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574 Vues
三峽文物的保育措施是否有效 ?. 「 同行萬里 」高中學生內地交流計劃 專題 研習計劃書. 宜昌三峽水利與文化探索之旅. 組員名單. 1. 劉穎霖 4A 6. 黃木城 4D 2. 阮婷婷 4A 7. 吳廣生 4D 3. 黃家駿 4A 8. 邱家成 4D 4. 劉嘉俊 4C 9. 鍾倩婷 5A 5. 李庭彰 4C 10. 戴蓉蓉 5A. 學校名稱: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第一組. 導師姓名:文旺基. 研究 計劃 目的.
E N D
三峽文物的保育措施是否有效? 「同行萬里」高中學生內地交流計劃 專題研習計劃書 宜昌三峽水利與文化探索之旅
組員名單 1. 劉穎霖 4A 6. 黃木城 4D 2. 阮婷婷 4A 7. 吳廣生 4D 3. 黃家駿 4A 8. 邱家成 4D 4. 劉嘉俊 4C 9. 鍾倩婷 5A 5. 李庭彰 4C 10. 戴蓉蓉 5A 學校名稱: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第一組 導師姓名:文旺基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研究計劃目的 • 三峽水壩的興建,是中國近代建築工程史上的一項重大工程,佔地面積廣大,也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建設。而三峽水壩的建成,對中國的發電供應、及各個經濟範疇都有著相當可觀的利益與作用。因此對於三峽的建成一直都存有爭議,生態環境、歷史古跡、文物保育等都涉及其中。 • 三峽正常蓄水位達到175米,現有的108處定級保護的文物古蹟將有39處涉及淹沒,其中全淹沒的自然景觀9處、人文景觀16處,半淹沒的自然景觀6處、人文景觀8處;涉及一級景點16處、二級景點11處、三級景點12處,一些古棧道和諸多石刻也將被淹沒。 • 因此,我們這個專題是想探討一下有關當局如何處理三峽文物保育的問題。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大壩的興建造就了龐大的利益,同時也帶來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在生態,環境,遷移等方面都有著一定程度的破壞,到底興建水壩,帶來了何等程度的破壞?大壩的興建造就了龐大的利益,同時也帶來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在生態,環境,遷移等方面都有著一定程度的破壞,到底興建水壩,帶來了何等程度的破壞? 今次我們將特別在文物保育方面,以四個個案來探討三峽文物保育的問題。有一些是們今次能親身到訪的地方,有一些則未有到訪,但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 研究方針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建三峽大壩對文物保育的議 • 建大壩破壞文物: • 三峽地區有「世界地質歷史博物館」之稱—具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等的地層剖面會沈沒 • 在水位以下之文物會被淹没 • 官方的回應: • 淹沒區的古蹟文物雖有44處,但重要者只6處;而這6處皆覓地移建 • 古蹟文物誠可貴,但與長江中下游數億百姓的生存相比,則寧捨古蹟而取百姓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中國政府關於文物保育方面的政策 根據《中國三峽建設》所提供資料在庫區地面文物保護方面,已完成留取資料項目171項,原地保護項目51項,較為系統,科學,完整地記錄了三峽庫區地面文物的現狀和歷史資訊。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有關當局對保存三峽文物政策有三項: 1.搬遷重建,例如屈原祠、張飛廟 2.搶救發掘,例如大溪文化遺址 3.原地保護,例如白帝城、白鶴梁 而歷史價值不高,或現行階段無法保護的,例如夔州古城,則只好放棄,讓它們長埋水中。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搬遷重建的個案:屈原祠的搬遷 愛國詩人屈原出生西陵峽江的田園之中。他在峽江中度過了少年時期。因為水位的上升,原來坐落歸洲鎮的屈原祠不得不在2008年開始遷徙到秭歸新縣城東的鳳凰山頭。屈原的老鄉們戲言:詩人也成為了[三峽移民] 屈原祠原址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屈原也搬家 飽經歲月風霜,幾次遷徙而三峽工程建成蓄水後,屈原祠也在淹沒之列。 它作為“三峽移民”又面臨第二次搬遷,東遷至新縣城茅坪鎮的鳳凰山。 屈原祠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第二次搬遷的情況: • 1982年經過第一次儲水後搬遷至新縣城茅坪鎮的鳳凰山後由原寺搬至新寺。 第三次搬遷: 2001年三峽工程興建,荊州古城將被淹沒依山臨江的鳳凰山,將敞開巨大的懷抱,迎接屈原祠的第三次搬遷。 屈原像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結果,新的屈原祠坐落在茅坪鳯凰山,面向三峽大壩。結果,新的屈原祠坐落在茅坪鳯凰山,面向三峽大壩。 屈原祠前留影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搶救發掘的個案:大溪文化遺址 大溪文化遺址位於瞿塘峽東口長江南岸與大溪河交匯處的三級台地上,距奉節縣城15千米。從出土文物看,其文化是以當地為主,外來文化影響為輔。 大溪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巫山大溪遺址 • 大溪文化遺址位於瞿塘峽東口,大寧河寬闊岸旁的大溪鎮,是我國長江流域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它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母系社會的重要遺跡。 • 考古學家在這裡挖掘出年代距今約6000至4000餘年的精美文物,陶、石、玉、骨、和蚌 器。 大溪遺址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如何搶救文物 • 從1959年至1975年,四川省長江流域文物保護委員會文物考古隊、四川省博物館、萬縣市文化館、巫山縣文化館先後三次進行發掘,總面積570平方米,清理墓葬208座。大溪遺址文化層堆積按土質土色、包含物陶器石器種類、墓葬葬式及隨葬品的不同,分為上、下兩層。考古工作者認定,下層為大溪遺址早期,上層為大溪遺址晚期。 大溪遺址發掘現場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為了保護和搶救三峽文物和古蹟,國家制定並採取了相應的保護措施,大部分文物古蹟已被搶救移植。為了保護和搶救三峽文物和古蹟,國家制定並採取了相應的保護措施,大部分文物古蹟已被搶救移植。 大溪出土的石器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為了趕在三峽大壩儲水前,搶救這些遭逢滅頂之災的文明碎片,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的近百支考古隊,在三峽庫區的120多個考古現場,日夜不停地展開挖掘,他們在1年半的時間裡,完成了按常規需要50年才能完成的工作!即使是這樣,在庫區2,500萬平方米的地下文物儲藏量中,也只能發掘190萬平方米,僅占總量的8%,其餘的92%只能忍痛放棄,永沉江低。為了趕在三峽大壩儲水前,搶救這些遭逢滅頂之災的文明碎片,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的近百支考古隊,在三峽庫區的120多個考古現場,日夜不停地展開挖掘,他們在1年半的時間裡,完成了按常規需要50年才能完成的工作!即使是這樣,在庫區2,500萬平方米的地下文物儲藏量中,也只能發掘190萬平方米,僅占總量的8%,其餘的92%只能忍痛放棄,永沉江低。 大溪出土的文物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原地保護的個案一:白帝城 • 白帝城是三國蜀主劉備託孤的地方,歷來都是三峽重要的歷史遺蹟。白帝城原高出長江水面160米,三面環水,有陸路與奉節城相連。由山腳至白帝廟要爬800多級台階。 白帝城舊貌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現今連接白帝城的風雨橋 • 但如今,三峽水位升高,白帝城由半島變成了四面環水的孤島,白帝城的古蹟則不變地在原地。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白帝廟前留影 白帝城的風雨橋前留影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原地保護個案二:白鶴梁石刻 • 白鶴梁是一座天然石樑,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在樑上有100多幅題刻,記錄了1200多年來72個枯水年份的長江水位資料,這些題刻在長江漲水時被江水淹沒,而且每當枯水達到一定程度時,它們又會被顯現出水面,因此它也被看作一座古代水文站。 • 而古代有許多名人,如黃庭堅、朱熹等在此題刻,留下的3萬多字真跡,更增加其可貴程度。[ 白鶴梁石刻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三峽工程令白鶴梁題刻將被全部淹沒於水下30多米,再也不能露出水面。因此各方專家提出了不少保存白鶴梁的方法。最終,在200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葛修潤提出「無壓容器」水下原址保護方案被接納,在原址修建水下博物館,利用工程壓力原理,修建一個內外都有水的無壓力保護殼體,遊客可以從岸經過水下通道進入博物館,觀賞白鶴梁題刻。三峽工程令白鶴梁題刻將被全部淹沒於水下30多米,再也不能露出水面。因此各方專家提出了不少保存白鶴梁的方法。最終,在200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葛修潤提出「無壓容器」水下原址保護方案被接納,在原址修建水下博物館,利用工程壓力原理,修建一個內外都有水的無壓力保護殼體,遊客可以從岸經過水下通道進入博物館,觀賞白鶴梁題刻。 •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已於2009年5月18日正式開館,千年水文站重見天日。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三峽文物保育的成效 • 成功例子: • 按計劃完成文物保育工作:1995年至2000年完成約70%工作量,完成對155米以下的文物保護; • 2001年至2005年完成一切文物保護的工序; • 位於重慶的中國三峽博物館,已於2007年4月正式開幕,暫收文物約17萬件。 • 當中白鶴梁、石寶寨、張飛廟等已是安置妥當。 • 新張飛廟的主體工程於2003年6月完工,2003年7月19日正式向遊人開放。 •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已於2009年5月18日正式開館,千年水文站重見天日。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成效不大: • 三峽大壩全面蓄水後,水位「175」以下將淹沒39處旅遊景點,考古學家俞偉超曾指出,三峽文物的價值在於六十多處舊石器時代、八十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還有百餘處古代巴人遺跡,以及四百七十餘處漢至六朝遺址、三百多處明清建築物和大量棧道等古代航運遺跡。 • 由於受三峽大壩工程影響的文物點範圍相當大,只能以「重點發掘、重點保護」為原則的《三峽文物保護規劃報告》,當時提出的文物點數量為2318處(地面446處、地下792處),保護總經費7.99億元人民幣(不包括白鶴梁、石寶寨、張飛廟等三個專項保護經費及已遭毀損的44處地面文物)。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蓄水後之古棧道被淹没 蓄水前之古棧道 但考古文物界都心知肚明,所謂「保護」工作只是亡羊補牢聊勝於無,誰也無法 具體估算出在完成大壩的大前提下,犧牲、錯失或未知的文物考古史蹟有多龐大。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總結 永沉江底的陸游洞 三峽的建設是投入了鉅資在保育、搬遷和移民方面,但是從許多文物保育中可看出,投入的資金龐大卻不能把眾多具保留價值的文物保存下,以大溪文化遺址為例,就算是日以繼夜的挖掘,也僅占總量的8%,其餘的92%只能忍痛放棄,永存江底。而陸遊洞,白鶴梁等古建築更是只能沉於江底。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蓄水前的大昌古鎮 蓄水後的大昌古鎮 就此看來,三峽的建設帶來了龐大的經濟和長江的安寧,但確實是讓所有的中華人民永遠的失去了這些歷史文物,所以三峽文物的保育效用是存在,但不大。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參考資料:雜誌 • <<中國旅遊>>2003年6月號第276期 • <<中國旅遊>>2003年7月號第277期 • <<中國旅遊>>2004年5月號第287期 • <<中國旅遊>>2006年12月號第318期 • <<中國旅遊>>2009年10月號第352期 • <<中國旅遊>>2010年9月號第363期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參考資料:視訊 • 無線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大三峽>>第5集-三峽工程與文化保育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互聯網資料 • 維基百科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95%BF%E6%B1%9F%E4%B8%89%E5%B3%A1#.E6.96.87.E7.89.A9.E5.8F.A4.E8.BF.B9 • 長江三峽大壩人文古蹟與生態環境的影響http://library.ksvs.kh.edu.tw/article/disquisition/%A4p%BD%D7%A4%E59710/%AA%F8%A6%BF%A4T%AEl%A4j%C5Q.pdf • 長江三峽文物保存 • http://www.airoc.org.tw/km-portal/front/bin/ptdetail.phtml?Rcg=100001&Part=0015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 完 >> 多謝觀看!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