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1.16k Vues
批判模式 -Giroux 之課程理論. 指導教授 / 陳瓊花 導讀 / 林麗雲 100.3.29. 一、關於 Henry Giroux. "If You Can Think Differently, You Can Act Differently." 2010. 1943 生於德島州 巴靈頓羅德島州 高中社會科學教師六年 任職波士頓大學、邁阿密大學、賓州大學 曾發表 35 餘書籍 ,300 餘篇學術文章. 由教學轉入學術的動機 : 1970-1980 美國的菁英主義教學的弊端 (no children behind →most children behind)
E N D
批判模式-Giroux之課程理論 指導教授/陳瓊花 導讀/林麗雲 100.3.29
一、關於Henry Giroux • "If You Can Think Differently, You Can Act Differently." 2010
1943生於德島州 • 巴靈頓羅德島州 高中社會科學教師六年 • 任職波士頓大學、邁阿密大學、賓州大學 • 曾發表35餘書籍,300餘篇學術文章
由教學轉入學術的動機: 1970-1980美國的菁英主義教學的弊端 (no children behind →most children behind) 深信可以學術的力量改造社會
二、 Giroux批判理論的學術淵源 1.法蘭克福學派、Adorno、Marcuse、Habermas 等馬克思主義學者 A、批判實證主義合理性:忽略歷史卻無法逃脫歷史 B、理論的辨證思考:檢視理論的政治與社會層面 C、文化分析:意識型態文化霸權 D、精神分析學:基本壓抑&多餘壓抑
2.後現代主義 後現代主義強調尊重差異、多元,Giroux即指出後現代主義最重要的貢獻為增進教育者了解文化、權力和知識的關係。 電子媒體訊息;中心&邊緣;高/低級文化;日常生活的研究客體 Deterritorialization;remapping Lyotard;Derrida;Baudrillard;Jameson…
3.後現代女性主義 後現代女性主義反對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二元對立,批判的擷取了兩者之間的許多概念,結合現代主義的公平、正義、自由,以及後現代主義中反對客觀唯一的真理。Giroux從後現代女性主義中,澄清了從社會批判轉向後現代中面對的矛盾與衝突。 *政治優先性,忽略Kristeva;Irigaray的解構
4.民主思想 Giroux將民主理論與教育理論視為一體的兩面,教育者必須將學校視為民主的公共領域,培養大眾民主的知能,培養學生為批判的公民。 Dewey Huntington1975《民主的危機》1983 《危機中的國家》0r雷根主義 公民主動參與政治;重視差異;以民主的鬥爭實現烏托邦的方案;學校為民主的公共領域;培養教師為基進知識分子
Giroux 的精神導師─Paulo Freire 1921 –1997 was a Brazilian educator and influential theorist of critical pedagogy. 教育是一種公共範圍,旨在培養批判的公民,在生活中注入民主的觀念,發展正義、自由和良好生活的社群。
三、 Giroux的當代課程理論立場 • 批判科學化的課程理論 Bobbit1918《課程》教育的工程師 Tyler1949 《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 Bruner課程知識結構 A.忽略理論或將理論工具化 B.知識並非外加客觀事實 C.客觀性與價值中立的謬誤 D.維護現狀的政治保守主義色彩 E.忽略歷史的層面 *課程面臨死亡是因為它在政治與倫理方面的衰退 科學無罪卻經常成為某些特殊團體壓迫他者的口實
對現象學課程理論的觀點 轉向生活經驗的本質;存在的研究;四步驟:回溯、展望、分析、綜 合;自傳課程研究法,Huebner有價值的教育經驗 *認同點: 學生班級互動→意義互動的社會化模式 質疑知識的客觀本質 學生參與對自身世界的定義與再定義 班級研究的焦點從組織行為轉移到學生與語言、社會關係和意義範疇的互動 *批判處: 缺乏適切理論;屈從於文化相對性;忽略主觀覺知須透過辯證過程,而非單純反映
對社會批判課程理論與後現代課程理論的觀點 * 再製理論:Bourdieu;Bernstein臣服於某版本的文化霸權 意識型態 *抗拒理論:Freire《被壓迫者的教育》基進教育理論─授與 權能(重構階級、種族、性別) *尊重多元;媒體研究;去中心→擴展、解釋、批評解構 →邊界教育論:對抗文本
四、Giroux之社會批判課程理論( 1970-1990 ) 圍繞批判課程理論的基本觀念: Foucault1980: 如果權力只是壓抑與否定,人們就不會服從它。權力之所以被接受是因為能夠產生事物、引起愉悅、形成知識,產生論述。它是在整個社會流動的生產性網路,它不是獨斷的,從未被完全控制。在每個時刻權利都運作於個人之中,經由個人而產生和形成功能,因為權力是可欲的,而不只是一種限制。
基本概念: *意識型態:資本主義中,意識型態的概念必然涉及生產與再製這種社會的物質實施、意識模式和沉澱的生活史。不質疑”物化” *文化霸權:政治的也是教育的過程 *權力:社會控制不只是為了達成支配,也可能是自由和解放的實施型式 *文化:重視文化領域的壓迫,企圖以政治的觀點取代物化的文化觀點,了解和深化文化與權利的關係
批判課程理論: 1.課程是政治的 2.課程理論是批判性和可能性的 3.課程內容即真正有用的知識 4.學校即民主的公共領域 5.教師即轉型的知識分子 6.學生即解放的公民
*課程:課程應以民主與公民為核心,提出「教育更具政治性,政治更具教育性」。*課程:課程應以民主與公民為核心,提出「教育更具政治性,政治更具教育性」。 *教師角色:教師應為轉化型知識份子。 *學生角色:學生應為解放之公民,培養批判之思考能力。
五、Giroux的後現代課程理論(1990~) 1.文化研究與課程 • Birmingham CCCS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傳統文化文本轉向大眾文化與媒體研究→擴充的文化,跨學科,跨階層、種族、性別等文化情境中的權力作用,透過重劃、挑戰而轉型 (邊界的混合)
2.大眾文化與課程 *大眾文化是承載多重情感、欲望、身體存在和意識型態的位置(知識、權力、愉悅)→ A.在文化霸權和對抗文化霸權的鬥爭中,欲望的生產和管理和意義的建構一樣重要 B.在政治層面要重視愉悅的經驗和觀念,才能分析身體如何變成愉悅的客體和主體 C.在教育上大眾文化組成充滿可能性的領域,授與師生權能
3.表徵教育論 (a pedagogy of representation) *後現代的文化中音樂和影像取代文字印刷文本,身體成為愉悅、抗拒和支配的場所→媒體成為經驗的替代品 *媒體識別 *表徵是社會和歷史建構的文本,產生中心和邊緣的特殊權力關係。表徵教育論是特殊場所的教育(a padagogy of place),它提出經驗、問題、語言和歷史的特殊性,作為學生和社群建構集體認同和可能性,並形成社會轉型的敘事基礎。
4.邊界教育論(Border Pedagogy) *邊界是巔覆不安的概念,跨越不同的文化範圍,保持內外在的通道,挑戰封閉學科邊界及其所帶來的安全感。 A.對抗文本(counter-text)破除文本權威 B.差異政略(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打破中心與邊緣 C.對抗記憶(counter-memory)破除權威的歷史傳統
六、 Giroux的課程理論的批評 • 理論本身的問題 1.基礎理論的危機 2.重抽象理論的建構沒有解決具體實際的問題 3.以主宰敘事為他者發言實際上忽略了他者的聲音 4.忽略自我批判 5.邊界及其相關概念造成的混淆 6.理論成為一種後現代的併貼
理論實施的問題 1.脫離實際教學情境的課程目標 2.未發展具體可行的課程內容 3.學生使用聲音表達符合教師要求的虛幻自我 4.教師扮演全知受告解的神父角色 5.學生表達意見的困難和混亂
價值觀混亂的問題 • Jameson(1993)認為後現代文化透過傳播媒體走向大眾化、多元化、商品化、感官化、平面化、複製化, 而呈現真理消失、主流意識解體, 非理性的價值。李瑋宸(2006)
參考書目: • 施良方 (1997)。課程理論。高雄:麗文。 • 周珮儀(1999)。從社會批判到後現代-季胡課程理論之研究。師大書苑。 • 李瑋宸(2006) 。批判模式-Giroux之課程理論。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4/54-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