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第一章 核酸化学 Chapter 1 Chemistry of Nucleic Acid

第一章 核酸化学 Chapter 1 Chemistry of Nucleic Acid. 核酸的化学组成 核酸的结构 核酸的性质 真核生物染色体 DNA 的结构特点. 第一节 核酸的化学组成. 一、核酸的概念 酸性的大分子物质,与碱性蛋白(组蛋白、鱼精蛋白)结合存在于细胞核中。 由许多 核苷酸 排列组成,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核苷酸 = 磷酸 + 戊糖 + 碱基 ( < 脱氧 > 核糖)( 嘌呤和嘧啶 ) Nucleotide= + ( Deoxy )Ribose + Base (Purine Pyrimidine).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一章 核酸化学 Chapter 1 Chemistry of Nucleic Acid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 核酸化学Chapter 1 Chemistry of Nucleic Acid • 核酸的化学组成 • 核酸的结构 • 核酸的性质 • 真核生物染色体DNA的结构特点

  2. 第一节 核酸的化学组成 一、核酸的概念 • 酸性的大分子物质,与碱性蛋白(组蛋白、鱼精蛋白)结合存在于细胞核中。 • 由许多核苷酸排列组成,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 核苷酸 = 磷酸 + 戊糖 + 碱基 (<脱氧>核糖)(嘌呤和嘧啶) Nucleotide= + (Deoxy)Ribose + Base (Purine\ Pyrimidine)

  3. 第一节 核酸的化学组成 二、核糖与脱氧核糖 核糖的C2上O脱去成为脱氧核糖。 据此,将核酸分为 DNA(deoxyribonucleic acid):大部分在核中 RNA(ribonucleic acid ):核、质均有分布 有三种RNA:tRNA、mRNA、rRNA (15%)(5%)(80%)

  4. 第一节 核酸的化学组成 三、碱基 (base):嘌呤与嘧啶碱基 共有5种: 嘌呤碱基: Adenine、Guanine 嘧啶碱基: Cytosine、Thymine Uracil (RNA特有) 另有一些稀有碱基,如Inosine (Hypoxanthine) <多见于tRNA的6-氧嘌呤, cf. Adenine 6-氨基嘌呤>

  5. 第一节 核酸的化学组成 四、核苷与核苷酸 (nucleoside & nucleotide) 核苷:核糖(或脱氧核糖) + 碱基 糖环上C1 与碱基N9(嘌呤)或N1(嘧啶)形成糖苷键 核苷酸:核糖(或脱氧核糖) + 碱基+磷酸 (脱氧)核苷酸: 戊糖的C2 、C3 、 C5 位均可接。 生物体内大多是5 -,即接在C5 上。 cf.多核苷酸与多核苷酸。

  6. 第一节 核酸的化学组成 五、环化核苷酸 如:3 , 5-AMP 和 3 , 5-GMP 作为第二信使在细胞内起作用。 六、辅酶类的核苷酸 如:NAD+、NADP+、CoA、FAD均含腺嘌呤核苷酸。

  7. 第二节 核酸的结构 一、核酸的连接方式 • RNA、DNA均无分支 (cf. 多糖) • 主链由戊糖、 组成,以3 ,5 - 二酯键连接。 NB 单独的核苷酸中有无3 ,5 - 二酯键? e.g. 环化核苷酸 • 开链具有5 - 和3 -端。

  8. 第二节 核酸的结构 二、核酸的一级结构 (Primary Structure) • 即核苷酸的排列方式。 // cf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 DNA的遗传信息是由碱基的精确排列结构决定的。 • 测定方法(Sanger, 1977;Maxam & Gilbert, 1977) ----HGP (Human Genome Project) • 简(缩)写\读方式: 单链:从5 -端到3 -端。线条式、文字式(cf. 蛋白质) 双链:注明两条链的走向。

  9. 第二节 核酸的结构 三、 DNA 的二级结构 (Secondary Structure) •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Double Helix Structure Model of DNA)的主要依据: • Chargaff定则 (碱基配对、等比定律):A=T、GC;A+G=C+T • X-射线衍射数据 • 电位滴定行为

  10. 氢键 5‘--末端 糖基 碱基 磷酸基 3‘--末端 Double Helix Structure Model of DNA

  11. 第二节 核酸的结构 三、DNA 的二级结构 •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 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主链为右手螺旋。主链在外侧,碱基在链的内侧。 • 两条链的碱基之间按A=T、GC配对,以氢键相连,碱基对(base pair)平面与纵轴垂直。主链上戊糖与以3 ,5 - 二酯键连接,糖环平面与纵轴平行。 • 双螺旋的直径为2nm,相邻碱基对的距离是0.34nm,夹角为 36°,即每个螺旋含10个核苷酸残基,螺距3.4nm。

  12. 第二节 核酸的结构 三、DNA 的二级结构 • 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因素: • 氢键 • 碱基堆积力:主要的稳定因素 • 离子键:核苷酸带负电荷,与介质中的阳离子结合形成。 • 与组氨酸或多胺结合 Any applications?

  13. 第二节 核酸的结构 三、DNA 的二级结构 • DNA构象的多态性: 双链DNA 右旋 A-DNA:RH 75%,结合Na盐 B-DNA:RH 92%,结合Na盐 C-DNA:RH 66%,结合Li盐 左旋 :Z-DNA螺旋(在多核苷酸骨架上呈Z-字形分布) 三链DNA:与基因的表达调控有关 第三条链如何排列\配对? • DNA的三级结构

  14. 第二节 核酸的结构 四、 RNA的结构 1. RNA的类型与分布:由DNA复制后转录而来。 1). 细胞质RNA rRNA (80%):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分子量大。较稳定。 mRNA( 5%):含有DNA的遗传信息,在核糖体翻译为蛋白质。 种类较多。最不稳定。 tRNA (15%):携带氨基酸,分子量小(4S)。稀有碱基丰富。 其中,rRNA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有所不同: 原核细胞:70S= 30S=16S+Proteins 50S=23S+5S+Proteins 真核细胞:80S= 40S=18S+Proteins 60S=28S+5.8S+5S+Proteins

  15. 第二节 核酸的结构 四、RNA的结构 1.RNA的类型与分布:由DNA复制后转录而来。 2). 细胞核RNA 前体RNA:是迁移的RNA,是细胞质中RNA的前体。其分子量比 成熟的mRNA大得多。 hnRNA:即核不均一RNA,指mRNA的前体,存在于核内。 小分子RNA:非迁移的RNA,分子量小(4-5S)。 通常在核中与染色质结合,形成固定的结构,故称染色质RNA (chRNA)。

  16. 第二节 核酸的结构 四、RNA的结构 2. RNA的碱基组成: • 由U代替DNA中的T。其它同DNA。 • 单链、无分支的多核苷酸链。 • 不存在严格的碱基配对。即RNA长链不是从头到尾的碱基配对,只是局部地方存在碱基配对。 ==>出现链内盘旋、折叠、扭曲等,形成局部的环、突起、颈(茎)环(“发卡\夹”)结构。

  17. 第二节 核酸的结构 四、RNA的结构 3. RNA的一级结构: 以mRNA为例(编码组蛋白的mRNA除外),有以下特征: • 3 -polyA • 5  - 有帽子结构: (5 ) -mG- 5  ppp 5  -Nm-G • polyA与mRNA从核到质中迁移有关。 polyA随时间延长而变短。帽子结构抗5  -核酸外切酶降解。 • 5  -帽子结构下游有一不编码区,与核糖体结合(蛋白质合成的起始)。3  - 上游也有一不编码区,功能不详。 cf. 原核细胞的核膜不完整,其mRNA的5 -、3 -端无此类结构。

  18. 第二节 核酸的结构 四、RNA的结构 4. RNA的二级结构: 以tRNA为例:“三叶草”形 • 氨基酸臂。所有RNA的3  -末端均为-CCA,氨基酸可挂在A中戊糖的2 -或3  -OH上。==>携带氨基酸的功能。5  -端富有G,使之更加稳定。 • dhU环。Uracil的5,6-双键饱和形成dhU。被氨基酸DNA合成酶识别。dhU臂由3-4对碱基组成。 • 反密码子(anti-codon)环。反密码子由3个碱基组成,与氨基酸的密码子配对,决定携带何种氨基酸。此环常出现次黄嘌呤(I)。有5-7 bp组成反密码子臂与其它部分相连。

  19. 第二节 核酸的结构 四、RNA的结构 4. RNA的二级结构: 以tRNA为例:“三叶草”形 • 额外环。是可变区,可含3-18个碱基。不配对的碱基组成臂。是tRNA分类的指标。 • TC环。7个核苷酸组成,与核糖体结合有关。由5对碱基组成TC臂与其它部分相连。 :假尿嘧啶核苷酸。尿嘧啶与核糖形成C5-C1糖苷键。 NB tRNA的稀有碱基: 如I、、 mG、T等  tRNA的三级结构:倒“L” 形

  20. 第三节 核酸的性质 一、核苷酸的性质 • 无色、溶于水。 • 由于base具有共轭双键,所以核苷、核苷酸和核酸均有紫外吸收(240-290 nm),最大吸收值在260 nm处。定量测定? 二、核酸的性质  一般性质 • DNA为白色纤维状固体,RNA为白色粉末。 • 均为两性电解质。微溶于水(溶液呈酸性),不溶于有机溶剂。==>用70-95%乙醇提纯核酸。 • 粘度DNA>RNA。溶解度: RNA易溶于低盐(0.14M NaCl), DNA易溶于高盐浓度(1M NaCl)。 • 室温下,稀碱能水解RNA,而DNA稳定。稀酸可水解DNA,而浓酸可水解RNA。

  21. 第三节 核酸的性质 二、核酸的性质  颜色反应: • 苔黑(地衣)酚法(5-甲基间苯二酚)----鉴定RNA 生成的绿色化合物在670 nm处有最大吸收值。 • 二苯胺法----鉴定DNA 生成的蓝色物质在595 nm处有最大吸收值。  重要性质: 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 双螺旋结构比单个核苷酸的UV吸收低30-40%。 定量测定的依据?

  22. 第三节 核酸的性质 二、核酸的性质  核酸的变性和复性(denature & renature) 1. 变性:核酸的氢键断裂,成为单链无规则线团状。==>增色效应不涉及磷酸二酯键的断裂<称降解>。 (cf蛋白质的变性) 高温、酸、碱和有机溶剂均可使核酸变性。 • Tm值:DNA热变性时,增色效应达50%(即OD值达最大值的一半)时的温度。亦称熔点\熔解温度。熔解是爆发性的过程,熔距仅几度。Tm值一般在70-85C之间。经验公式 • 与Tm值有关的因素:G、C含量;盐溶液浓度;DNA的均一性。

  23. 第三节 核酸的性质 二、核酸的性质  核酸的变性和复性 (续) • 复性:变性的DNA在适当条件下重新缔合成为双螺旋结构的过程。(部分重新结合现象称“退火”。) ==>减色效应 • 与复性有关的因素: 温度下降速度:慢,可以复性,否则不能复性。 DNA片段:越大,复性越慢。 DNA浓度:越大,复性越快。

  24. 第三节 核酸的性质 二、核酸的性质  核酸的变性和复性(续) 3. 分子杂交:变性的DNA在适当条件下可能重新配对形成双螺旋结构,但不一定与原来的DNA片段结合。若与其它DNA(RNA)片段结合,称“DNA(RNA)杂交”。==>应用? 4. 降解: 3 -5 二酯键断裂,分子量下降。降解后的DNA不能复性。 cf. 变性不影响分子量。

  25. 第四节 真核生物染色体DNA的结构特点 • DNA的重要功能: DNARNAProtein Biological Function 物种遗传——复制 控制性状——转录与翻译 • 基因: DNA分子上一段编码表达多肽链或rRNA或tRNA的核苷酸序列。

  26. 基因 转录 翻译 多肽 折叠 活性蛋白 遗传信息的表达与性状控制

  27. 第四节 真核生物染色体DNA的结构特点 一、重复序列

  28. 第四节 真核生物染色体DNA的结构特点 二、内含子和外显子 (intron & exons) 即断裂基因 (split gene) 外显子——基因中能够编码蛋白质的核苷酸序列。 内含子——基因中不能编码蛋白质的核苷酸序列。 通常,基因都至少有一个内含子,也称插入序列、居间序列。 真核细胞中,除编码组蛋白的基因外,所有编码蛋白质的基因都有内含子和外显子之分。 内含子的作用: • 含有调节信号。 • 将基因分割成交换单位,为基因重组提供条件。

  29. 第四节 真核生物染色体DNA的结构特点 三、回文结构 回文:正反读均有相同意义的句子。(例子?) 回文结构在真核细胞中相当普遍。 5´AATTGTGACAATT 3´ 3´TTAACACTGTTAA 5´ 若变性后复性,会形成发夹或十字结构。 功能:可能与DNA-蛋白质之间的识别有关;翻译时遇到回文结构即终止;水解时,内切酶作用点多在回文结构处。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