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6

開始上課前

開始上課前. 班長: 點名 記錄和報告 行政助理 關顧助理:男女各一 老師與學生之橋樑 聯絡未來上課者 幫助有需要者 帶回失落者. 教會歷史的里程碑. 教父時期( 100 A.D. – 450A.D. ) 黑暗時期( 476 A.D. – 1050A.D. ) 中世紀和文藝復興( 1050 A.D. – 1500A.D. ) 改教和後改教時期( 1500 A.D. – 1750A.D. ) 現代時期( 1750 A.D. – 現今). 教會歷史. 教父時期. 教父時期大事誌. 社會背景. 希臘 智慧主義: 脱 離現實 享樂主義 禁慾主義

marilee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開始上課前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開始上課前 • 班長: • 點名 • 記錄和報告 • 行政助理 • 關顧助理:男女各一 • 老師與學生之橋樑 • 聯絡未來上課者 • 幫助有需要者 • 帶回失落者

  2. 教會歷史的里程碑 • 教父時期(100A.D. – 450A.D.) • 黑暗時期(476A.D. – 1050A.D.) • 中世紀和文藝復興(1050A.D. – 1500A.D.) • 改教和後改教時期(1500A.D. – 1750A.D.) • 現代時期(1750A.D. –現今)

  3. 教會歷史 教父時期

  4. 教父時期大事誌

  5. 社會背景 • 希臘 • 智慧主義:脱離現實 • 享樂主義 • 禁慾主義 • 當時最完全語言 • 羅馬 • 宗教: • 英雄主義多神論 • 實踐倫理 • 社會:安定

  6. 使徒時期之教父 • 巴拿巴 (Barnabas):保羅同工 • 靈意解經 • 反對猶太教 • 黑馬 (Hermas):黑馬牧人書 • 五異像,十二命令,十比喻 • 對付洗禮後之罪 • 實踐生活

  7. 使徒時期之教父 • 革利免一世 (Clement) • 羅馬主教 • 勸誡指導 • 舊約偉人多謙和、順服、同心 • 宇宙秩序和諧 • 坡利甲 (Polycarp) • 士每拿主教 • 八十六歲殉道者 • 伊格拉丟 (Ignatius) • 安提阿主教,主張化質說 • 強調基督神性及反對割禮派

  8. 使徒時期之異端 • 律法主義:守割禮主義 • 禁慾主義:苦修主義 • 反復活主義: • 林前 15 章 • 15:12 「既傳基督是從死裡復活了,怎麼有人在你們中間,有人說沒有死人復活的事呢?」 • 提後 2 : 17-18 「… 說復活的事已過…」

  9. 使徒時期之異端 • 諾斯底主義 (Gnosticism): • 二元觀:靈性(善)與物質(惡) • 知識是救人的唯一工具 • 人分屬靈、屬魂、屬肉體三種 • 最高的神名叫智慧 (Sophia) 是崇高、良善、光明的主宰,但不是舊約的神 • 基督把靈界最高的神啟示出來,但因物質是惡的,基督沒有道成肉身

  10. 辯道學的興起 • 方法 • 指出共同點 • 指出不同點 • 解釋立場 • 辯道家 • 雅里斯底德 (Aristides) • 雅典哲學家 • 神的存在和本性 • 基督教強於化外希臘及猶太教

  11. 辯道學的興起 • 辯道家 • 游斯丁 (Justin)  • 巴勒斯坦示劍人 • 以希臘思想辯証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學及做基督徒的真義 • 以歸主經歷及舊約証實舊約為預表、新約為應驗 • 希臘人尊崇的道就是基督教的基督 (道成肉身)

  12. 教父時期信仰的挑戰 • 聖經:正典 • 舊約:猶太人聖經 • 新約未成書 • 使徒已離世 • 信仰的規範:正確的信仰 • 信仰的權威系統:信仰正確的決定權柄

  13. 早期教父

  14. 早期教父 • 愛任紐 (Irenaeus, 130-200) • 士每拿人,坡利甲學生,法國里昂主教 • 尊重傳統,主張嬰兒受洗 • 主張復活節用星期日,不用尼散月十四日後第三天 • 反對靈意釋經 • 神學思想近福音派

  15. 早期教父 • 特土良 (Tertullian, 160-220) • 北非迦太基主教 • 與居普良及奧古斯丁並稱拉丁基督教神學三巨人 • 首創「三位一體」名詞 • 主張傳統與聖經同重要 • 輕視世間學問,稱哲學文化為異端之母

  16. 早期教父 • 革利免 (Clement, 150-220) • 博覽群書,亞歷山大聖道學院院長 • 著作 • 導師基督:高舉基督品格 • 勸誡異教徒:以神的話為人生導師 • 哲學淵源於神的智慧,基督教與文化無衝突 • 主張寓意釋經 • 聖經每段皆有二個意義 • 深入意義比第一意義更有意義,如創4:10的「血」是指神的道

  17. 早期教父 • 俄利根 (Origen, 185-253) • 亞歷山大革利免學生 • 十七歲為亞歷山大聖道學院院長 • 遭妒恨被革除聖職,到該撒利亞創聖道學院 • 著作:基督教原理,第一本系統神學 • 論神與天使 • 論世界與人 • 論自主權與聖經 • 寓意法釋經 • 神學思想太希臘化:生活像基督徒,思想像希臘人

  18. 早期教父 • 居普良(Cyprian, 200-258) • 富裕家庭出生,四十歲歸主 • 三年後為北非迦太基主教 • 把祭師制度帶進教會 • 堅持主教地位崇高 • 主餐主張化質說 • 強調教會以外無救恩 只有一位上帝,一位基督,一個教會,一個座位(主教),跟據主的教訓,建在盤石上

  19. 教父時期信仰的挑戰 • 聖經:正典 • 舊約:猶太人聖經 • 新約未成書 • 使徒已離世 • 信仰的規範:正確的信仰 • 信仰的權威系統:信仰正確的決定權柄

  20. 重要的神學發展 • 制定聖經的正典 • 原因: 主要是馬吉安(Marcion)編正典 • 制定信仰的規範 • 原因: 異端的出現 • 最嚴重的是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 • 徹底的二元論: 完善的靈與邪惡的物質 • 至高神是透過一連串的中保來統治這世界 • 否認耶穌的人性: 不是真神,不是真人,只是幻影 • 愛任紐(Irenaeus, 120-202 AD)的衛道 • 一切教會的教導,必須與使徒的教導相符合 • 制定信仰的權威系統

  21. 信仰的權威系統 與使徒的教導相符合 • 使徒的作品 : 就是新約聖經的正典 • 使徒的信仰 : 就是傳統 • 教父的解經 • 信經 • 使徒教訓的繼承人 : 就是「主教制度」

  22. 正典的定義 • 正典(Canon)字源於希臘文Kanon,原意為準則,一個固定的參考點。 • 聖經正典(Canon of Scripture)意指一些被分別出來,在基督教教會中公認具有權威的文件。

  23. 馬吉安(Marcion)編正典 • 馬吉安的背景 • 初代教會領袖。 • 原是財主,熱心慈善事業。 • 常被人性的罪惡及人生的苦難等問題所困擾。

  24. 馬吉安(Marcion)編正典 • 馬吉安的信仰 • 尖銳的二元論。 • 新約和舊約的神不是同一位。 • 舊約的神只創造了世界,祂是公義的、專講究律法。 • 新約的神卻救贖了世界,祂只關心愛的問題。 • 認為基督的目的就是要廢除舊約的神,而引進滿懷恩典的真神敬拜。 • 基督像是諾斯底派的造物主,是半神旳活物,負責創造世界。

  25. 馬吉安(Marcion)編正典 • 馬吉安的信仰 • 認為舊約本身有衝突。 • 十誡提到不可造偶像,可是摩西卻造銅蛇。 • 十誡要以色列人守安息日,可是他們繞耶和哥城時,一繞就是七日。 • 認為只有保羅才真正了解福音。 • 反對物質,輕看肉體,主張禁慾。 • 否認耶穌基督道成肉身。 • 144A.D.被開除教籍。

  26. 馬吉安(Marcion)編正典 • 馬吉安編了他自己心目中的一套正典。 • 包括保羅的十封書信和路加福音。 • 將經文中提到舊約的神、耶穌基督的父神、或與舊約耶和華有關的經文,一概刪除。 • 他是歷史上第一個嘗試編聖經正典的人。 • 馬吉安編正典的刺激,引起大公教會面對正典問題。

  27. 制定正典 • 舊約: • 耶穌曾說:「為我做見証就是這經」。 • 這經是指舊約聖經。 • 舊約是耶穌基督的豫表,而耶穌基督是舊約的應驗。 • 所以舊約被列入正典,是「正經」Canonical。

  28. 制定正典 • 新約: • 以耶穌基督為啟示的中心 • 以耶穌基督為啟示的終極目標 • 來1:1「神在古時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的曉諭列祖,就在這末世,藉著他的兒子曉諭我們。」 • 猶大書三節說:「要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爭辯。」 • 教牧書信也多次用「真道」,「善道」。 • 都指明真道的完整性,是一套完整的福音。 • 但這套完整的「真道」是什麼呢?

  29. 正典評鑑的原則 • 必須是出於使徒或其第一代門生的作品。 • 馬可、路加是使徒第一代的門生。 • 正典內容必須以耶穌及其工作為中心。 • 福音書是耶穌的傳記。 • 使徒行傳是祂在歷史中的工作及影響。 • 書信是祂的教訓所產生的神學及應用。 • 必須廣受各地教會接受及使用。 • 必須具有屬靈的震撼力及道德的感化力。 • 影響思想,改變行為。

  30. 新約正典確定的過程 • 經過很緩慢並相當慬慎和小心的過程。 • 教會經過了幾次會議才正式確定。 • 393A.D.的希波會議 • 397A.D.的迦太基會議 • 新約正典確定的時間,約在主後四百年。 • 游斯丁首先引用「新約」,並堅信新舊約有同等權威 • 愛任紐( 130-200A.D )時,四福音已被普遍接受。

  31. 新約正典確定的過程 • 新約正典確定的時間,約在主後四百年。 • 二世紀末期,四福音,使徒行傳和書信已被公認是神默示的經文。亞歷山大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以此承認四福音,使徒行傳,保羅的十四書信(希伯來書歸保羅)和啟示錄為正典。 • 特土良聲言「使徒書信」應與「律法和先知」並列。 • 367A.D.亞他那修在寫給眾教會的書信中,確認今日眾所熟悉的新約二十七卷為正典。

  32. 新約正典確定過程的爭辯 • 西方教會以希伯來書的作者不詳而質疑。 • 東方教會則對啟示錄持保留態度。 • 早期新約目錄並無四篇小書信(彼得後書,約翰二、三書,及猶大書) 。 • 一些旁經(extra-canonical)也被部份教會所鍾愛。 • 最終必須是與前面四項評鑑原則無衝突而致共識, 為眾教會所接受。

  33. 評鑑原則及過程証明的真相 • 不是以教會的權威來決定正典的範圍。 • 不是教會的權威比正典的權威高 • 教會的大公會議 • 不是在決定正典 • 而是追認已被教會奉為正典,奉為權威的聖經 • 評鑑的原則是神的羊知道什麼是神的話 • 約10:27「我的羊聽我的聲音…他們也跟著我…」 • 這是神奇妙的恩典,保守祂自己的啟示,在教會被接受,被教導。

  34. 傳統 - 使徒的信仰 • 傳統的意思是「那被傳承而來或傳遞下去的」。 • 愛任紐所堅持的「信條」(Regular fidei)。 • 是由使徒的教會忠實地保存下來的 • 是明示於各卷聖經正典之中的 • 教會必須持續的教導和傳講,並保留主教(神職人員) • 信條的確定是教會教導信徒的重要方法 • 傳統引申為「聖經的傳統詮譯」或「基督徒信德的傳統表現」,顯現於各教會信經和向公眾公佈的教理之中。 • 因此傳統就包括了教父的解經以及信經。

  35. 教父的解經 • 論寧斯 (Lerins) • 「聖經無所不備,足夠有餘」 ,聖經是自給自足的 • 凡有關救恩的問題,都可以在聖經中找到答案 • 強調以經解經 • 特土良 • 以整本聖經的角度閱讀,經文的意義應可清楚掌握 • 但也有一些經節在詮譯上的確有爭議性 • 愛任紐 • 強調聖經的整體性 • 亞他那修 • 聖經雖自給自足,但也需要有好的教師來解釋

  36. 總原則解經 • 以經解經 • 不能以聖經中這一節的經文,去解譯另一節的經文。 • 許多異端就是以這方法來隨己意曲解聖經。 • 要以整本聖經的角度閱讀。 • 總原則解經:唐崇榮牧師所提出 • 總原則不是萬能鑰匙,可用以開啟一切的釋經難題。 • 而是說當我們要去解釋聖經中某一真理的個別經文時,必須先將聖經中關於這真理的經文找出來,比較其中的異同,做出歸納,導出關於這一真理信仰的總原則,然後以這總原則來解釋個別的經文。 • 這才兼顧到聖經的整體性,一致性和連貫性,不至斷章取義。

  37. 信經 • 信經:信經英文是Creed,源起於拉丁文的Credo,意思是「我信」 • 信經的由來: • 教父的權威是來自對聖經正確忠實的解釋 • 聖經雖然自給自足,但容易有不同的解釋 • 如不同的解釋和衝突涉及到基要信仰時,就要訴諸大公會議了(普世教會代表會議)。 • 大公會議經審慎的討論,集思廣益,得全體的同意,最後由聖經中歸納出信經。

  38. 信經與信條 • 信條 (Confession) • 屬於個別教派: 如信義宗的奧斯堡信條,和改革宗的韋斯敏斯德信條 (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 • 是個別教派的信徒所接受和遵守的 • 信經 (Creed) • 屬於整個基督教會 • 其中的信德是每個信徒必接受和遵守的 • 內容和聖經一致,但表達方式不同,是信仰的精髓 • 陳述的信德,文字簡明,嚴謹,為所有信徒接受和信奉 • 有效用於對付異端和護教

  39. 信經之例 • 「使徒信經」(Apostles’ creed) • 內容分三部分,論及父神,耶穌和聖靈。 • 內容包含教會,審判和復活。 • 尼西亞信經(Niccene creed) • 針對基督神性的爭議而導出。 • 歸納出三位一體的教義,加入了基督的位格和聖靈的工作,強力肯定基督與父神的一體。 • 迦克墩信經 • 針對基督論而導出。 • 以弗所信經 • 針對救恩論而導出。

  40. 大公會議

  41. 信經與異端 • 接受使徒信經,和尼西亞、迦克頓及以弗所信經的教會,信仰都上經得起聖經的考驗。 • 我們可以接納他們是主內的肢體: • 基督教 • 羅馬天主教 • 希臘正教 • 雖在信仰上可能有偏差,但卻非異端。 • 當進入三位一體,基督論及救恩論時,再作較詳細的討論。

  42. 主教制度 - 使徒教訓的繼承人 • 使徒教訓的繼承人。 • 符合正統信仰的第二個標準(愛任紐) 。 • 保存神啟示的第二個媒介。

  43. 主教權柄的來源 • 主教是使徒的繼承人 • 使徒是教會公認的領袖。 • 使徒是主耶穌自己所選召和差派的,有行神蹟的恩賜,有特別的啟示,因而有極高的權柄。 • 保羅在旅行佈道時,將所建的教會交託於各地的長老,成為教會屬靈的領袖 • 保羅在徒20:28,稱以弗所的長老為全群的監督 • 有人認為長老就是監督 • 也有人認為監督比長老的地位高,監督是由長老所選出來的。

  44. 主教權柄的提高與集中 • 主教權柄的提高 • 異端 • 因為異端的緣故,教父(初代教會的領袖,特別是神學家)的權力被重視,因而主教的地位被提高 • 教父的言論 • 伊格拉丟:「順服主教就是順服基督」 • 愛任紐:「主教就是保管基督道理的人」 • 居普良 :「背叛主教就是背叛神」。 • 主教領導權的集中 • 居普良 :「一切的主教都是平等的,然而羅馬教會乃是大公教會之母。 • 主教的領導權後來漸漸集中於羅馬教會。

  45. 主教權柄集中羅馬教會之原因 • 羅馬是帝國的首都 • 保羅和彼得相傳在羅馬殉道,因而提高羅馬屬靈地位 • 羅馬基督徒曾受極大的逼迫,因而受到其他教會敬佩 • 羅馬教會曾慷慨救濟災荒,特別是耶路撒冷教會的飢荒 • 330A.D.羅馬遷都拜占庭,羅馬成為西方教會的領袖 • 在四、五世紀,當東方教會爭論神學問題時,常找羅馬主教主持公道,來栽定正統或異端 • 羅馬教會人才輩出,幾位主教都是傑出的神學家 • 羅馬教會對太16:18-19節的解釋

  46. 東方教會與西方教會 • 東方教會 • 受希臘文化影響 • 思想方式較感性, 有神秘的走向 • 易生異端 • 西方教會 • 受羅馬法的影響 • 思考模式較邏輯 • 推理較理性和嚴謹

  47. 太16:18-19節 「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它,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綑綁的,在天上也要綑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

  48. 太16:18-19節 羅馬教會對太16:18-19節的解釋 • 耶穌把這天國鑰匙的權柄交給彼得,而彼得是羅馬教會的第一任主教。 • 中世紀的貴格利七世教皇甚至說 • 彼得擁有天上、地下和陰間的權柄,因此沒有人在這權柄之外,也沒有任何事物不在這權柄之下。 • 教皇可以判斷屬靈與屬世的事,擁有最高權柄。

  49. 太16:18-19節 基督教對太16:18-19節的解釋 • 經文上磐石Petra是陰性,而彼得Petros是陽性。 • 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的「他」可能是 • 指彼得 • 指信心:彼得得到肯定,是因他做了一個很重要的信心宣告,說:「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原因是 • 上下文 • 磐石與彼得的不同 • 約壹5:4,「使我們勝過世界的是信心」。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這樣的信心。 • 指教會全體:太18:18,19:「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那是指教會全體的權柄。

  50. 太16:18-19節 基督教對太16:18-19節的解釋 • 弗2:11,「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耶穌基督為房角石」 。 • 教會不是建立在彼得身上,而是建立在彼得的宣信上 • 凡信仰耶穌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的教會(歷世,歷代,普世的教會)都繼承這使徒的權柄 • 是持守信仰的內容來決定權柄的繼承,而不是傳統的繼承而掌握權柄。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