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0

Acupuncture

Acupuncture. 針灸的故事 賴柏吟. 針灸起源. 針灸醫學起源於我國遠古時期的石器時代。砭石是最原始的針刺工具,以砭石為工具淺刺或割治人體一定部位以治療疾病。 砭刺是針刺的萌芽。除砭石外,古代還有骨針、竹針、陶針的應用,並逐步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至現代的不銹鋼針。 古人在烤火或不慎被火灼傷某些部位後,反而減輕了病痛,因而得到啟示,發明了灸法。 拔罐法亦起源於 原始社會,古代稱之為 " 角法 " (古代用獸角做飲具,借燃火的熱力,排除其中的空氣,可使其吸附在皮膚表面以治病,故稱 " 角法 " 。). 針灸起源.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Acupuncture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Acupuncture 針灸的故事賴柏吟

  2. 針灸起源 • 針灸醫學起源於我國遠古時期的石器時代。砭石是最原始的針刺工具,以砭石為工具淺刺或割治人體一定部位以治療疾病。 • 砭刺是針刺的萌芽。除砭石外,古代還有骨針、竹針、陶針的應用,並逐步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至現代的不銹鋼針。 • 古人在烤火或不慎被火灼傷某些部位後,反而減輕了病痛,因而得到啟示,發明了灸法。 • 拔罐法亦起源於 原始社會,古代稱之為"角法"(古代用獸角做飲具,借燃火的熱力,排除其中的空氣,可使其吸附在皮膚表面以治病,故稱"角法"。)

  3. 針灸起源 • 針灸技術的起源已難以確切考證,相傳可追溯到黃帝時代。《內經》記載黃帝曾命歧伯制定九針,成為針灸的濫觴。古代所謂的九針,是根據針的形狀、長短、粗細的不同,而區分為: • 鑱針(針的頭端彭大,尖端銳利,似箭頭;常用於淺刺瀉血) • 圓針(針身呈圓柱狀,頭端稍鈍呈卵圓形;用於按摩穴位,不傷肌肉) • 鍉針(音「滴」,針身粗大而長,針尖稍鈍;用於按壓穴位,不能深入) • 鋒針(針身圓,針尖呈三菱形且有鋒刃;用於刺血) • 鈹針(音「披」,呈劍形,兩面有刃;用於切開排膿割治用) • 圓利針(針身稍粗,針尖圓而利;用於急刺與深刺) • 毫針(針身細如毫毛,應用最廣) • 長針(針身細而長,約七吋,是九針中最長的;用於針刺肉肥厚處的穴位) • 大針(針身粗而長,用於瀉水)。

  4. 歷代名醫及醫書 • 扁鵲(即秦越人,戰國,西元前401至310年) • 倉公(即淳于意,西漢,西元前215至150年) • 華陀(東漢,西元110至207年) • 張仲景(東漢,西元150至219年) • 皇甫謐(魏晉,西元215至282年) 《針灸甲乙經》全書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其中七十篇是論述經穴,記載穴名三百四十九,並說明穴位尺寸、取穴法及針灸分寸壯數,是中醫史上的第一部針灸專著。 • 孫思邈(唐朝,西元581至682年)《千金要方》全書三十卷,總編232門,方論5300首。對經穴圖及其理論作了詳實的考訂,避免了當時穴位不一,傳寫錯誤的混亂現象。 • 王惟一(北宋,西元987至1067年)《銅人腧穴鍼灸圖經》三卷,對於經脈的循行與病候都有所增補,特別是在經脈的循行部分,多附加循行的穴位,使其更為明確,同時對穴位與其主治功能都進行了重新的考正。 • 楊繼洲(明朝,西元1522至1620年) 《針灸大成》本書為綜合性針灸著作,全書共分10卷,總結了明代以前的針灸群書,編撰而成。

  5. 皇甫謐──針灸學的奠基者 • 古時學習針灸之術的醫家、學生,大多是「各承家技」、「祕不外傳」;所以針灸學雖然廣泛存在且極有價值,但是各家的療法與療效,也難有一致的見解。 • 在三國、魏晉之前,針灸之學仍待有系統地整理與發揚。就在此時,一位出生在魏國的皇甫謐(西元二一五至二八二年),博覽群籍彙整先人的經驗,將前人對針灸之術的理論、見解加以整理,並加上自己的臨床經驗,撰述了一部《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 • 此書對人體臟腑、經絡、穴道以及各科疾病針灸的治療方法都做了具體的說明,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針灸學專書。

  6. 生平事蹟 • 皇甫謐(西元215年至286年),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人,其幼年並不好學,直到二十歲,才拜鄉人席坦為師,發憤讀書,成為著名文人,當時人稱他為「書淫」;早年他側重研究文史,表現出非凡的文史才華,後來因受風寒而得風痹病(中風),他便習覽經方,悉心鑽研針灸技術,且在自己身上實踐。 • 經過許多努力,皇甫謐終於融會貫通各家之言,並且創立了一套針灸的原則和療法,為當時的針灸之術建立理論基礎。他不僅以此逐漸治癒自己半身不遂之疾,同時也將這套理論與療法寫成了影響後世深遠的《針灸甲乙經》,成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之一。 • 《針灸甲乙經》貫通了《素問》、《靈樞》、和《明堂孔穴針灸治要》(已失傳)三部前人的精要,將一切不切實際、涉及玄學且不易理解的部分刪除,並詳細論述臟腑經絡穴道與各種疾病的關係,以及用針之法。全書共12卷,因為是以天干來命名各卷,因此便稱作《甲乙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針灸學鉅著。 • 皇甫謐學識淵博,不僅對針灸學有著重大的貢獻,他對歷史、文學、詩賦、天文、和曆法也有很深的造詣,著有《帝王世紀》、《年曆》、《高士傳》、《逸士傳》、《烈女傳》、和《玄晏春秋》等書。此外,他在詩、賦、誄、頌、難(六種文體的詩文)的作品也很多。

  7. 針灸甲乙經 • 後世如唐代孫思邈著的《千金方》(西元六八二年)中有關針灸的部分、宋代王惟一著的《銅人腧穴針灸圖》(西元一○二九年)、明代楊繼洲著的《針灸大全》(西元一六○一年)、及清代出版的《針灸集成》都是以《針灸甲乙經》為本,加以發揚光大而成的著作。 • 《針灸甲乙經》也外傳到韓國與日本,成為他們朝廷指定的醫學教材。現在針灸學更風行於世界各地,成為醫學上一門獨特的學科。 • 針灸不僅可以治療各種疾病如減肥、戒煙,也可以作為外科手術時的麻醉之用;許多醫學先進國家的科學家紛紛投入針灸的研究。 科學發展 2003年12月,372期

  8. 現代的針灸

  9. 現行常用針 • 現代常用的針大體可分為三種: • 毫針:長短有5分到3寸五分不等的分別,針身圓滑,用各種金屬絲製成,一般是用不鏽鋼絲制的。這是目前應用最廣的一種針。 • 三棱針:三稜針一般由不銹鋼製成,針長約6cm,針柄較粗,成圓柱形,針長呈三稜形,尖端三面有刃,針尖鋒利。三稜針為古代“九針”中的鋒針演變而成,具有開竅泄熱、活血消腫、通經活絡的作用。適用於各種熱證、實證。 • 皮膚針:又名“小兒針”,是用五、七枚小針、嵌在一端如蓮蓬狀的針柄上製成(裝五枚的稱為“梅花針”,七枚的稱為“七星針”),多用於怕痛的婦女、幼兒,輕輕敲打,安全有效。

  10. 針法 • 練針之初步 先練「指力」、「指覺」、最後才能談到「手法」。故學針者須將右手三指,練成一種特殊感覺,然後下針時,一觸及血管外壁或神經束鞘,或指骨骼外膜,立即有所感覺知所躲避,經由血管神經之細縫中刺過,直達「穴」的所在,此為學習針灸者之初步入門。 • 練指力法 練習穿過皮膚的力量,可以疊紙練針,以左手平執練習紙塊,右手拇、食、中三指執住毫針針柄(初練用一寸半毫針),使針尖垂直抵觸在紙塊上,右手拇指與食、中二指前後交替捻轉針柄,刺透紙塊,此法持久鍛鍊,主要有增強指力的作用。練指覺法:練習針刺到皮膚、肌膜、肌肉、神經血管與骨頭之感覺。 • 用脫脂棉花一團,內放一至二條橡皮圈,揉成球形,以紗布包裹,外用棉線纏繞二十匝,以三寸長針一支,捻進捻出,以後每日增纏棉球二十匝,捻針穿刺,練習一可間斷,迨百日後,棉球大而結實,要求捻持仍能運用自如,練習人之手指,已具有分辨下列幾種不同的感覺能力。如用小石(模擬人體之骨頭)、橡皮圈(模擬人體之神經與血管)、紗布(模擬人體之肌膜與皮膚)、棉花(模擬人體之肌肉與皮下組織)。

  11. 針法 • 下針 • 揣法:揣而尋之。凡點穴以手揣摸其處。 • 切法:下針之時,於穴傍上下左右四圍搯而動之,令氣血宣散。 • 爪法:爪而下之,左手著力搯穴,右手持針插穴,乃不痛之法。 • 進法:下針之後,分三段進針。 • 行針 • 凡是針到穴位,會有痠脹重麻的沉緊感,若無此等感覺脹難忍,必須運針達此針感。患者若肌肉緊張,針轉不動退不出時,將針留置原位約十數分鐘,待針下鬆弛,方獲鎮靜止痛之效。 • 出針 • 搖法:退針時,左右各搖數下,使穴孔開大,針易退出。 • 退法:分三對退針之法。 • 拔法:出針之時,在皮下待針下不沈緊,便覺經滑,拔出體外。 • 捫法:出針後,即用手指掩閉其穴,則令氣不泄出體外。 • 針灸醫師應做到入針不痛,出針不流血,如此病患才能有信賴感,而不恐懼針刺療法。

  12. 科技的針灸 • 紅外線與紅外線灸療 • 紅外線光譜可分為兩部分:近紅外線(或稱短波紅外線)波長0.76μm至1.5μm,能夠穿入人體較深的組織;遠紅外線(或稱長波紅外線),波長1.5μm至1000μm,主要作用於皮膚,能被皮膚所吸收。 • 紅外線照射後直接產生的溫熱效應,會影響組織細胞的生化代謝及神經系統功能,其產生的熱效應,首先作用於皮膚的感受器以及毛細血管壁的自主神經末梢感受器等,在體液因子的作用下,通過自主神經系統,反射性的調節熱代謝,從而擴張血管,加強汗液的分泌,近一步影響機體的免疫功能和神經功能。對於慢性感染性炎症,具有鎮痛、解除橫紋肌和平滑肌的痙攣作用。可改善組織營養,防止肌萎縮,消除肉芽水腫,促進肉芽和上皮生長,減少燒傷創面的滲出,消除因扭、挫傷而引起的組織腫脹、血腫消散,促進瘢痕軟化,減輕疤痕攣縮等。         

  13. 科技的針灸 • 脈衝電與脈衝電針儀 • 脈衝電針儀是針刺人體經穴得氣後,將針通以電脈衝,代替手捻針身之刺激,而達到治病或止痛的一種電子針灸器械。要提高針刺的治療效果,必須準確的調節刺激量,方能適應各種不同患者病症的需要。

  14. 現代針灸學研究 • 香港東華醫院的中醫藥臨床服務中心,以臨床實例為本,研究中藥對治病的藥性,務求以實證科學提高中醫藥的認受性。現時進行的科研項目如下: • 針刺治療中風的療效 • 針灸對帕金森症的臨床療效 • 針刺治療膝關節炎臨床研究 • 針刺及電針療法對慢性腰骨痛的療效 • 針灸對兒童鼻過敏的療效 東華三院中醫藥臨床研究服務中心 http://www.purapharm.com/hk/about_pura/28112001e.asp.htm

  15. 使用針灸止痛代替麻醉藥 • 針灸麻醉則是以數根細小、且長短不一的毫針,於手術前刺入一個以上的穴位,並在手術進行中不斷捻針或者用電針,通電扎穴。 • 1958年8月30日,上海市一位年輕住院醫師,在沒注射麻藥的情況下,針刺食指與拇指間陷凹處的合谷穴,成功地為病患切除扁桃腺,為第一例針灸麻醉手術; • 1960年代,日本一家醫院用針麻成功的替一位10歲兒童做盲腸手術。 • 最震撼西方世界的事蹟,則是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大陸時,隨行的專欄作家雷斯頓突患急性盲腸炎,開刀時接受針灸止痛,效果奇佳,眾人嘆為觀止,針灸名聲因此在西方傳揚開來。

  16. 台大醫院的實驗 • 對於針灸止痛的功效,臺大醫院曾以100個手術切除子宮的患者為對象,分組實驗,四組的實驗條件分別為: • 術後休息20分鐘 • 術後給予低頻針灸刺激 • 術後給予高頻針灸刺激 • 術後給予「針灸安慰劑」 測量患者的疼痛程度及使用止痛藥情形。 • 結果發現,休息組在術後10.6分鐘就得使用嗎啡止痛,但針灸低頻及高頻組分別在27.9及28.1分鐘後才用藥。 • 另外,觀察病人使用按鈕式「自控止痛器」的紀錄發現,24小時內,休息組按鈕自控給藥的次數高達20.5次,針灸低頻及高頻組分別為11.7及7.9次。 • 在嗎啡用量方面,高頻組只有休息組的四成,低頻組則六成不到。

  17. 針灸的危險性 • 如果說外科手術是考驗西醫的技術,相對來說,針灸也一樣,針灸醫師不僅需要學識,更需要技術。針法需要左右轉動、上下提插,牽涉到位置與深度,中國醫藥學院護理師陳素玲在「針灸護理常規」一文中就提及,針刺後有時會產生暈針、滯針、彎針、淤青血腫等狀況,在胸、背、鎖骨上窩刺針過深或角度不當,會引起氣胸或損傷臟腑,不慎刺中較大動脈,更會造成大出血,前些年坊間也出現密醫針灸不當致死的案例,讓人談針灸而色變。 康健雜誌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New-Med/chinesemed/auqupuncture.asp

  18. 五花八門的針灸新聞

  19. 極待實證的傳統醫學

  20. 實驗證明“針灸”的科學性May.2005 • 在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和倫敦大學的研究人員測試了3組病人,並用掃描器記錄腦部的相應活動。 • 第一組病人使用了一種粗針頭,但不刺入受試者皮膚, 病人只有與觸感相應的腦部活動; • 第二組病人也使用粗針頭,也不刺入皮膚但讓受試者“感覺”針頭刺入了皮膚,此時反映出更多的腦部活動及幫助自然鎮痛的一些生理反應 ; • 對第三組病人真正採用針灸治療,掃描顯示控制疼痛的腦部區域開始活動。 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5/5/3/n909341.htm

  21. 而在德國,波鴻魯爾大學領導的研究人員也是以對比的方式將1000多名骶骨和膝蓋疼痛持續半年以上的患者分成3組, 分別接受 • 按照傳統中醫理論對與疼痛相關聯的特殊穴位進行針灸治療 • 類比針灸,對可能沒有作用的穴位進行針灸 • 接受現代醫學的標準療法 。 • 半年後的治療結果顯示出, 以針灸治療的一組有71.1%的患者效果顯著,即疼痛緩解, 運動能力提高。採用類比針灸治療的患者中,療效顯著者達67.7%,而標準療法則只有57.6%的患者有顯著效果。 • 除了波鴻魯爾大學外,還有5所德國大學參與了這次試驗,據說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有關針灸療效的實驗。

  22. 另外在最新一期的美國《應用生理學》雜誌載文披露,加利福尼亞大學科學家約翰·朗赫爾斯特領導的科研小組,用電針灸在老鼠上做實驗,發現可以治療高血壓。他認爲,電針灸使大腦釋放出能降低心循環系統反應的化學物質,使心臟對氧氣等的需求減少,從而降低了血壓。 • 針灸學的真正奧妙也許在不久後的將來會被揭示出來,有很多中國古老的東西也不是玄而又玄,只是未被證實而已

  23. WHO>Health Topics • Acupuncture •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y on acupuncture for basic trainingin preparation • Acupuncture: Review and analysis of reports on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ISBN 92 4 154543 7), 2002 (35 Swiss Francs) • General Guidelines for Methodologies on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WHO/EDM/TRM/2000.1, WHO Geneva, 2000 (19 Swiss Francs) • Guidelines on basic training and safety in acupuncture, WHO/EDM/TRM/99.1, WHO Geneva, 1999 • Guidelines for Clinical Research on Acupuncture (ISBN 92 9061 1146), WHO Regional Publications, Western Pacific Series No. 15, WHO Regional Office for the Western Pacific, Manila, 1995 (7.50 Swiss Francs) • Standard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 Second Edition (ISBN 92 9061 105 7), WHO Regional Office for the Western Pacific, Manila, 1993 (16 Swiss Francs) • A proposed standard international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 report of a WHO scientific group (ISBN 92 4 154417 1), WHO Geneva, 1991 (9 Swiss Francs) • 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Auricular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 Lyon, France, 28-30 November 1990(WHO/TRM/91.2, WHO Geneva, 1991) • Standard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 WHO Regional Publications, Western Pacific Series No. 1, WHO Regional Office for the Western Pacific, Manila, 1984 (9 Swiss Francs)

  24. 針灸醫學發展至少有2,500年的歷史,擁有豐富臨床的實踐經驗,證實可有效及廣泛的臨床應用。針灸醫學發展至少有2,500年的歷史,擁有豐富臨床的實踐經驗,證實可有效及廣泛的臨床應用。 •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979年6月在國際針灸臨床應用的專題討論,確認針灸治療有43種適應症,但當時尚未經過嚴謹的臨床試驗研究方法去探討,可信度猶尚不足,以致有需要大量嚴謹臨床試驗設計去探討針灸治療的有效性,以客觀且符合醫學倫理的嚴格臨床試驗方法,來確認針灸的實際療效。 •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95年公佈《針灸臨床研究規範》(Guidelines for Clinical Research on Acupuncture),於2002年公佈《針灸臨床對照試驗研究的評論》(Acupuncture: Review and Analysis of Reports on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主要目的在提供整理過嚴謹針灸治療臨床試驗(Clinical Trial)的研究論文,只有採用隨機及對照控制方法(RC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研究論文才為收納,以加強和促進世界醫療和衛生組織,正確合理的方法應用針灸醫學。

  25. WHO認可有效的針灸治療項目 • 痛症:關節炎,風濕痛,頭痛,偏頭痛,三叉神經痛,落枕,後頸痛,肩痛,凝肩,五十肩,網球肘,高爾夫球肘,投手肘,腕痛,腰 痛,肋間神經痛,神經痛,背痛,運動傷害,扭傷,肌腱炎,足底痛,肌肉痠痛,慢性痠痛,外傷後遺症、坐骨神經痛,跟腱周圍炎,退化性關節炎,膝痛,癌症疼 痛,頑固疼痛等。 • 耳鼻喉疾患:過敏性鼻炎,鼻竇炎,重聽,耳鳴,眩暈,梅尼爾氏症候群等。 • 腸胃系統:胃痛,呃逆,便秘,泄瀉,痔瘡,消化性功能障礙等。 • 呼吸系統:氣喘,慢性支氣管炎,咽喉炎,久咳,胸悶,梅核氣等。 • 精神系統:失眠,焦慮,精神官能症,神經衰弱,性機能障礙等。 • 神經系統:顏面神經麻痺,腦中風後遺症,偏癱,肌肉萎縮,帕金森氏病,手足麻木,腦性麻痺,頸椎壓迫候群,腕隧道症候群,神經功能障礙等。 • 皮膚系統:過敏性皮膚炎,帶狀皰疹疼痛,痤瘡,全身癢疹等。 • 婦科系統:痛經,月經不調,更年期障礙等。

  26. 英國中醫藥走向立法的艱辛路May.2005 • 1990-1997年,是中醫在英國的快速發展期。中醫療效被英國人不可思議地神化了:能治百病而無毒副作用。一些媒體更把它誇大到極致,針灸學校、中醫診所、中藥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在英國出現,然而,中醫藥在英國雖表面繁榮,但難免良莠不齊,也潛藏著危機。 • 2000年11月,英國議會發布了一份關於輔助和替代醫學的評估報告,其中充滿了對中醫的無知、曲解和打壓。報告將中醫與中藥打入第三組,定義為無科學根據、與某種宗教哲學相關聯的療法,認為中醫的效力與安慰劑相同。那些對中醫一知半解的西方人是立法的主體,而真正的中醫卻毫無發言權。 • 2001年9月,英國醫藥監管處宣布「雖然中藥對公眾的健康並不構成威脅,但我們還是要繼續找出更多例證,證明中藥有潛在危險,並常常會有違法成分。」次日,媒體使用的大字標題是「警告:中藥有致癌風險」、「中藥會損害你的健康」、「制裁中國草藥」等等,一些中醫診所受到了醫藥監管處和地方政府的搜查。

  27. 2002年初,政府的草藥立法工作小組成立,成員以西草藥和印度草藥醫師為主。政府雖然承認了中醫,但把中醫隸屬於草藥立法小組內。 • 2005年春,英國衛生部通報了一項最新決定:同意在輔助與替代醫療體制立法中,中醫作為與針灸、草藥平等的三個分支之一,享有同樣註冊權。「平等」、「同樣註冊權」,在外人看來多麼普通的兩個詞,卻包含了英國中醫藥界爭取權利、不屈抗爭的許多故事。 • 英國中醫立法無論對中醫在英國還是在世界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 首先在於它保證了中醫能夠按自身的規律合理發展; • 第二,這等於肯定了中醫在世界醫學的合法地位。由於英國擁有重要的國際地位,其立法後將很快影響到歐盟和世界其他地區; • 第三,這將使中醫以合法的身份逐漸進入英國國家醫療體系成為可能。 • 當然,中醫要進入西方主流醫學還有漫長的道路,這次的中醫立法只是重要的第一步。 http://www.takungpao.com/news/2005-5-11/GY-400101.htm

  28. 經絡到底是什麼? • 嚴格說來,針灸分為以金屬針刺在人體穴道,達至治療功效的針法,以及用特製艾條點火燃燒,局部刺激病患穴位的灸法。然而,中國醫學的理論概念抽象,常讓現代慣於從具體生理解剖學習現代醫學的人難以理解。 • 國際醫學科學研究基金會祕書長崔玖表示:「尤其以針灸的理論基礎『經絡系統』,最令人頭大。」經絡到底是什麼?《黃帝內經》開宗明義指出,人體的最基本系統是經絡,經脈是人體內縱行的管道,是人身血氣運行,所經過與聯繫的網絡,針灸下針的穴道,就都分布在經絡上。 • 英國學者李約瑟則在著作《中國之科技與文明──針灸:歷史與理論》提出,經絡系統像是「放射狀毛細血管」的概念。 • 現代學者則嘗試從物理學角度,找到支持的證據:人體有許多低電阻點形成的「良導絡」,足以驗證經絡、穴位的存在。

  29. 以公路概念為經絡編號

  30. 推薦網站 行政院國科會 http://www.nsc.gov.tw/_newfiles/popular_science_top.asp

  31. 參考資料 • 中國歷代名醫 http://cd.silverabyss.com/index.htm • 國科會 科普知識網站 http://www.nsc.gov.tw/_newfiles/popular_science_list.asp • 中醫藥健康資訊服務網 http://nricm2.nricm.edu.tw • 中國醫藥學院 中醫藥針灸資訊中心 http://www.cmu.edu.tw/new/cmic/ • 針灸療法簡介 http://www.sotcm.com/zhenjiu.htm • 中華針灸醫學會雜誌 http://www.cmaa.org.tw/paper/2005acup00.php • 大紀元e報 中醫天地http://news.djy.com.tw/category/CATpage.asp?mainCatId=8&CatId=40 • 台北榮總 傳統醫學研究中心 http://www.vghtpe.gov.tw/~ctm/acad.htm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