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9

正見為眼目

正見為眼目. Right View. 假使有世間 正見增上者 雖復百千生 終不墮惡趣 ─ 雜阿含經 788 經. 「緣起中道,是佛法 究竟的唯一正見 。」 [3] pp.1. 印順 法師. 大綱. 離兩邊 正見 緣起、中道 ( 八正道 ) 有 有業力、有 ( 相對 ) 善惡、有凡聖、有苦集 無 無我、苦的可以還滅 正見與八正道 最初之正見 ( 聞、思 ) 正定後正見 ( 修 ) 與真理合一. 主觀的苦受 [1]. 「世人顛倒,依於 二邊 ,若 有 、若 無 。 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 ...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 此苦

prue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正見為眼目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正見為眼目 Right View

  2. 假使有世間 正見增上者 雖復百千生 終不墮惡趣 ─雜阿含經 788經

  3. 「緣起中道,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見。」[3] pp.1 印順法師

  4. 大綱 • 離兩邊 正見 • 緣起、中道(八正道) • 有 • 有業力、有(相對)善惡、有凡聖、有苦集 • 無 • 無我、苦的可以還滅 • 正見與八正道 • 最初之正見 (聞、思) • 正定後正見 (修) 與真理合一

  5. 主觀的苦受[1] 「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 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 ...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 此苦 生時生、 滅時滅。 ...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 ,是名正見如來說。... 」。

  6. 有、無 兩邊 「所以者何?… 如實正觀世間集者, 則不生世間無見, 如實正觀世間滅, 則不生世間有見。… 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

  7. 此…故彼… 「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謂緣無明有行,(…愛…取…)乃至 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 無明→ 憂苦 …愛、取…→

  8. 推論 • 有業力、輪迴 • 有(相對)善惡、 • 有凡聖、 • 有苦、有集(因): 四聖諦之苦諦、集諦 • 破「斷見」 • 無因果、身壞命無, Nihilism 斷滅論

  9. 此…故彼… 「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謂無明滅則行滅,(…愛…取…) 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無明→ 憂苦 …愛、取…→

  10. 推論 • 苦的可以還滅(以三學八正道) • 四聖諦之滅諦、道諦 • 苦樂不永久 只是生滅暫態 • 去「無明」 • 六根常與「明」相觸 • 五蘊假合 實無「正在受苦」的我 • 破「常見」 • 身壞命常、metaphysics 形上體論

  11. 印順法師:[4] 「無常無我的生死,從煩惱起業, 從業起苦果,又從苦果起惑業。 這緣起的生死,是否會永遠不斷的生死 流轉下去?」

  12. 印順法師: 「不! 生死是可以解脫的。 為什麼可以解脫? 就因為他是緣起法的緣故。 佛在開示了緣起的生死流轉以後, 接著就開示生死的還滅說:」

  13. 增上慧學者,即出世正見。 佛為阿難說:緣起義甚深──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無常空無我,惟世俗假有。 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緣起空寂性,義倍復甚深。 此是佛所說,緣起中道義, 不著有無見,正見得解脫。

  14. 又復正見者即是四諦慧 如實知四諦應斷及應修 惑苦滅應證由滅得涅槃 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 始則直其見次則淨其行 足目兩相成能達於彼岸

  15. 印順法師: 從這如幻的緣起法中, 發見了生死解脫的可能性, 也由此而到達生死解脫的境地。怎麼能到達呢? 一切法是緣起的假名── 假法,假我,是如幻的, 是無常空無我的。而無明── 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等一切煩惱, 卻迷蒙了真相,把一切法──眾生, 看作真實的; 想像為有一永恒自在的我。

  16. 印順法師: 一切從自我中心去活動, 於是到處執著,造善惡(行)業而流轉了。 如正觀緣起,通達是無常無我的, 那自我中心的妄執,失去了對象, 煩惱也就不起了(煩惱也是緣起的生滅), 生死也就解脫了。 佛所以這樣說:『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 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

  17. 凡夫、聖人,有何差別?[2] 「愚癡無聞凡夫, 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多聞聖弟子,亦 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諸比丘! 凡夫、聖人,有何差別」?

  18. 凡夫 苦上加苦 「愚癡無聞凡夫,身觸生諸受, 增諸苦痛,乃至奪命, 愁憂稱怨,啼哭號呼, 心生狂亂。當於爾時, 增長二受:若身受,若心受。 」

  19. 聖人 如實知苦樂 「為樂受觸,不染欲樂, 不染欲樂故,於彼樂受、貪使不使; 於苦觸受,不生瞋恚, 不生瞋恚故,恚使不使。 於彼二使, 集(起因)、滅、味(作用)、患、離 如實知, 如實知故,不苦不樂受、癡使不使。」

  20. 如實知 離繫 「於彼樂受解脫不繫, 苦受,不苦不樂受解脫不繫。 於何不繫? 謂貪、恚、癡不繫, 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繫 」

  21. 如實知生滅 得清涼 「多聞於苦樂,非不受覺知, 彼於凡夫人,其實大有間 樂受不放逸,苦觸不增憂, 苦樂二俱捨,不順亦不違。 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傾動, 於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 了知諸受故,現法盡諸漏, 身死不墮數,永處般涅槃」

  22. 兩千五百年前,人類文明幾乎同時有了 蘇格拉底、孔子、佛陀三位偉大的哲人 與心理治療師,他們不以救世主,神子 自稱,完全以平凡人類的一員自居, 不以討好一位高人一等的神為滿足, 而是在人性的悲天憫人裡, 為人類面對苦難的態度找到 自身無限精神成長的獨立尊嚴。

  23. 對待生命的動盪 我們都需要勇氣

  24. 勇氣 • 懦弱的勇敢 • 是來自憤怒、懼怕而升起的勇氣 • 勇敢的懦弱 • 由智慧因為見到真理,與真理合一而產生的堅忍不移 →「養氣」「止觀」而來 • 「浩然之氣」「持其志 無暴其氣」 • 孟子叫它「不動心」、 • 與「志」(仁義、浩然之氣)結合的「勇」

  25. 蘇格拉底 的遺言 Last words of his speech following the sentence of death. “Crito, I owe a cock to Asclepius; will you remember to pay the debt?” 死刑宣判以後,蘇格拉底的遺言是: 「小郭,我還欠阿西一隻雞, 請幫我清償他一隻。」 然後鎮靜的喝下了毒藥,不再說話…

  26.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沒有經過檢驗的生活是沒有價值的 蘇格拉底

  27. 三層煩惱(defilements)[5] • The stages of • Latent tendency (隨眠煩惱、根本無明) • Dormant • Manifestation (mental 意) • Unwholesome thought, emotion, volitions • Transgression (body, language 身 口) • Action

  28. 正見與八正道 • 最初之正見 (聞、思) • 正思惟 • Renunciation(出離世間、離欲) • Good Will(勇於為善) • Harmlessness(無害惱眾生) • 正命、正業、正語 • 正精進、正念、正定 身、口 意

  29. 正見與八正道 • 正定後正見 (修) • 根本無明(隨眠煩惱)平常不現形 • 可是它隨時不斷扭曲六根對境的六識 • distort cognition 產生辨識 • 常、樂、有我 錯覺 • Delusion of • permanence, satisfactory, self • 明: 無常、苦、空無我

  30. 在外境與反應之間,我們有選擇的自由。 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 one has the freedom to choose. ─Stephen Covey

  31. 對於依靠感覺的人而言, 這世界看來是悲劇; 對於有能力思考的人來說, 卻是一個喜劇。 The world is a tragedy to those who feel, but a comedy to those who think ─ Horace Walpole (1717-1797)

  32. 若人之形者, 萬化而未始有極也, 其為樂可勝計邪 ? (做人過程本身,就已經是一件很有樂趣的經驗) 故聖人將遊於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 (胸懷眼光與萬物共存,當下當時同一悲喜)」                                    ─《莊子‧大宗師》

  33. 結論 正見與生活

  34. 每一時刻 我們有自由可以決定 是要 讓過往「無明」的 記憶、錯覺、概念 扭曲六根感受的當下「存在」 為繼續錯誤的認知 →「此有故彼有」: 回存入加強的渴望、抗拒、無明(行業) (有染識) 「有識身(苦)相續」

  35. 還是 對每一刻 五蘊 (前五根)身、(意根)心, (色→受→想→[思]→行) 正憶念與「明」觸 ─ 無常、苦(不圓滿)、(空)無我, →「此無故彼無」: 行 (業) 到此為止, 清涼涅槃─渴望、抗拒、無明的止息

  36. (雜染)緣起支性 • 「無明之所覆,愛結之所繫, • 有識身相續,相續而不已。」 《成佛之道》 老、病、死、苦 五取蘊 無明 愛取 六塵 取識 常、樂、我、淨

  37. 出處 [1]《雜阿含262經‧化迦旃延經》 [2]《雜阿含733經》 [3]《佛法概論》印順法師 [4]《成佛之道》 印順法師 [5] 八正道 菩提比丘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lib/authors/bodhi/waytoend.html#ch8 [6] 阿姜查的禪修世界─慧

  38. 不動心 • 孟子 公孫丑篇 • 北宮黝 孟施舍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