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8

硬件支援及系統安裝與維護

硬件支援及系統安裝與維護. 磁碟機 ( Hard disk). 軟碟機. 軟碟:攜帶方便、容量小、速度慢 5.25":360 k、1.2M 3.25":720K、1.44M、2.88M( 不普遍) 磁片:2 DD( 雙面雙密度 ) 、 2HD ( 雙面高密度 ) 高容量磁碟機: 100 MB Zip drive (Iomega Zip) . 接駁軟碟機. 資料排線. 電源供應. 軟碟機運作. 磁碟片的規格和容量. 磁碟片的結構. 磁區. 開始識别區. 資料區 512Byte. 結束識别區. 硬碟.

rollo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硬件支援及系統安裝與維護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硬件支援及系統安裝與維護 磁碟機 (Hard disk)

  2. 軟碟機 • 軟碟:攜帶方便、容量小、速度慢 • 5.25":360k、1.2M • 3.25":720K、1.44M、2.88M(不普遍) • 磁片:2DD(雙面雙密度)、2HD (雙面高密度) • 高容量磁碟機:100MB Zip drive (Iomega Zip)

  3. 接駁軟碟機 資料排線 電源供應

  4. 軟碟機運作

  5. 磁碟片的規格和容量

  6. 磁碟片的結構 磁區 開始識别區 資料區 512Byte 結束識别區

  7. 硬碟 • 「硬」是要得的記憶倉庫 、是你電腦中唯一必備的「大容量儲存裝置」!

  8. 硬碟的演進

  9. 硬碟機的結構 • 現在絕大多數硬碟在結構上都是溫徹斯特盤。從1973年IBM生產出第一塊溫氏硬碟以來,後來的硬碟基本都沿用了這一結構,即採用溫徹斯特(Winchester)技術,其核心就是:磁碟片被密封、固定並且不停高速旋轉,磁頭懸浮于碟片上方沿磁片徑向移動,並且不和碟片接觸。

  10. 硬碟機的各部份解說 • 外殼(上蓋,墊圈及基座) • 主軸馬達(Spindle Motor) • 磁頭定位馬達(Head Positioner Motor) • 磁頭驅動臂(移動臂,Arm Actuator) • 磁碟控制器(Controller) • 磁頭(Head) • 碟片(Media)

  11. 硬碟的構造

  12. 解剖硬碟

  13. 磁頭(Head) 硬碟讀取資料是通過磁頭來完成的。

  14. 電磁感應式磁頭 • 最早的傳統磁頭 • 讀寫合一,由於硬碟讀、寫操作的不同,這種二合一磁頭就必須要同時兼顧到讀/寫兩種特性,對硬碟的設計造成了不便。

  15. 磁阻磁頭技術磁頭 / Magneto Resistive (MR) • 分離式的磁頭結構:寫入磁頭仍採用磁感應磁頭,而MR磁頭則作為讀取磁頭磁阻。 • 更好的讀/寫性能。 • 通過阻值變化來感應信號幅度,對信號變化相當敏感,準確性也較高,而且由於讀取的信號幅度與磁軌寬度無關,故磁軌可以做得很窄,從而提高了碟片密度,擴大了碟片的容量。

  16. MR磁頭

  17. 巨磁阻磁頭技術磁頭 / Giant Magneto Resistive (GMR) • GMR磁頭技術是在MR的基礎上開發的,它比MR具有更高的靈敏性。 • 硬碟單碟容量越做越大成為可能,目前最新的磁頭是基於第三代巨磁阻磁頭技術。

  18. 磁頭驅動臂 (Arm Actuator)

  19. 磁頭驅動臂 (Arm Actuator)

  20. 磁頭驅動臂 (Arm Actuator)

  21. 主軸 (Spindle) 轉速(RPM)就是指 主軸的轉動速度

  22. 硬碟機的運作原理 - 存檔 • 存檔: • 首先,當你下達一個儲存的指令,這時候,收到儲存指令的硬碟控制器,就會將訊號丟給硬碟機。 • 然後,主軸馬達便開始轉動。當主軸馬達轉動的同時,磁頭定位馬達也開始移動。當移動到一個儲存位置後,硬碟機就會把剛才你要儲存的文件的資料訊號,轉換成強弱不一的電流訊號。 • OK!電流流啊流,流到了 重要的磁頭上,磁頭便將碟片的表面磁化成一個小小的磁場。你的資料就儲存在硬碟機上面了!

  23. 硬碟機的運作原理 - 讀檔 • 讀檔 • 當你下一個讀取的指令(也許是打開一個資料匣,雙點選一個Word文件)。這時候,主軸馬達就會開始啪搭啪搭的轉,轉到儲存這份文件的位置。 • 當然,磁頭定位馬達也沒閒著,一樣的隨著讀取指令而運作移動。當磁頭移到資料 位置的所在地,便開始進行讀取的工作了。 • 首先,磁頭會感應碟片上面的磁場,和寫入的程序一樣,磁頭就會感應到一個微小的電流。這個電流流啊流,從磁頭流到了硬碟控制器。在這裡,電流的信號被轉換為資料訊號。和寫入程序不同的,這個資料訊號將會被送到電腦的記憶體中,然後才由電腦的主機來處理。

  24. 運作原理

  25. 運作原理

  26. 硬碟機的規格與名詞解釋 • 磁軌(Track) • 磁柱(cylinder) • 磁扇(Sector)

  27. 磁軌(Track) • 將一片碟片平放在桌面上,從上方鳥瞰,磁片是一個圓形的實體。 扣除中間主軸馬達的部份,剩下的磁片空間就呈現一個甜甜圈的形狀。從碟片由內到外一圈一圈的同心圓,就叫做磁軌。碟片最外緣的磁軌為第零軌,依序往圓心累計編號。 0

  28. 磁柱(cylinder) • 一顆硬碟中會有很多片碟片,每一片碟片的同一個編號磁軌所組成的一組磁軌,就叫做「磁柱」。所以,磁柱的數量和磁軌是一樣的。 磁軌(Track) 磁扇(Sector)

  29. 磁扇(Sector) • 磁扇也有人翻譯為「磁區」。我們在鳥瞰碟片,當分割好磁軌之後, 再來就是磁扇的部份了。想像一下你在切蛋糕時的情景:沒錯! 每一刀都是對著圓心。將碟片從圓心分割成一片一片的「扇形 」,這個條狀的部份就叫做磁扇。

  30. FAT

  31. IDE 與 SCSI 兩種介面 • IDE – 最常見的 • DMA (直接記憶體訪問) 減少CPU工作 • UDMA速率 • UDMA-33 (UDMA3) • 33MB/s, 40pin電纜 • UDMA-66 (UDMA4) • 66MB/s, 80pin電纜 • UDMA-100 (UDMA5) • 100MB/s, 80pin電纜 • SCSI – 介面速度高,CPU佔用率低

  32. 整合電子工學裝置 / 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 (IDE) • IDE介面最初由CDC、康柏和西部資料聯合開發,由美國國家標準協會(ATA)制定標準,所以又稱ATA介面。 • IDE介面的硬碟可細分為 • ATA-1 (IDE) • ATA-2 (EIDE) • ATA-3 (Fast ATA-2) • ATA-4 (包括UltraATA、Ultra ATA/33、Ultra ATA/66) • Serial ATA (包括Ultra ATA/100及其它後續的介面類型)

  33. ATA-1 (IDE) • 基本IDE介面資料傳輸率為4.1MB/秒,傳輸方式有PIO和DMA兩種,支援匯流排為ISA和EISA。 • 一種是被稱為PIO(Programmed Input Output)模式;另外一種則是大家比較熟悉的DMA(Direct Memory Access)。 • 在PIO的傳輸模式下,它的最高傳輸資料量為每秒8.33 MB,而且是以16位元的傳輸現來傳輸資料。但是,有些人還是覺得它太慢了。所以有許多更新的介面規格出現。

  34. ATA-2、FAST-ATA、FAST-ATA2 • 後來為提高資料傳輸率、增加介面上能連接的設備數量、突破528M限制以及連接光碟機的需要,又陸續開發了ATA-2、ATAPI和針對PCI匯流排的FAST-ATA、FAST-ATA2等標準,資料傳輸率達到了16.67MB/秒。

  35. Ultra DMA • 是現今最新的IDE(ATA)介面的硬碟機規格。這一回,主導Ultra DMA規格的卻是Intel公司。 • 1996年昆騰和英代爾合作開發了Ultra DMA/33介面,嚴格說來,這已經不能算IDE介面,而應稱為EIDE介面,它採用PIO模式5,資料傳輸率達到33MB/秒。

  36. Ultra ATA • 1999年昆騰又推出了Ultra DMA/66介面,傳輸率為Ultra DMA/33的兩倍,採用CRC(迴圈冗餘迴圈校驗)技術以保證資料傳輸的安全性,並且使用了80線的專用連接電纜。 • 現時大部份的硬碟介面類型是Ultra ATA/133了,它的理論最大外部資料傳輸率可以高達133MB/s。

  37. 規格 ATA-1 ATA-2 ATA-3 ATA-4 ATA-5 ATA-6 追加PIO模式 0、1、2 3,4 不明 不明 不明 不明 追加DMA模式 0、1、2Multiword 0 Multiword 1、2 不明 不明 不明 不明 UltraDMA模式 不明 不明 不明 0、1、2 3、4 5 最大傳輸速率 每秒11.1 MB 每秒16.6 MB 每秒16.6 MB 每秒33.3 MB 每秒66.6 MB 每秒100 MB 使用排線 40-pin 40-pin 40-pin 40/80-pin 80-pin 80-pin ANSI標準編號與年份 X3.221-1994 X3.279-1996 X3.298-1997 NCITS 317-1998 NCITS 340-2000 NCITS 347-2001 追加功能 - 區塊傳輸、LBA、磁碟機參數辨識 SMART與資料正確性功能 CRC校正與80-pin排線 - 48位元LBA定址 俗稱 ATA/IDE ATA/IDE ATA/IDE UltraDMA/33 UltraDMA/66、ATA/66 UltraDMA/100、ATA/100 ATA的比較

  38. Serial ATA

  39. Serial ATA 介面卡

  40. Serial ATA 轉換器

  41. SCSI介面 • 是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 (小型電腦系統介面)的縮寫。 • SCSI本身有一個完整的磁碟機副系統雛形。你只要在系統(主機板)加上SCSI的匯流排(BUS),就可以直接的控制硬碟機。 • SCSI和IDE不同是只要一片SCSI控制卡可以最多接上八部SCSI介面的裝置。 • SCSI並不是專為硬碟設計的,實際上它是一種匯流排型介面。由於獨立於系統匯流排工作,所以它的最大優勢在於其系統佔用率極低,但由於其昂貴的價格,這種介面的硬碟大多用於伺服器等高端應用場合。

  42. 從左至右分別是50-pin SCSI-2排線,80-pin IDE排線以及34-pin軟碟排線。

  43. 左邊就是絞線式的圓形軟碟排線,IDE排線也有類似產品。雖然這些排線比較貴一些,不過它們不會阻擋您機殼內寶貴的空氣流動。左邊就是絞線式的圓形軟碟排線,IDE排線也有類似產品。雖然這些排線比較貴一些,不過它們不會阻擋您機殼內寶貴的空氣流動。

  44. 未來的理想:左邊的接線是序列ATA (SATA)專用的。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