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3

水稻病害( rice diseases )

水稻病害( rice diseases ). 稻瘟病 rice blast 水稻白叶枯病 rice bacterial leaf blight 稻纹枯病 rice sheath blight 稻曲病 稻病毒病 virus diseases 稻胡麻斑病 rice brown spot 线虫病. 发生概况: 全世界已报道的侵染性病害近 200 种,其中真菌病害 140 种。中国已发现真菌病害 50 多种,细菌病害 10 种左右,病毒病 11 种,线虫病 4 种。其中危害严重的有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等。. 稻瘟病 rice blast.

zagiri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水稻病害( rice diseases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水稻病害(rice diseases) • 稻瘟病rice blast • 水稻白叶枯病rice bacterial leaf blight • 稻纹枯病rice sheath blight • 稻曲病 • 稻病毒病virus diseases • 稻胡麻斑病rice brown spot • 线虫病

  2. 发生概况: 全世界已报道的侵染性病害近200种,其中真菌病害140种。中国已发现真菌病害50多种,细菌病害10种左右,病毒病11种,线虫病4种。其中危害严重的有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等。

  3. 稻瘟病rice blast 稻瘟病分布遍及世界稻区,是稻作生产中的主要病害。我国南自海南岛,西起新疆、西藏, 东至台湾,凡有水稻栽培的地方都有发生。但以日照少,雾露持续时间长的山区和气候较温和的沿江、 沿海、及水稻生育期处于雨季的地区发生重。 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重的减产40~50%,局部田块颗粒无收。

  4. 中国稻瘟病分布区

  5. 识别特征: 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为害秧苗称苗瘟,为害叶片称叶瘟,为害穗称穗瘟,为害节称节瘟。 叶瘟:本田期稻叶发病,分为四种类型。 慢性型:梭形,外围黄色晕圈,内环为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两端有纵长的褐线。 急性型: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形状多样,表面有青灰色霉层。 白点型:斑点白色或灰白,条件适合时转为急性型。 褐点型:病斑为针头状褐点,局限在叶脉间。 在秧苗期和本田成株期,叶舌、叶耳、叶环部位也可产生褐色或赤褐色病斑,称叶枕瘟。可导致叶片早期枯死,尤其是剑叶叶枕瘟,在气候适宜 时,常引起穗瘟发生。

  6. 稻瘟病症状

  7. 稻瘟病症状(rice blast)

  8. 节瘟:病节初为褐色小点,以后呈环状扩大至全节,变成黑褐色或黑色,高湿条件下病斑产生青灰色霉层,后期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倒伏。节瘟:病节初为褐色小点,以后呈环状扩大至全节,变成黑褐色或黑色,高湿条件下病斑产生青灰色霉层,后期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倒伏。 苗瘟:一般发生在三叶期以前,秧苗变褐枯死。三叶期以后发生称苗叶瘟,症状与叶瘟相同。 穗瘟:发生在穗颈、穗轴、枝梗、谷粒上。病斑初期暗褐色,逐渐上下扩展,形成水渍状褪绿斑,最后变黑褐色,也有的后期呈枯白色。始穗期发病造成白穗,与螟害相似,但在病部有青灰色霉层,茎秆上无虫痕迹,易于识别。

  9. 病原物 : 病菌有性态为Magnaporthe grisea,属子囊菌球壳目,仅在人工培养基上产生,自然界尚未发现; 无性态为灰梨孢Pyricularia grisea,属半知菌丝孢目。病菌子囊壳黑色球形,有长喙,子囊圆柱形至棍棒形,多数子囊有8个子囊孢于,少数1—6个,子囊孢子无色呈不规则排列,钝梭形,略弯曲,有3个隔膜,萌发时两端细胞产生芽管,芽管顶端形成近圆形的附着孢,而后产生侵入丝,入侵寄主组织。分生孢子洋梨形,顶端钝尖,基部圆,初无色无隔、成熟时2隔膜。

  10. 稻瘟病菌

  11. 病菌生理特性: 菌丝生长、分生孢子形成和孢子萌发的适温为25—28℃,在室温干燥条件下分生孢子经10个月后仍能维持其活力和致病性,用稻节培养的菌丝体在干燥条件下经10年以上仍不丧失其活力。 分生孢子需在饱和湿度并且有水滴时才能萌发,在强光和缺氧情况下不能萌发,或萌发率和侵入率低。人工培养经波长310—420纳米蓝黑光连续照射3—5天,促进孢子的产生。 病菌以蔗糖、葡萄糖、麦芽糖等为碳源,以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硝酸钾等为氮源,加入微量的维生素H和硫胺素或适量的玉米粉和稻草浸汁,可促进孢子的产生。病菌生长适宜的pH值为6.0-6.5。

  12. 病菌代谢产物: 病菌生长发育过程中能产生毒素,已分离到稻瘟菌素(Piricularin)、σ—吡啶羧酸(σ—picolinic acid)、细交链孢菌酮酸(Tenuazonic acid)、稻瘟醇(Pyriculol)和次生毒素香豆素(Coumarin),这些毒素在高浓度下对稻苗的呼吸、病菌孢子的萌发以及菌丝体的繁殖有抑制作用,低浓度下则可刺激生长。 提取的稻瘟菌素和细交链孢菌酮酸的稀释液分别滴于受伤稻叶上可产生与稻瘟病相似的病斑。

  13. 病菌生理分化: 1922年日本佐佐木首先报道该菌生理分化现象,50年代由于抗病品种的抗性“丧失”,病菌生理分化重新引起重视。1976年日本又提出具有不同单基因的9个新的鉴别品种,1976—1979年中国筛选出7个鉴别品种。 病菌易变异,表现在培养形状、生理特性、抗药性、致病性等方面。 病菌生理小种的区系和分布因不同地区而异,品种的更替和布局是小种消长和变化的主要因素。因此,不同来源的分离物培养特征不同。

  14. 病菌致病性变异: 稻梨孢菌的致病性易产生变异,导致变异的原因有: ①突变。病菌在无性繁殖中产生突变,形成新的致病类型,人工培养中常见的扇形变异,多由突变所引起。 ②菌丝融合,导致准性重组。病菌菌丝联结,细胞核转移融合,形成二倍体,单倍化后产生变异。 ③有性交配。在人工培养下病菌菌株间的交配已形成有性态,对病菌的变异性机制,将进一步得到阐明。

  15. 病菌寄主范围: 在自然情况下,稻梨孢除为害水稻外,据明日山1965年报道,还侵染苇状羊茅(Festucaarundi naced)、秕壳草(Leers)。 人工接种能侵染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其侵染随不同小种而异。反之来自其他不同禾本科作物和杂草上的梨孢也能侵染水稻。1986年发现,臂形草属(Brachiria)中的Distae Ayd和筒轴茅(Rottboelliae)可受稻梨孢菌的侵染,是过去尚未报道过的人工接种条件下的寄主植物。

  16. 发病规律: 稻瘟病病菌主要在病稻草和病种子上越冬(分生孢子和菌丝体),第二年传播到稻田中侵染为害。病稻草上的病菌在干燥的环境下可以活7~8个月,在北方可活1年。而埋入地下或浸入水中1个月就全部死亡。散落田间的草上的病菌经4个月死亡。 病菌传播主要靠气流,雨、水流、昆虫也可传播。天气晴暖,又有雨淋的情况下,越冬病菌会大量繁殖、传播到健康植株为害。病菌入侵可通过伤口、自然孔口或直接入侵表皮组织。但通过气孔入侵少。潜育期3-8天(叶片),10-20天(穗颈)。发病期可持续10多天,每天可产生5000个左右的孢子。

  17. 稻瘟病侵染循环

  18. 发病条件: • 1.寄主抗病性差异:不同稻种、品种、生育期抗病性差异很大。抗性机制:硅、可溶性氮、多元酚等 • 2. 气候条件:适温高湿利于发病。 • 栽培管理:氮肥多、无机氮多利于发病。 • 预测预报:根据植株生长状况、气象条件、孢子捕捉量、

  19. 综合防治: • 合理利用抗病品种 • 加强田间水肥管理:施肥时间和种类、合理排灌 • 种子处理 • 及时处理病残体 • 药剂防治:抗菌剂401、三环唑、多菌灵等 • 生物防治或生态防治

  20. 水稻白叶枯病rice bacterial leaf blight • 发生概况:分布? 世界分布;危害?产量损失约20%; • 病害识别:为害部位?叶片为主;发病时期?5-9月;症状特点 • 病原: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oryzae pv. oryzae) • 病害发生发展规律:越冬、传播、入侵、潜育、发病及其影响因素(气候、栽培管理、水肥管理) • 综合防治:抗病品种;种子处理;田间管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

  21. 白叶枯病发病规律 • 越冬:带菌谷种和稻草为主,再生稻、田间杂草寄主上也可越冬。 • 传播:风雨、昆虫传播;远距离靠带菌谷种和病稻草。 • 入侵:水孔为主,伤口亦可。潜育7-10天(叶),温度低于20时不显症。有多次再侵染。 • 气候:台风暴雨利于病害发生蔓延。夏季高温干旱不利于病菌传播、侵染。 • 品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已鉴定的抗病基因11个。植株体内游离态氮高,有利于发病。

  22. 中国水稻白叶枯病分布图

  23. 稻白叶枯病综合防治 • 白叶枯病发生的特点是病菌来源广,传播途径多。防治策略: • 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 • 清除病菌来源 • 无病区不从病区引种,引种必须经过检疫 • 坚持种子消毒 • 妥善处理病稻草,不让病菌有接触种、芽、苗的机会。

  24. 加强栽培管理, • 科学用水 • 科学施肥,参考稻瘟病防治总之施肥要使水稻生长健壮,不要过旺或过弱。 • 药剂防治 • 药剂及防治时期

  25. 种子消毒 • 早、晚稻用10%抗菌剂401的1000倍液或80%抗菌剂402的4000倍液浸种2天,兼有杀菌和促进发芽的作用。 •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天。 • 用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天。 • 也可以参看稻瘟病的种子处理

  26. 处理病稻草 • 重病田稻草和打场残体,秕谷先处理。 • 稻草作肥料要用高温堆肥或草塘沤制,促使充分腐熟。避免直接还田,使病菌扩散。 • 病区不病草扎秧把 • 不用病草做草套围秧畦, • 不用病草做浸种催芽的覆盖物 • 不用病草堵水口,涵洞 • 不用病草铺垫拖拉机道路。 • 打谷场及村庄附近应开沟截水,防止菌水流入水渠,污染秧田和大田。 • 华南稻区应在春耕和夏种前提早整田,消除田边再生稻株和杂草。

  27. 科学用水: • 白叶枯病的发生发展与水关系密切,深灌、漫灌、窜灌和大水涝淹对白叶枯病而言是如鱼得水。水传病,所以控制好水,就可以控制白叶枯病的为害,适时适度地晒田对控制病害尤其重要。 • 管水:前期浅水、中期晒田、后期湿润。 • 返青养苗水(2~4cm深), • 分蘖泥水, • 苗足放干水(即晒田) • 孕扬花不断水。 • 晒田:晒田标准:“田边有裂,新根露白,叶色褪淡, 脚踩不陷”。 • 注意:晒田过度,水稻瘦弱、病害会加重发生。

  28. 化学防治 • 药剂品种 • 当前的杀菌剂中,只有叶青双(川化180、叶枯宁)对人畜安全,防治白叶枯病有效。25%的可湿性粉剂每亩75~100克,兑水叶面喷雾。叶枯净(300-500倍)、叶枯灵(500倍)、石硫合剂(0.3) 、代森铵(700倍)等也对白叶枯病有效。 • 防治时期 • 秧田期在三叶期和移栽前各喷一次 • 大田出现发病中心时挑治,控制在点发阶段 • 暴雨后必须对感病品种普防。喷药前排水搁田,暂停追肥,以改善水稻生育环境,增强抗病力,并防止病菌随水流传播 • 发现发病中心,及时喷药封锁。但要在露水干后进行,防止人为传病。

  29. 水稻纹枯病(rice Rhizoctonia rot) 发生概况: 水稻纹枯病目前在美国、南美的巴西、和委内瑞拉、欧洲和非洲等国家的主要稻区均有发生,但以东南亚稻区受害更重。我国的华南 、华中和华东稻区发生较重;华北、东北和云南稻区了有发生,局部地区也为害重。  早稻发病重于晚稻,双季晚稻发病较轻。发病的田块一般减产5~10%,严重的可达50~70%

  30. 发病时期:纹枯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以发生,发病时期:纹枯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以发生, 危害部位:叶鞘、叶片 症状:最典型的症状是云纹状病斑和菌核。 发病初期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生水渍状暗绿色边缘不清晰的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形成椭圆形或云纹状,中央灰绿色至灰褐色,湿度低时是草黄色或灰白色,边缘暗褐色,病斑中心有时半透明。病斑多时互相连接成很大的不规则云纹斑,引起叶片发黄枯死。

  31. 叶片上病斑与叶鞘上相似。病情扩展慢时,外缘褪黄,也成云纹状,病情扩展快时,象被开水烫伤一样,叶处快腐烂。茎部受害初期与叶片一样,后期黄褐色,易折倒。叶片上病斑与叶鞘上相似。病情扩展慢时,外缘褪黄,也成云纹状,病情扩展快时,象被开水烫伤一样,叶处快腐烂。茎部受害初期与叶片一样,后期黄褐色,易折倒。 在病部条件适宜时,长出白色蜘蛛网一样的菌丝,然后缩成白色菌丝团,以后变成黑色的菌核。

  32. 水稻纹枯病症状

  33. 病害发生规律: 纹枯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菌核也存在于病稻草上,稻田边的杂草中,其他寄主上或混于稻种中。但远不如稻田中的菌核多。 发病水稻上的菌核在水稻收割前和收割过程中,落入田中,据江苏调查,晚稻收获后,一般病田的菌核为10万粒左右,重病田60~80万粒,发病最重的田高达200~300万粒。大部分菌核在水里飘浮。

  34. 春季,因耕耙灌水,菌核浮在水面随风向田边集结。插秧后,菌核粘在水稻下部,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菌丝,直接侵入水稻。沉在水里的菌核也一样可萌发为害。 春季,因耕耙灌水,菌核浮在水面随风向田边集结。插秧后,菌核粘在水稻下部,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菌丝,直接侵入水稻。沉在水里的菌核也一样可萌发为害。  水稻生长期间,病部的菌丝可引起再侵染,不过菌丝的主要作用是从一株水稻的下部向上扩展。 纹枯病是高温高湿的病害,发病温度18~34℃,流行温度22~28℃,90%以上湿度最适合发病。

  35. 早稻孕穗后,气温升高,如逢梅雨季节,病发展迅猛,这一时期是病害发展的高峰期。早稻孕穗后,气温升高,如逢梅雨季节,病发展迅猛,这一时期是病害发展的高峰期。 • 中稻处在拔节至抽穗期如遇高温多雨,病情发展快而重。 • 8月底至9月中旬,双季晚稻进入孕穗至抽穗阶段,如天阴多雨,温度又适宜病情可出现一个高峰期。 • 施肥不合理是一个重要的诱发病害因素。偏施氮肥或氮肥施用过迟,使水稻生长前期封行过早,田间郁闭、茎叶徒长,降低其抗病性,并造成有利于纹枯病发生的田间小气候。 • 长期深水和晒田过度的田发病重,晒田过度加重病情主要是因为水稻发育不良,抗病力下降。

  36. 综合防治: 防治纹枯病可以采取插秧前打捞菌核,本田期加强肥水管理,发病期施药的综合防治措施。 打捞菌核春季灌水后,多数菌核浮于水面,混杂在水面的“浪渣”内,可以捞出菌核,深埋或烧毁,以减少田间的菌源。 栽培管理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促进早发,避免后期徒长。分蘖期开沟排水,适时晒田,以促进水稻生长健老,提高抗病力。

  37. 适时用药这是当前防治纹枯病最主要措施。 防治时期:各季水稻发病率达到病穴率15~30%时施药防治。 有效药剂:20%稻脚青和5%田安,两种农药均为有机砷类,必须在孕穗前使用,否则会发生药害。防治纹枯病时最好井岗霉素交叉使用。 5%井岗霉素,是防治纹枯病的特效药,残效期长,又不会产生药害。喷雾或泼浇或撒施。

  38. 水稻其它病害(rice diseases)

  39. 稻曲病症状()

  40. 稻曲病发生及防治 • 症状:谷粒内外颖开裂,露出淡黄色-墨绿色块状物(病菌的厚垣孢子),后期生出菌核。 • 病原:稻绿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有性态为子囊菌。 • 侵染循环及影响条件:以菌核和厚垣孢子越冬,子囊孢子是主要初侵染源,厚垣孢子在再侵染中起作用。花期低温(20)和多雨利于发病。氮肥过多(后期)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 防治: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辅以药剂治疗。络氨铜和井冈霉素防效好。

  41. 稻胡麻斑病和水稻全蚀病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