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報告學生:施妤蓁. Restorative effects of nature. 大自然的復原力 壓力減輕 (stress reduction) 注意力復原理論 (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 壓力減輕. Restorative responses 復癒反應:包括減輕生理上的壓力、減少攻擊、能量和健康的恢復 以進化的觀點來看,人們在大自然的復癒環境中有自動修復的歷程,在城市環境中則沒有 A 1991 study by Ulrich : 看「壓力影片」  看大自然或城市景觀的影片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報告學生:施妤蓁

  2. Restorative effects of nature 大自然的復原力 壓力減輕(stress reduction) 注意力復原理論(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

  3. 壓力減輕 • Restorative responses復癒反應:包括減輕生理上的壓力、減少攻擊、能量和健康的恢復 • 以進化的觀點來看,人們在大自然的復癒環境中有自動修復的歷程,在城市環境中則沒有 • A 1991 study by Ulrich: • 看「壓力影片」看大自然或城市景觀的影片 • 看大自然影片除了感到舒適之外,也減少了壓力影片所引起的壓力(血壓、膚電,肌肉張力) • 壓力影片和自然影片都會使心跳平緩(可能和高度注意有關) • 少部份研究顯示,大自然刺激有「預防」效果 p.48-49

  4. 注意力復原理論(ART) • 當個體在完成一項作業時,必須專注,延緩不適當的情緒和活動,抑制分心。但這樣的「directed attention」是會耗竭的 • Directed attention fatigue (DAF)注意力疲勞 • 睡眠可以恢復疲勞,但仍不足 • 要「充電」,需要耗費較少精力的自發性注意力—fascination • Soft fascination:雲、陽光…,易吸引注意並符合人類的需求 p.49-50

  5. Reconsidered • Biophilic(如對陽光的喜受) vs. biophobic(對蛇的恐懼) • 認知調節歷程? • 兩個理論都來自於對風景的偏好(和LTM有關,即記憶和環境的共鳴) • 對美的偏好是否和soft (tranquility) focus的概念相同? • mystery和 coherence和「偏好」較有正相關 • 這兩個理論目前雖然是競爭的關係,但未來很有可能會產生聯結

  6. Environment-behavior theories:conceptualizing our interaction with the environment 環境行為理論: 人與環境的互動概念

  7. 本章將描述一些有關環境控制如何影響行為的理論本章將描述一些有關環境控制如何影響行為的理論 • 這些理論皆顯示,我們會隨著刺激而改變,產生「適應」或「適應不良」 • 在開始之前,要注意的是: • 這些理論並不是都很容易理解,一開始讀可能會不知所措 • 對於這些現象,我們經常使用幾個不同的理論來解釋 • 不同的理論通常在不同層次的解釋是有用的 p.103

  8. The arousal perspective • 暴露在環境刺激中,會增加激發: • 從對生理自律反應的測量 • 行為上活動的增加 • 自我報告的增加 • 以神經生理學的角度來看,「激發」是指腦中激發中樞(網狀系統reticular formation)活動的增加 p.103

  9. 當激發程度改變時,行為會怎麼變化? • 尋找資訊來解釋此激發的本質或原因 • 有時候是依據他人對我們的情緒反應 • 我們對激發的歸因,會對行為產生明顯的影響 • 尋求他人對自己激發的意見 • 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 • 激發對於「表現」也有重要的影響:Yerkes-Dodson law • 在中等程度的激發時,會有最大表現 • 不同難度的作業情況又有些不同(見圖4-2) p.104

  10. 環境對激發狀態的影響,的確可以預測表現和攻擊行為,並且可類化到幾種不同的環境因素上環境對激發狀態的影響,的確可以預測表現和攻擊行為,並且可類化到幾種不同的環境因素上 • 但對「激發」的測量,卻是很難有信度和類推力的 • 所採用的生理指標不一致 • 自評的結果也不一致 • 採用何指標來預測行為就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 • 儘管如此,arousal notion仍然是有用的 p.105

  11. The environmental load perspective • 源自於注意力和訊息處理歷程,說明如下 • 人們處理輸入刺激的容易是有限的,同一個時間內對於這些input的注意力也是有限的 • 當環境訊息超過個人負荷量時,就是overload • 刺激出現後,會被監控歷程評估其重要性,並分類到某類適應反應中,最後做出決定,看是否有coping反應可用 • 可用的注意力資源並不是不變的。當過長時間的使用後,可能會有暫時性的耗竭 • 注意力疲勞可以透過減少訊息處理的需求或是透過復原環境來改善(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 ART) p.105-106

  12. 當負荷過量發生時,會產生什麼行為? • 這答案取決於哪些刺激需要足夠的注意力以及哪些刺激需要被忽略 • 一般來說,對手邊工作來說較重要的刺激會分配到足夠的注意力,較不重要的就會被忽略 • 假如手邊的作業需要廣泛的注意力(如同時做兩件事),較不重要的作業表現就會變差 • 依據此負荷理論,當注意力因過度需求而耗損時,即使只是很小的注意力需求也會造成負荷過量 • 此理論將這些後果歸因於對相關線索的注意力容量減少 p.106

  13. 負荷過量和DAF類似,可以在復原環境中獲得恢復負荷過量和DAF類似,可以在復原環境中獲得恢復 • Being away 離開日常環境 • Extent • Fascination,尋找一些有趣的事物 • Compatibility,協調環境和自身所需 • 然而,本理論仍然有許多很難定義的地方 • 負荷過量的情況是否產生? • 某特定作業是否重要? • 忽略次要訊息是否有助或有害於主要表現? p.107-108

  14. The undrestimulation perspective • 環境--行為的問題,是源於刺激不足 • 知覺剝奪的研究顯示若剝奪一個人所有的知覺刺激,將導致嚴重的焦慮和心理異常 • 減少刺激也可能會帶來益處 • 刺激不足(指的是重複、單調刺激,而非大自然豐富的刺激)對青少年的發展是有害的 • 現代化城市的刺激不足導致了一些都市問題,如青少年犯罪、破壞公物、低教育等 p.108-109

  15. Adaptation level theory (AL): optimal stimulation • 刺激的種類和dimension • 種類:sensory, social, movement stimulation,太多太少都不適當 • Dimension:intensity, diversity, patterning • 理想化刺激(optimizing stimulation) • 每個人依過去的經驗,都會有自己的理想刺激範圍 • 適應adaptation:當持續暴露在某一種刺激之下,對其判斷及情緒反應的改變 p.110

  16. 適應和調節 • 適應:改變對刺激的反應 調節:改變刺激本身 • 大部份的生物和早期人類社會較採用「適應」,現代社會拜科技所賜,則較偏好「調節」 • 評價:廣度vs.具體性 • 融合arousal, overload and understimulation等觀點中的優點類推性佳,可運用於生理和社會環境中的各種知覺種類 • 缺點: • 因為每個人的理想範圍都不一樣,因此很難廣泛預測環境—行為之間的關係 • 很難定義「理想」的範圍:需要更多的研究將環境刺激定量 p.111-112

  17. The behavior constraint perspective • 第一步:Loss of perceived control over the situation • Constraint:環境中的某些事限制了我們希望(wish)能做的事 • 當你以認知解釋情況超出了控制,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 覺得不舒服或有負向情緒 • 重新主張自己對情況的控制 • 當覺得「可能」會被限制時,就會有所行動 • 當reassert失敗時習得的無助 Psychological reactance p.113

  18. 三步驟:覺得失控reactance習得的無助 • 通常以壓力或負荷模式來探討這三個元素 • 無論哪一個理論,都認為覺得失控會導致不好的結果,「充電」後就能增進表現 • Allen & Ferrand(1999):個人的「控制」 能預測和環境有關的行為 • 對控制的知覺也和公共環境(institutional)有關 p.114

  19. Types of control • Averill(1973): • Behavioral control:我們有能力去改變有威脅性的環境事件 • Cognitive control:透過訊息處理的歷程,評估此事件是沒什麼威脅性的,或增進對其的了解 • Decisional control:我們有選擇的機會 • Thompson(1981): • Retrospective control:透過過去的嫌惡事件獲得現在的控制 • Weisz, Rothbaum & Blackburn(1984): • Primary control:能控制目前的狀況 • Secondary control:適應目前的現實,並且變得滿意 • Q:控制越多,越能適應環境? p.115

  20. Aspects of helplessness • Hiroto(1974): • 一組受試者被告知可控制噪音能夠學會如何結束噪音 • 另一組被告知無法控制噪音無助,並且無法學會結束噪音的程序 • 透過歸因理論:當我們將「失去控制」歸因於下列原因時,就會發生「習得的無助」: • 穩定的因素 • 一般的因素 • 內控因素 p.116

  21. Value and limitations of the behavior constraint perspective • 即使是有限制的,但仍有實用性 • 在預測某些結果時,是有用的 • 無法推論這些中介因子(失控、arousal、overload等)能夠充份解釋環境—行為之間的關係 • 將焦點放在個人的反應,因此將探討整個情境的必要性縮到最小 p.116

  22.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