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文化研究的歷史發展 林昱瑄

文化研究的歷史發展 林昱瑄. 文化研究發展進程. 1950 年代晚期、 1960 年代初期 文學批評家 Richard Hoggart 與 Raymond Williams 的著作 1960 年代晚期至 1970 年代,加入新馬克斯主義的新左派觀點,對於「文化的相對自主性」有更清楚的認識 1980 年代早期,葛蘭西取代阿圖塞成為重要影響者、傅科、拉岡、德希達等人的思想也悄悄滲入 目前,這些思想家的理論又和後殖民、酷兒理論、女性主義等理論產生互動. 文化研究的催生者: 1950 年代晚期、 1960 年代初期.

kovit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文化研究的歷史發展 林昱瑄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文化研究的歷史發展林昱瑄

  2. 文化研究發展進程 • 1950年代晚期、1960年代初期 文學批評家Richard Hoggart與Raymond Williams的著作 • 1960 年代晚期至1970年代,加入新馬克斯主義的新左派觀點,對於「文化的相對自主性」有更清楚的認識 • 1980年代早期,葛蘭西取代阿圖塞成為重要影響者、傅科、拉岡、德希達等人的思想也悄悄滲入 • 目前,這些思想家的理論又和後殖民、酷兒理論、女性主義等理論產生互動

  3. 文化研究的催生者: 1950年代晚期、1960年代初期 • 20世紀上半葉,Leavis與Eliot這類美學家主宰文學批評的場域,認為文化研究應討論高級文化的偉大作品,貶抑大眾文化→菁英主義 • Williams、Hoggart出身勞工階級的成人教育體系工作者,發現文化研究的取徑和年屆中年、出身勞工階級的學生的關懷和價值完全不同,因此兩人開始以不輕視的態度來理解大眾文化和工人階級的經驗

  4. Hoggart《識字能力的用途, 1957》 • 探討工人階級文化的變遷,尤其是受大眾出版刊物影響而導致的變化,認為工人階級的文化元素和態度,受到大眾出版品有害的影響,而造成衝擊→犯了Leavis的錯,給予大眾文化負面的評價 • 對傳統勞工階級文化的懷舊情緒 • 批評大眾文化和美國流行文化「殖民化」英國傳統勞工階級文化 • 貢獻:將工人階級的文化納入學院研究的主題;從文本分析,轉入日常大眾生活及其文化使用的考察;同情與理解普通民眾文化的形式;基於個人經驗、觀察、分析的研究方法

  5. Williams:《文化與社會, 1958》、《漫長的革命, 1961》 • 《文化與社會》 • 系統性地思考文化的概念,如何隨著經濟、政治與社會的變遷而改變 • 對於大眾文化與工人階級文化作了重要的討論,將這類議題納入學術主題中 • 研究重心擺在現代傳播媒體(印刷、電影、電視、廣播)上,認為媒體可以造就一個更民主、更完美的社會

  6. 《漫長的革命》 • 將文化理解為所有生活方式的總稱、文化成為一個無所不包的概念 • 探討機構的角色如何再生產、散佈文化、改變文化形式 • 《漫長的革命》探討英國社會經歷漫長的革命:工業革命→民主化→文化轉型(菁英文化到大眾文化) • 感覺結構structure of feeling:某種文化的特殊感受和滋味、不是個人的事物,而是為一個社群或世代所共同享有,只能透過社會化與生活經驗獲得,文化理論家的任務就是要盡可能地攫取這種感覺結構、記錄文化

  7. E. P.Thompson《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 1963》 • 激進派歷史學家 • 批評歷史只重視「成功者」,忽略工人階級 • 對英國工人階級進行歷史考察 • 認為階級是社會和文化的形構,經過相當長的歷史過程,變化發展而成 • 貢獻:大眾文化是有歷史的,如范婷(2001)台灣咖啡消費文化的歷史分析

  8. 伯明罕學派 • 伯明罕大學的「當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簡稱CCCS)成立於1964年 • 第一任主持人為Hoggart(60年代) • 第二任為Stuart Hall(70年代,1968-1979),開始成名 • 1970-1980年代初期:全盛時期 • 1990年代能量消褪

  9. 研究主題 • 大眾媒體的文本研究 • 對於日常生活,尤其是次文化的民族誌研究 • 對於政治意識型態,如柴契爾主義、以及種族歧視性的國族主義研究

  10. 大眾媒體的文本研究 • 媒體在意識型態的再生產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媒體創造對實在的定義,阻礙了批判思考的可能性 • 理論基礎:新馬克斯主義 • 分析工具:符號學

  11. 新馬克斯主義 • Althusser:意識型態國家機器 • 認為古典馬克斯理論只注意到政府、軍警、法庭等官方機構,稱之為強制性國家機器,卻遺漏了對於意識型態國家機器的分析。 • 意識型態國家機器涉及宗教、教育、家庭、工會、文化設施等民間組織,透過隱密和軟性的方式,與官方機構一起,維持特定的、具支配性的社會體制。 • 儘管社會中各種意識型態交戰激烈,矛盾分雜、但是佔有統治支配地位的意識型態終將得勝。

  12. Gramsci的霸權理論 • 相同處:和Gramsci 一樣,同樣認為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維持,不僅仰賴強制性國家機器,也依靠市民社會中的教育制度、宣傳媒介、宗教、家庭、日常生活等方面的精神、道德指導,因此Gramsci將「霸權」的概念引入文化和意識型態的研究領域 • 相異處:Gramsci認為霸權始終不是一種永久的狀態,始終面臨各種挑戰,統治者的意識型態未必永遠會獲勝→相對自主性的概念

  13. 符號學 • 代表人物:索緒爾、羅蘭巴特、李維史陀 • 指謂(signifier, denotation):罷工 • 意涵(signified, connotation):貪婪的工人正威脅國家的安定→意識型態的力量,正是透過這個細微處而達成。 • 文化研究認為某一特定事物本該有多種意義,但最終確定下來的,往往只有一種意義和某一支配話語,且被披上自然化的外衣,這就是意識型態會侵蝕語言的最好例證

  14. Hall主張並非所有人都會以同樣的方式看待同樣的文本。傳譯過程包含編碼(encoding)與解碼(decoding)。Hall主張並非所有人都會以同樣的方式看待同樣的文本。傳譯過程包含編碼(encoding)與解碼(decoding)。 • 編碼:媒體製造者的節目必須利用日常語言與符號庫,才能轉換成能被人理解的訊息 • 解碼:觀賞者必須理解這些訊息 • 編碼和解碼之間並非是決定論式的關係,因而有誤解的可能

  15. 解讀的型態 • 優勢解讀:意圖生產並支持霸權的意識型態 • 對抗解讀:拒斥式解讀,能以具反思性的角度,理解傳播過程 • 協商解讀:部份接受優勢的解讀,但會以自身的需求和感受而做出調整的解讀方式。

  16. 實作練習:「殺很大」之解碼分析 • 原始版:仇人篇 • 原始版:愛人篇 • 最大黨版:啊ONE、啊TWO、啊THREE、啊FOUR

  17. 次文化與階級文化的研究 • 主題:探討各種邊緣群體的生活方式,並試圖詮釋他們的社會世界。 • 特色:讚許青少年的流行時尚,視之為社會抗議的先鋒

  18. 代表著作 • 《透過儀式的抵抗》(Hall & Jefferson, 1976, Resistance through Rituals) • 《次文化:風格的意義》(Hebdige, Subculture: The meaning of style, 1979) • 將次文化群體的行為(活動、衣著符碼、藥品使用),視為植基於階級關係的抵抗文化 • 如:龐克使用俗麗、猥褻、拜物,以及沒有品味的物品之種種方式,是在對抗、嘲弄與翻轉主流規範與價值。

  19. 《學習成為勞動者》(Willis, 1977, Learning to Labour) • 研究學校中的勞工階級青少年,探討階級再生產的議題。 • 破壞行為、抽煙、躲避權威、逃避上課與作業,在群體中被視為是有價值的活動 • 在學校所使用的技巧,如逃避工作與監督,在工作場所也會發揮作用,所以他們在學校排練的抵抗文化竟成為成人生活的恰當訓練

  20. 政治意識型態 • 《整頓危機》(Hall et al., Policing the Crisis, 1978) • 勒頸犯罪案的道德恐慌,媒體以煽情式的報導強調這起事件,彷彿市街已經失控→媒體撩撥著大眾的擔憂情緒,扮演意識型態國家機器的角色 • Hall分析道德恐慌發生的原因:種族政治、對外來移民人口的敵意、資本主義體系的結構性危機(不平等引發的罷工、遊行) • 勒頸案成為訂定嚴厲的新政策、法律的藉口

  21. 柴契爾主義 • 1980年代 保守黨(反工會、反福利國家、支持資本家)大選獲勝 • 柴契爾主義(1979-1999) • 連結性(conjunctural):柴契爾主義融合多種元素,而形成單一的哲學(新自由主義+新保守主義) • 重視傳統家庭價值、國族主義、強固領導中心與控制犯罪的威權、經濟去管制、自由企業、民營化、抑制工會勢力

  22. 英國文化研究的傳播 • 分裂的原因:種族和性別進入 • 伯明罕文化研究中心的女性成員,抱怨該中心的詮釋架構並未納入女性經驗與女性主義理論 • 1980年代中期:女性研究開始興盛,包括女性氣質、女性次文化、女性的媒體

  23. 《帝國的反擊》(CCCS, 1982):英國左翼對於國族群眾的觀點,一直沒有考慮黑人與黑人的鬥爭 • 《英國國旗上沒有黑色》(Gilroy, 1987):追溯種族歧視和種族關係,與國家、政策、保守意識型態、國族主義、階級、媒體和文化史之間的關係 • 1990年代,後殖民與身份認同理論成為探討種族議題的核心

  24. 根植階級分析的馬克斯主義→後現代主義、後結構、後殖民理論、拉岡、傅柯根植階級分析的馬克斯主義→後現代主義、後結構、後殖民理論、拉岡、傅柯 • 關心權力、控制→抵抗、愉悅 • 對於表意系統強調其開放性和非決定論 • 編碼/解碼→強調文本曖昧性的後結構理論

  25. 如:費斯克的《電視文化》:認為流行是解放的,因為它們使人們產生樂趣和抵抗性的閱讀如:費斯克的《電視文化》:認為流行是解放的,因為它們使人們產生樂趣和抵抗性的閱讀 • 社會科學院→人文學院,不討論具體的閱聽人和實際的解讀活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