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likes | 579 Vues
健康管理專題講座. Blue 嗎? 漫談憂鬱與自殺. 主講人:陳怡樺 , Ph.D. 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情感性疾病. 漫談憂鬱症. 憂鬱的分類. 情緒低落疾患 (dysthymic disorder) :比較輕微而慢性的憂鬱 空洞性憂鬱:主以身體症狀表現為主,在早晨特別嚴重 季節型情感疾患:冬天時較差、夏天時變好,因日照量的增減影響賀爾蒙,決定情緒的轉換 從其他角度看憂鬱症 (1) 內因性憂鬱症 ( 憂鬱症來得無明顯原因 ) (2) 反應性憂鬱症 ( 憂鬱症反應曾發生過的某些事 ). 憂鬱期的徵候. DSM-IV 檢核表 I.
E N D
健康管理專題講座 Blue嗎? 漫談憂鬱與自殺 主講人:陳怡樺, Ph.D. 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情感性疾病 漫談憂鬱症
憂鬱的分類 • 情緒低落疾患(dysthymic disorder):比較輕微而慢性的憂鬱 • 空洞性憂鬱:主以身體症狀表現為主,在早晨特別嚴重 • 季節型情感疾患:冬天時較差、夏天時變好,因日照量的增減影響賀爾蒙,決定情緒的轉換 • 從其他角度看憂鬱症 • (1) 內因性憂鬱症 (憂鬱症來得無明顯原因) • (2) 反應性憂鬱症 (憂鬱症反應曾發生過的某些事)
DSM-IV檢核表I • 重鬱發作 • 在兩週內,至少出現五種下列症狀: • 幾乎每天多數時間 • 有悲傷情緒 • 對大部分活動失去興趣和快樂 • 顯著體重下降或增加 • 幾乎每天 • 失眠或嗜眠 • 有精神運動性激動或遲鈍 • 疲憊或喪失精力 • 有無價值感和過度的罪惡感 • 思考能力或專注力減退 • 反覆想到死亡或自殺 • 有明顯的痛苦或損傷
DSM-IV檢核表II • 重鬱症 • 出現重鬱發作症狀 • 沒有躁狂和輕躁狂發作歷史 • 輕鬱症 • 多數時間有憂鬱情緒,至少持續兩年 • 當憂鬱出現時,至少有兩種下列症狀:缺乏食慾或吃過多、失眠或嗜眠、活力低或疲憊、低自尊、難以專注、無望感 • 在兩年期間,沒有症狀的情況每次不超過兩個月 • 沒有躁狂和輕躁狂發作歷史 • 有明顯的痛苦或損傷
憂鬱的流行病學 • 有家族遺傳傾向 • 終身都可能發生,好發於年輕的成人 • 終其一生,女生有10-26%,男性有5-12%罹患憂鬱症(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4) • 重度憂鬱症---女:男=2:1 • 經前症候群所導致的憂鬱(約10%女性) • 人際關係因素: • (1) 母親在11歲以前過世 • (2) 和配偶或愛人缺乏親密關係 • (3) 除家庭外別無工作 • (4) 家中有3個以上小孩需照顧 • 較低社經階層的人比中產階級人更易憂鬱 • 憂鬱症常見的線索 • (1) 焦慮 • (2) 過度補償 • (3) 孤立
憂鬱症其他可能成因 • 憂鬱的遺傳性:家族史為危險因子 • 痛苦的童年 • 經歷生命中痛苦的生離死別 • 自我對話非常負面 • 飲食失調問題 • 受荷爾蒙循環之影響 • 氨假設:憂鬱乃因正腎上腺素 & 血清素的活動量過低 • 服用安眠藥或鎮靜劑 • 因高血壓或其他身體問題正在服藥 • 在某些季節特別沮喪 • 剛開始從酒精或藥物上癮中康復
憂鬱症與荷爾蒙的波動 • 甲狀腺機能減退易造成憂鬱症狀 • 避孕藥易引起或加重某些女性的憂鬱症 • 經前憂鬱症:經前情緒失調—與憂鬱症類似 • 產後憂鬱症 • (1) 懷孕期間和之後的荷爾蒙改變,影響神經傳導素,導致情緒改變 • (2) 家中增添新生兒壓力及接踵而來的責任 • (3) 有憂鬱病史的人較易得 • (4) 發生比率:13%(跨文化) • 更年期憂鬱症:與中年荷爾蒙改變有關,可考慮雌激素補充治療
其他憂鬱相關理論模式探討 • 心理動力方法 • (1) 哀悼與情緒空洞 • (2) 依賴性人格障礙 • (3) 人際心理治療 • 認知行為取向 • (1) 行為理論與處置 • (2) 習得的無助感 • (3) 負面思考 • (4) 認知理論與處置 (憂鬱的認知理論)
憂鬱的罹患傾向---壓力模式(生物、心理、環境因素)憂鬱的罹患傾向---壓力模式(生物、心理、環境因素)
憂鬱症的病程 • 符合DSM-IV診斷之憂鬱症,憂鬱期常持續3-6個月 • 由憂鬱期中恢復後(約90%人可恢復),未來將有50%機率經歷另一個憂鬱期 • 剛復原時,是另一個憂鬱期最可能出現時 • 停留在非憂鬱期愈久,愈可能繼續不憂鬱 • 第一個憂鬱期前生活穩定、無物質濫用情形,預後較好
治療方法 • 心理的方法 • 心理動力治療法:協助患者將潛在的問題帶回意識層,並重構它們 • 行為治療法:將情緒與個人生活的獎賞連結 • 認知治療法:協助患者,認識和改變它們的負面思考過程,進而改變情緒與行為 • 社會文化的方法 • 人際關係心理治療法:認為人際關係的喪失、人際角色的紛爭與轉變、人際關係的缺陷皆可能導致憂鬱症,因此由這些著手治療 • 婚姻治療:透過指導夫婦特殊的溝通和解決問題技巧,協助改變有害的婚姻行為 • 生物的治療法 • 電痙攣治療法 • 抗憂鬱藥物 • (1) 三環抗憂鬱劑 • (2) 單氨氧化脢抑制劑 • (3) 百憂解
如果你認識的人有憂鬱症怎麼辦? • 確實傾聽 • 保持聯繫 • 建議他求助 • 如果他提到要自殺,或者看起來要自殺,要馬上採取行動 • 避免想去治好他 • 表達希望、愛與勇氣
情感性疾病 漫談躁鬱症
躁鬱症的類型 • 類型: • (1) 混和型:在狂躁期與憂鬱期間轉換 • (2) 僅有狂躁期(較少出現) • 輕躁期(較輕微的狂躁期):顯現得意的心情,精力漸增但功能未受損 • 循環型心情疾患:較輕微的雙極症,在輕度憂鬱與輕躁間轉換
DSM-IV檢核表I • 躁狂發作 • 在一段時期內,異常且持續具有高昂的、膨脹的、或易怒的心情,延續至少一星期 • 至少有下列症狀中的三項持續存在 • 膨脹的自尊心或自大狂 • 睡眠的需求減少 • 比平時多話或不能克制的說不停 • 意念飛躍或主觀經驗到思緒在奔馳 • 易於分心 • 增加活動或精神運動性激動 • 過份參與極可能帶來痛苦後果的娛樂活動 • 造成重大的痛苦或損害
DSM-IV檢核表II • 第一型雙極症 • 出現一次躁狂、輕躁狂、或重鬱發作 • 若最近有輕躁狂(即輕微的躁狂)或重鬱發作,有躁狂發作的病史 • 造成重大的痛苦或損害 • 第二型雙極症 • 出現一次輕躁狂或重鬱發作 • 若最近有重鬱發作,有輕躁狂發作的病史;若最近有輕躁狂發作,有重鬱發作的病史,沒有躁狂發作的病史 • 造成重大的痛苦或損害
躁鬱症的流行病學&病程 • 狂躁期:覺得興高采烈、信心十足、精力充沛、多話、活動力強、不顧現實做過多計畫與承諾、大肆採購 • 狂躁症發生率:約為1.6% • 盛行率:約1% • 常發病在20幾歲的中期,通常在30歲以前出現 • 男女發生率相當 • 與遺傳高度相關 • 若不治療,躁鬱症會慢性化,即患者狂躁期或憂鬱期間的正常期會愈來愈短,生病期愈長愈嚴重
躁鬱症的治療 • 雖無法根治,但可以藥物治療,減輕症狀或減少發作次數 • 主以鋰鹽治療為主 (70%預防發病效果) • (1) 可確實阻礙心情的擺盪 • (2) 副作用:口乾、頻尿、刺激皮膚、肌肉顫抖,服用過量會損害腎與肝臟 • 對已急性發作者,輔以其他抗精神病藥物 • 少數用藥物仍極難控制的的病人,可考慮使用電氣治療(電療),其副作用是短暫性且可恢復的,如短期記憶變差(3-6個月內恢復)、頭痛(24小時內恢復) • 急性躁鬱期後,患者通常會恢復至正常水準,但自行停藥往往是再度發病的主因 • 心理晤談:躁鬱症可能在心理壓力事件中出現
自殺的迷思 • 根據衛生署統計,自殺在國人的十大死亡原因中,列名第九(衛生署,民93) • 自殺人數的統計通常是低估的 • 因許多個人的致命車禍或其他死亡事件,也可能是自殺 • 每件自殺通常對親人朋友甚至不相關的人造成巨大衝擊與影響 • 在美國,試圖自殺的尖峰年齡在24~44歲 • 男性自殺死亡案件是女性的3倍 • 較多的女性有自殺企圖 • 青少年甚至兒童的自殺率逐漸提高
自殺與憂鬱 • 自殺大都是極端憂鬱的人所執行的 • 預測憂鬱的人自殺的因素:無望的程度 • 酒精濫用者的自殺率是一般人的20倍 • 此外 • 個人的家庭問題、親密關係的變化、生理疾病、失業等因素以及社會因素如暴力、犯罪、毒品等都是影響自殺的成因
「自殺量表」 • 「自殺量表」乃用來評估脅迫要自殺的人們實際執行自殺的可能性(由洛杉磯自殺防治中心所發展),高可能性者包括 • (1)年齡和性別:男性並超過50歲或15~24歲 • (2)症狀:如睡眠障礙、憂鬱絕望等 • (3)壓力:處於壓力下 • (4)及性與長期層面:特定症狀突然發作,或長期適應不良特質在近期大量增加 • (5)自殺計畫:自殺方法和計畫詳盡清楚 • (6)社會資源:沒有家人朋友可 • (7)自殺前的行為:有過一次以上的自殺企圖 • (8)醫療情況:有長期機能衰弱疾病,或曾多次治療無效者 • (9)溝通層面:與親友間溝通中斷,並拒絕重建溝通必要性 • (10)重要他人的反應:若重要他人採防衛的、排斥和懲罰的態度,否認當事人有接受協助的必要
自殺的警訊 • 四類自殺警訊 (簡稱 FACT) • (1) 感覺 (feelings):無助、無望、無價值感、悲傷憤怒等 • (2) 行動或事件 (action or events):吸煙或酗酒、個人經歷失落的經驗(如死亡、離婚、失業等) • (3) 改變 (change):睡面、飲食習慣的變化、對以往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個性改變 • (4) 預兆 (threats):有計畫的安排事物、將心愛的物品分送或丟棄、研究自殺藥物、言語透露想死的念頭等 • 例如: • (1) 突然變得異常開心/提出「已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 (2) 為後事作準備 • (3) 感覺極度絕望、恥辱或羞恥 • (4) 最近受到重大創傷 • (5) 說「如果我死了,一切會更好」等話 • (6) 做冒險的事,完全不顧自己利益
模仿:自殺的傳染 • 名人的自殺 • Steven Stack研究發現,演藝人員、政治人物自殺之後,全國自殺的數量有規則的隨著不尋常增加 • 如:1963年瑪麗蓮夢露自殺後一週內,美國自殺率上升12% • 高度宣傳案件 • 奇特和不尋常的自殺,常受到新聞媒體強力報導,此高度宣傳報導可能導致類似的自殺增加 • 如:英國政治動機的自焚自殺,在廣大宣傳後一年中,另有82人也以同樣致命結果自焚 • 合作者與同事 • 學校、工作場所或小社區,以口耳相傳方式傳播自殺事件,可能引發一連串的自殺企圖 • 如:一個美國海軍訓練學校新兵的自殺,為緊跟著另一個在學校的企圖自殺兩週之內發生
如果你有自殺念頭該怎麼辦? • 告訴別人你的想法 • 不要「練習」自殺 • 作一個約定 • 作一個安全計畫 • 不要喝酒或是服藥
自殺的預防 • 危機處理: • 主要目標在幫助個人應付當前的生活危機 • 若已作自殺嘗試,第一步顯然是緊急的醫療處理 • 自殺的高危險群人們 • 針對自殺高危險群訂定治療計畫,減緩其生活困擾 • 防止自殺的道德上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