分的SPME/GC-MS分析,食品科学,2007,28(12):404~408 • SPME/GC-MS分析荔枝汁中的挥发性化合物,食品科学,2008,29(7):366~369 • 黑曲霉菌丝体真空冷冻干燥的研究 ,现代食品科技,2008,24(8):745~747。 • 高压脉冲电场技术在热带果汁加工中的应用前景, 食品科技,2008,12 • 荔枝多糖活性炭脱色方法研究 ,食品科技, 2008,6 • 不同荔枝品种果实品质、糖组分及抗氧化性的分析 ,食品科学 , 2008,29(3) • 微波提取荔枝多糖及冲剂的研制,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8,1 • 果胶酶和纤维素酶澄清荔枝提取液研究 ,食品工业 , 2007,2:11-14 • 复合雄蚕蛾荔枝汁运动饮料配方优化及稳定性研究 ,食品科技 , 2007,189(7) • 荔枝酒生产工艺研究 ,酿酒科技 , 2007(7):114~117 • 荔枝多糖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2):119-124 • 几种澄清剂对荔枝提取液中多糖含量影响 ,食品科技 , 2006,10 • 荔枝多糖的分离纯化及清除自由基作用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09.5
1952:广东省农业实验 场蚕桑组。 1956:广东省农业科学 院蚕业研究所。 2004:广东省农业科学 院蚕业与农产品 加工研究所。 1986:广东省农业科 学院农业新技 术研究室。 1987:广东省农业科 学院农业生物 技术研究所。 2005年两所合署办公 发 展 历 程
人才结构 人数 员工总数 260 科技人员 92 研究员 18 副研究员/高级农艺师 16 博士 13 硕士 25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1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3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 3 广东省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3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学科带头人 7 留学回国人员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