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現代文學導讀第 6 組報告

現代文學導讀第 6 組報告. 組長 : 4A180065 郭庭宏 組員 : 4A160036 張智閔 4A160048 顏幼雯 4A180036 朱念祖 4A180098 李欣霈 4A180120 陳冠蓉 4A190154 黃欣誼. 魯迅 (1881 年 9 月 25 日 —1936 年 10 月 19 日 ). 原名周樟壽、豫山,後改字為豫才 , 1898 年去南京求學時改名周樹人,魯迅是他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kevina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現代文學導讀第 6 組報告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現代文學導讀第6組報告 • 組長: 4A180065 郭庭宏組員: 4A160036 張智閔4A160048 顏幼雯4A180036 朱念祖4A180098 李欣霈4A180120 陳冠蓉4A190154 黃欣誼

  2. 魯迅 (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原名周樟壽、豫山,後改字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學時改名周樹人,魯迅是他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政治評論家、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旗手。毛澤東評價他為中華民族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的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3. 文學作品 •   最引人注目的是二本小說集《吶喊》和《徬徨》,受大家所推崇;在散文方面,《熱風》、《墳》、《華蓋集》均有可觀;另有一部散文詩《野草》,其價值也不亞於小說集。 •   魯迅的小說創作,集成兩本小說集:《吶喊》和《徬徨》。前集包括了〈狂 人日記〉、〈孔乙己〉、〈藥〉、〈明天〉、〈一件小事〉、〈頭髮的故事〉、 〈風波〉、〈故鄉〉、〈阿Q正傳〉、〈端午節〉、〈白光〉、〈兔和貓〉、〈 鴨的喜劇〉和〈社戲〉;後集包括〈祝福〉、〈在酒樓上〉、〈幸福的家庭〉、 〈肥皂〉、〈長明燈〉、〈示眾〉、〈高老夫子〉、〈孤獨者〉、〈傷逝〉、〈 弟兄〉和〈離婚〉。 •   這25篇短篇小說分別於1918年至1925年發表。 以「思想的深沉」、「心理描寫的深刻」和「主題格式的新穎」、「文筆的犀利」,卻震動了整個文壇,在贊譽和毀謗夾雜中,宣布了「新文學」的誕生。

  4. 作品風格 •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頂尖級的大師。作為中國新文學創作的開拓者和先驅者。 •  這種由他所開創的文學體裁,寫出了整個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在被壓榨和欺淩中間,不斷掙扎、抗爭、追求和探索一條嶄新道路的心靈史、性格史和文化史,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種重要經典,同時又是對於整部世界文學史的卓越貢獻。

  5. 1.整個舊民族的傳統「國粹」(禮教),所形成的無形桎梏加於人民的迫害。代表作是〈狂人日記〉,前已論及。1.整個舊民族的傳統「國粹」(禮教),所形成的無形桎梏加於人民的迫害。代表作是〈狂人日記〉,前已論及。 2.我國貧苦人民在時代交替下所受的迫害。其代表作是〈阿Q正傳〉,前以論及。另有一篇〈故鄉〉亦同。 3.我國婦女在「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下,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婚姻、倫理的迫害。其代表作是〈祝福〉。 4.知識份子在時代變遷下,受到長期「思想」的桎梏,包括了「八股時代」及「民國初建」之時。其代表作是〈孔乙己〉、〈傷逝〉。 5.民主主義革命對舊社會產生的衝擊。其代表作是〈藥〉。

  6. 享譽國際的〈阿Q正傳〉 • 〈阿Q正傳〉是魯迅以「巴人」的署名於1921年12月至1922年 2月發表在北京的《晨報副刊》上,起先的創作態度並不嚴謹,因為創作過程本身就是「拼拼湊湊」,儘管後來的創作態度轉趨認真,但是呈現的風格仍然無法扭轉,依舊「滑稽」的令人「苦笑」。因此,當其轉譯成俄、法、英、德、日等國的文字作品時,那是出乎魯迅意料之外的。

  7. 散文與詩的結合新作--《野草》 《野草》寫於1924年 9月至1926年 4月間,具有散文美的格局並蘊含著詩的靈魂,它是魯迅心靈躍動的展現,更是歷史與社會相貌的呈現。

  8. 我不過一個影,要別你而沉沒在黑暗裡了。然而黑暗又會吞併我,然而光明又會使我消失。然而我不願徬徨於明暗之間,我不如在黑暗裡沉沒。我不過一個影,要別你而沉沒在黑暗裡了。然而黑暗又會吞併我,然而光明又會使我消失。然而我不願徬徨於明暗之間,我不如在黑暗裡沉沒。              (〈影的告別〉) ……有一游魂,化為長蛇,口有毒牙。不以囓人,自囓其身,終以殞顛…     …離開!……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創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後,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陳舊,本味又何由知? ……答我。否則,離開。(〈墓碣文〉)

  9. 參考資料: http://class.dgps.kh.edu.tw/cjhw/owmme/planok5.htm 魯迅的文學觀及創作 王志弘 維基百科

  10. 張愛玲 生平介紹: 張愛玲出生於1920年9月30日, 卒於1995年9月8日,享年74歲 ,本名張煐,後因入學需要, 母親以英文名Eileen譯音,易 名愛玲。

  11. 生平介紹: • 為華文現代作家。上海淪陷時期,陸續發表〈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金鎖記〉等中、短篇小說,震動上海文壇。 •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佔領香港,張愛玲不得不中斷學業,回到上海,但是兩個月後就因為經濟窘困輟學,這時她選擇從事文學創作為生。

  12. 續: • 1952年離開中國大陸,其後赴美。在美國期間翻譯了清代吳語小說《海上花列傳》,又寫了文學評論《紅樓夢魘》。張愛玲一生見證了中國近現代史,漂泊於上海、香港、天津、美國各地。 • 張愛玲一生創作大量文學作品。類型包括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

  13. 著名作品: 短篇小說 《色,戒》2007年被導演李安搬上銀幕,影片與小說同名,並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中篇小說 《金鎖記》. 曾改編成電視劇《金鎖記》 長篇小說 《半生緣》 又名《十八春》曾改編成電影、舞台劇、電視劇。

  14. 作品簡介:《傾城之戀》 故事發生在香港。來自上海的富家小姐白流蘇,在經歷一次失敗的婚姻後,身無分文,在親戚間備受冷嘲熱諷,看盡世態炎涼。在偶然的機會中認識了多金瀟灑的單身漢范柳原,博取范柳原的愛情,要爭取一個合法的婚姻地位。在白流蘇看似無望,即將返回上海,范柳原即將離開香港時,日軍開始對淺水灣展開轟炸,范柳原折回保護白流蘇,在生死交關時,兩人才得以真心相見,許下天長地久的諾言。香港的淪陷成全了他們。篇名中的「傾城」既指香港淪陷,亦借喻柳蘇二人打破猜算隔膜,真心相愛,一語雙關。

  15. 作品擷取欣賞: 《傾城之戀》 當天他們送她出去,流蘇站在門檻上,柳原立在她身后,把手掌合在她的手掌上,笑道:“我說,我們几時結婚呢?”流蘇听了,一句話也沒有,只低下了頭,落下淚來。柳原拉住她的手道:“來來,我們今天就到報館里去登啟事。不過你也許愿意候些時,等我們回到上海,大張旗鼓的排場一下,請請親戚們。”流蘇道:“呸!他們也配!”說著,嗤的笑了出來,往后順勢一倒,靠在他身上。柳原伸手到前面去羞她的臉道:“又是哭,又是笑!” 

  16. 內容簡析: • (一)城的意象 • 城是防衛與保護的象徵,但卻會阻礙與外界的交流,自成一社會。城也代表男性社會、父權體系,而傾國傾城的美女正是此架構的威脅。〈傾城之戀〉裡提到兩座城,一是香港,一是上海;前者象徵新潮、異國風情、中西質素交雜、舊(中)崩壞,新(西)建立,後者則代表原生、傳統,白流蘇是徘徊在這兩個戰場間烽火佳人,在動盪的時代中為自己勾勒的幸福藍圖努力打著一場又一場的硬仗。此外,城的另一個意義是心防,心城若不先傾倒,真愛該如何降臨?

  17. 內容簡析: • (二)戰爭 • 小說中充斥戰爭用語,一個自私的男人和一個自私的女人不停上演戰爭的劇碼,彼此算計、猜忌,以求得最後那一剎那的諒解。流蘇在這個過程中總共歷經兩次失敗,第一次是與范柳原提出結婚不成後回到上海,藉以拉開距離,使范柳原不會那麼容易得到她;第二次是在家族間廣受眾人非議的失敗,最後因受不了再加上范柳原的邀約回到香港。她逆轉乾坤的關鍵是太平洋戰爭的爆發,這場大時代的戰爭不但造就歷史上許多知名的人物,更重要的是成全白流蘇長久以來的願望。此外,文中上有許多抽象戰爭的意象,例如點蚊香象徵點燃戰火、海水中大型廣告招牌的倒影象徵軍旗……等。

  18. 內容簡析: • (三)電話 • 深夜的電話如夢似幻,若有似無,透過電話,人與人之間聽得到聲音,卻看不見、摸不著彼此,「越想,越像是夢」的朦朧不實美感使電話愛情具備魅感性及隱藏性,既挑逗又閃躲。 • (四)投射作用 • 愛情有某部分構築在想像上,會將自己心裡的想望投射出去,故范柳原喜歡白流蘇低頭的樣子,因為可以在她身上找到某些中國傳統婦女的印象。然而他的愛情觀是柏拉圖式的,與在乎結婚證書的白流蘇恰恰形成對比。

  19. 資料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BC%A0%E7%88%B1%E7%8E%B2 http://tw.image.search.yahoo.com/search/images?_adv_prop=image&fr=yfp&va=%E5%BC%B5%E6%84%9B%E7%8E%B2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0%BE%E5%9F%8E%E4%B9%8B%E6%81%8B

  20. 報告結束 謝謝大家聆聽!~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