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2

CH 6 台灣經濟與中小企業

CH 6 台灣經濟與中小企業. 學習目標. 認識台灣 1940 年代後經濟發展軌跡。 認識進口替代與出口擴張政策對台灣經濟發展的影響。 了解台灣企業在全球市場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了解中小企業的定義與內涵。 認識台灣中小企業的發展特色。 了解台灣中小企業在未來發展上面對的議題。. 第一節  1940 年代後的台灣經濟發展. 一、經濟恢復時期. 時間: 1940 年代末期~ 1951 主要目標 — 恢復與穩定經濟 改革幣制與土地 美援恢復 加強基礎設施修復:水、電、道路 政府掌控大型工業基礎,民間以中小型的農工業發展

ave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CH 6 台灣經濟與中小企業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CH 6 台灣經濟與中小企業

  2. 學習目標 • 認識台灣1940年代後經濟發展軌跡。 • 認識進口替代與出口擴張政策對台灣經濟發展的影響。 • 了解台灣企業在全球市場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 了解中小企業的定義與內涵。 • 認識台灣中小企業的發展特色。 • 了解台灣中小企業在未來發展上面對的議題。

  3. 第一節 1940年代後的台灣經濟發展

  4. 一、經濟恢復時期 • 時間:1940年代末期~1951 • 主要目標—恢復與穩定經濟 • 改革幣制與土地 • 美援恢復 • 加強基礎設施修復:水、電、道路 • 政府掌控大型工業基礎,民間以中小型的農工業發展 • 由大陸遷移來台的民間企業帶來機器設備,成為早期輕工業的開端

  5. 二、第一次進口替代 • 時間:1952~1958 • 第一次進口替代政策(import substitution policy) • 限制外國消費性工業品進口,以國產品替代進口品 • 主要發展民生工業:因此類工業資金需求量較小、技術要求不高、建廠週期短 • 輕工業:紡織、肥料、水泥、玻璃、塑膠原料及製品,以及人造纖維與合板 • 政策效果:節省外匯開支,創造就業機會 • 另有少數農業加工副產品,如糖、茶、鳳梨及香茅油等

  6. 三、出口擴張 • 時間:1958~1969 • 1960年代初期,台灣中小企業開始轉而活躍於國際貿易舞台 • 內部因素:第一次進口替代使內需市場成長 • 外部因素:國際分工產生變化 • 歐、美、日等已開發國家陸續向外尋找更便宜的原物料 • 政府調整貿易制度與政策 • 如改革外匯貿易、實施「獎勵投資條例」、外銷稅收和融資優惠、設立出口加工區和保稅倉庫等

  7. 三、出口擴張 (cont’d) • 「加工出口區」扮演台灣經濟起飛與工業化的重要角色 • 日本與美國的企業為主要買主 • 加工出口區提供相對低廉的勞工人力,企業從國外進口零件來此組裝,再將產品運出銷售 • 中小企業因此迅速增加,台灣從農業社會轉型成工業社會

  8. 三、出口擴張 (cont’d) • 1962年,首次有民間企業規模足以上市募集資金,足見當時部分企業已開始從中小型企業邁向大型企業

  9. 四、第二次進口替代 • 時間:1969~1980 • 1970年代的國際政治與經濟環境 • 1973年與1975年連續兩次石油危機,導致物價膨脹,經濟成長趨緩 • 台灣外交受挫,1971年退出聯合國 • 但此時台灣企業對外國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使國內經濟發展陷入瓶頸 • 政府推動第二次進口替代 • 以擴大重化工業的內需市場為主要發展 • 台塑企業是此一階段的典型例子

  10. 四、第二次進口替代(cont’d) • 中小企業的調整 • 既有的中小企業:逐漸轉型為大型集團企業 • 如聲寶、東元、歌林、南橋、台玻、力霸、裕隆、嘉裕、聯華、潤泰等 • 新的加工模式造就許多新型態中小企業出現 • 台灣中小企業在面對環境變化所表現的快速反應與彈性,造就了台灣無數個全球第一的稱號

  11. 五、經濟轉型時代 • 時間:1980~1990 • 國際貿易環境迫使台灣經濟轉型 • 台灣出口貿易順差大幅增加,在1980年代初期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大幅升值,不利出口 • 中國大陸及東歐在政治經濟上逐漸改革開放,吸引國外投資者轉往更低廉的地區 • 台灣優勢:過去30年的經濟成長使台灣企業在經營管理與財務制度上逐步成熟

  12. 五、經濟轉型時代(cont’d) • 政府因應作為 • 促進企業國際化、自由化,降低干涉企業與關稅障礙,積極加入國際組織或協定,如APEC、GATT • 透過結合產官學界的努力,結合民間資本發展高科技產業 • 1980年5月成立了台灣第一家積體電路公司「聯華電子」(UMC) • 1980年設立新竹科學園區,加速高科技產業的垂直整合及產業升級

  13. 五、經濟轉型時代(cont’d) • 服務業在種類與規模上亦有成長 • 新興服務業種類出現:如資訊服務業、證券投資服務業、旅館服務業、連鎖餐飲服務 • 規模擴張:如遠東百貨在1989年的營收淨額達102億餘元,較1971年成長43倍

  14. 六、高科技工業出口擴張時期 • 時間:1991~2000 • 高科技產業成為台灣經濟命脈 • 1990年12月公布「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代替「獎勵投資條例」以促進品質提升及開發工業區 • 1991年提出國家建設六年計畫,推動十大新興產業 • 包括通訊、資訊、消費性電子、半導體、精密器械與自動化、航太、尖端材料、特殊化學品、、生物科技與製藥、醫療保健、污染防治 • 前十大製造業中,就有8家屬於資訊產業

  15. 六、高科技工業出口擴張時期(cont’d) • 台灣開始成為資本輸出的地區 • 民間企業對外投資大幅度增長,與中國大陸及香港的經濟聯繫日益密切 • 企業呈現高度全球化態勢 • 服務業逐漸成為台灣經濟的主流 • 1999年,服務業佔我國國內生產毛額(GDP) 已高達67.66% • 百貨零售批發業升到服務業的第三大 • 1998年新增的電信及通訊服務業,隔年已躍升為第十二大

  16. 七、知識經濟時期 • 時間:2001年迄今 • 全球產業環境變化:網路與數位時代來臨 • 需求面:走向產品個人化、多樣化,以及服務品質的提升 • 供給面:走向全球供應鏈、電子商務整合,即時反映顧客需求,增進企業資源運用效率

  17. 七、知識經濟時期(cont’d) • 政府強化國內知識經濟發展的作為 • 提出「科技與創新導向」產業政策 • 推動「國家資訊通信基本建設推動計畫」、「科技化國家推動方案」、「產業自動化及電子化推動方案」、「加強資訊軟體人才培訓方案」等重要計畫 • 2000年推出「知識經濟發展方案」 • 2002年推出「挑戰2008年國家發展重要計畫」,期望未來以服務業支援農業與工業發展

  18. 七、知識經濟時期(cont’d) • 新型態服務業出現 • 運用網際網路科技的新服務業出現 • 如中華電信、台灣固網等網路服務業,和PChome等網路內容提供者等 • 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服務業 • 如住宅服務業、娛樂休閒業、社區服務業、美容美髮形象設計業、文化創業產業、健身運動業、汽車服務業等 • 從「製造台灣」轉變為「服務台灣」 • 2001年服務業佔GDP首度超越70% • 2005年最佳十大企業中,製造業與服務業各佔五家

  19. 課外資料 • 看照片,學歷史--《走過台灣一甲子》 http://www7.www.gov.tw/twsix/index.html >>版權所屬 中央通訊社

  20. 第二節 台灣中小企業

  21. 一、中小企業的定義 • 中小企業(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SMEs) • 指財務規模與經常雇用人數相對較少的企業 • 經濟部認定標準

  22. 中小企業始終擔任台灣經濟火車頭的角色 • 中小企業的數目佔台灣總企業家數的98% • 全台有77% 以上的就業人口在中小企業工作 • 中小企業每年產出30% 左右的銷售金額與近兩成的出口金額比重 • 我國的中小企業概況 • 有六成左右是獨資企業 • 有五成左右的中小企業資本額小於100萬。 • 數量上以中型企業為主 • 製造業與商業佔中小企業一半以上的就業人口

  23. 一、中小企業的定義(cont’d)

  24. 一、中小企業的定義(cont’d) • 各國對中小企業的認定標準 • 依國民所得、財經政策、經濟發展狀況以及經濟環境而異 • 美國與加拿大:營業額相對小,員工人數小於500人 • 韓國、日本:除特定行業外,員工少於300人的企業 • 紐西蘭:規模在19名員工以下的企業 • 政府提供中小企業眾多輔導機制, 如法務、租稅、融資、育成等協助

  25. 二、台灣中小企業的發展特色

  26. (一)「黑手頭家」開創新事業體 • 黑手出身的老闆 • 興起背景:1950年代後農村人力剩餘,加上工商業發展,形成大量勞動力由農村流往工商業 • 早期工業屬於零細分工的外包體系,僅需簡易設備、少數人力與資金,創業門檻較低 • 刻苦的「黑手」學徒生涯有助於在工作中學得管理經驗及知識,有利自行創業

  27. (一)「黑手頭家」開創新事業體(cont’d) • 創業模式:受雇之後自行創業 • 1965年後外銷增長與國內民生復甦,國內外市場機會充沛 • 承襲之前工作習得的技術、知識,甚至人脈 • 自己包辦生產要素中的企業家精神與勞動力,資金與土地則是從家庭關係網絡取得 • 隨著經濟環境改變,新一代的中小企業則以服務業為主,且更偏重內銷市場

  28. (二)獨資為主的資本結構 • 獨資企業 • 指由個人投資經營的企業,所有權與盈虧都歸企業主個人所有 • 具有容易組成與解散、作業簡單、管理具彈性等優點 • 台灣中小企業中,獨資企業一直保持半數以上 • 商業類中小企業又比製造業類更傾向獨資 • 商業型的中小企業成本小、規模不大是主因

  29. (二)獨資為主的資本結構(cont’d) • 有限公司與股份有限公司數量則在中小企業內分佔二、三 • 獨資、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三種型態相加佔中小企業總家數的97% • 獨資結構的缺點:資金來源不足 • 獨資中小企業的資本額有一半以上低於新台幣100萬,營業額有九成以上低於1,000萬 • 不利企業進行全球化或IT資訊化

  30. (三)資金來源不足導致成長限制 • 黑手頭家的資金來源:自有資金 • 包括本身的積蓄與父母的贈與 • 其次是來自親友的借款與民間自助會的會款 • 金融借款不易 • 主因是中小企業在經營管理上以簡便為主,缺乏詳盡清楚的財務報表,或難以提供具有份量的抵押品 資金來源不足: 1990年代以前,一半以上的中小企業資本額低於新台幣100萬

  31. (三)資金來源不足導致成長限制(cont’d) • 1990年代之後,中小企業向銀行借貸的比例增高到七成以上 • 但中小企業還是自認為資金取得有困難 • 金融機構借貸審查嚴格是主要因素 • 其次為產業不景氣導致金融機構授信緊縮 • 第三則是因為借貸利率水準太高 • 第四則是因為無法提供足夠擔保品 • 解決之道:靠中小企業健全本身的財務會計系統以及信用基礎

  32. (四)以家族為基礎的經營模式 • 家族企業(family business) • 指企業或者相關企業所組成的集團,由有著血緣、姻親或認養關係的若干人經營且管理主要決策職位 • 特色 • 創業初期投入基金多半是透過家庭關係所募集 • 人員的安排上以家庭成員擔任關鍵職務,職務高低與成員年齡、性別、輩分相呼應

  33. (四)以家族為基礎的經營模式(cont’d) • 中小企業因為員工數目較少,家族企業的形象更為明顯 • 家族提供所需資金 • 家族成員擔任企業各種功能的重要決策 • 家庭之外的人士難以打入高階管理的核心 • 隨著企業逐漸成長擴大,專業人才仍有機會成為管理階層 • 家族成員不足以總攬企業所有功能 • 需要外來人才來豐富與強化企業的能力,因此會有更多的

  34. (五)外銷導向的貿易方式 • 1960~1980年代,中小企業扮演台灣國際貿易的主力 • 以低廉的勞動成本和優惠的政府政策吸引美、日等工業國家的訂單與投資 • 隨產業環境變化尋找市場機會 • 早期因工業設備不足,以輕工業產品出口為主 • 如:玩具、燈具、成衣紡織、家電代工等 • 1980年代後成為高科技產業零件供應商 • 1980年代後:中小企業據點往海外移動,角色轉為對外投資者

  35. 三、台灣中小企業面對的議題

  36. (一)知識經濟及IT時代的來臨 • 知識經濟(knowledge economy) • 指工業化發展後期,知識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源,並形成一個以創新為導向的創業型經濟體系,只要能夠對於知識加以創新的應用,就有機會推動企業創新與創業 • 帶動市場自由化、競爭全球化,與社會資訊化

  37. (一)知識經濟及IT時代的來臨(cont’d) • 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 • 喪失傳統生產要素帶來的比較利益,如低廉勞力、國家保護、低成本與低質量產品 • 人類的交易模式改變 • 需求面走向個人化、多樣化、高服務品質需求 • 供應面走向全球供應鏈、電子商務之整合

  38. (二)永續經營與環境保護的重視 • 環境生態保護與永續發展是近年重要議題 • 要求企業在資源利用、生產及銷售過程中避免污染環境與生態 • 如京都議定書、歐盟提出的有毒物質規範等 • 大型企業投資規模大,受到的規範較嚴密,也有足夠資源配合環境保護政策 • 但中小企業實行有難題 • 配合環保所需投入的資金龐大,難以負擔 • 政府提供部分補助,但仍不足

  39. (三)全球化下代工經營型態的新挑戰 • 發展「整合服務」(或「製商整合」) • 是製造流與商流的整合,過程中涉及「生產自動化」與「商業自動化」兩大服務 • 在供應鏈體系當中,以採取創新與服務導向之產業經營模式策略,利用網際網路與資訊科技,配合整合化與標準化的資訊交換及流程服務,將下游廠商與終端顧客之需求整合 • 例子:統一企業+統一超商 旅遊產業IT化,如雄獅、易遊網等 紡織成衣業進行全球運籌管理,如聚陽紡織

  40. (四)朝向地方特色產業的新發展 • 地方特色產業的優點 • 穩固地區經濟發展 • 創造就業機會 • 充裕地方財源 • 形成特有風土文化 • 台灣自1989年投入地方特色產業發展 • 包括輔導地方文化、農漁業、原住民、客家聚落等特色產業 • 地方特色產業是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的重要輔導工作項目之一

  41. (四)朝向地方特色產業的新發展(cont’d) • 知名案例:打開國際禮品市場的法藍瓷 • 海暢集團成立1984年,以禮品貿易製造外銷為主 • 2001年自創法蘭瓷(FRANZ) 品牌 • 結合歐洲藝術流暢的線條與東方典雅的人文氣息,設計出高溫釉彩瓷器 • 2002年以「蝶舞」系列獲得紐約禮品展年度最佳收藏品第一名

  42. (四)朝向地方特色產業的新發展(cont’d) • 當前發展 • 以創意整合生活產業的核心知識,提供具有深度體驗及高質美感的產品與服務為方向 • 目前政府大力推動OTPO地方特色網,推廣Taiwan One Town One Product(一鄉一特產)

  43. 課後複習 1. 試說明台灣在「經濟恢復時期」,台灣政府在經濟發展上所扮演的角色為何? 2. 試說明何謂進口替代?在第一次進口替代的階段中,哪些產業的發展是主要的保護對象? 3. 在出口擴張的階段中,是怎樣的因素促成台灣經濟發展向上爬升? 4. 試說明第一次進口替代與第二次進口替代在「經濟背景」、「企業形態」上說明其主要的差異為何? 5. 在經濟轉型時代下,台灣企業發展主要可以區別成哪兩大主軸?

  44. 課後複習 6. 何謂中小企業?台灣中小企業的發展上有何主要的特色? 7. 試說明面對知識經濟時代下台灣企業如何面對其轉變? 8. 在面對永續經營與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提高下,試說明台灣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在因應上分別有何作法? 9. 隨著全球化下代工經營型態的新挑戰,試說明過去以代工為主的台灣企業有何方法來面對這樣的轉變? 10. 面對台灣企業朝向地方特色產業發展下,試說明您認為有哪些著名的地方特色是值得發展的?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