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likes | 336 Vues
2013 企业可持续竞争力 年会 —— 暨 《 基于 社会责任视角的中国 企业公众透明 度 研究报告 ( 2013 ) 》 发布. 北京融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所 2013 年 12 月. 《 基于社会责任视角的中国企业 公众透明度研究报告 ( 2013 ) 》 解读. 北京融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所 所长 王晓光 博士. 目 录. 1. 前言. 主要研究成果发现 总体研究 思路. 2. 企业 公众透明度的定义. 透明度的定义 关于企业透明度的再 认识. 3. 企业 公众 透明度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的 关系.
E N D
2013企业可持续竞争力年会 ——暨《基于社会责任视角的中国企业公众透明 度研究报告(2013)》发布 北京融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所 2013年12月
《基于社会责任视角的中国企业 公众透明度研究报告(2013)》解读 北京融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所 所长 王晓光 博士
目 录 1 前言 主要研究成果发现 总体研究思路 2 企业公众透明度的定义 透明度的定义 关于企业透明度的再认识 3 企业公众透明度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公众透明度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公众透明度管理流程 4 透明度评价 企业公众透明度评价模型 总体研究结果 基于不同维度的分析 5 主要结论和建议 研究结论 对策建议
主要研究成果发现 (一) • 提出了企业公众透明度的概念。 (二) • 构建了企业公众透明度管理的研究分析框架。 • 建立了基于社会责任角度的企业公众透明度评价指标体系。 (三) • 通过对中国50强企业的公众透明度进行分析评价,发现了当前中国大型企业公众透明度的主要特征。 (四) • 在对企业公众透明度与其公众认可程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进行公众透明度管理的对策建议 (五) Module und Variations_E
总体研究思路 文献研究实践考察 梳理研究基础 梳理相关理论 界定信息披露与透明度 梳理相关评价体系 构建透明度评价模型 梳理相关定义 专家讨论 设计透明度评价指标体系 外部相关制度环境分析 企业座谈 确定透明度计算方式 社会信息传递条件分析 互联网搜索 信息和数据采集 主动披露信息 被动披露信息 平面媒体搜索 信息和数据分析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企业层面 政府层面 社会层面
公众的定义 公众是指与企业发生相互联系、作用,其成员面临共同问题、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的社会群体。公众具有以下几层涵义: • 首先,公众是社会群体,这种社会群体具有明显的类别性,既包含了个人、群体,也指其他社会组织。 • 第二,作为公众的社会群体必须与企业发生相互联系、作用。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人、群体或其他社会组织都可以成为企业的公众,只有那些与该组织发生的直接、间接相互联系、作用的人、群体、社会组织才成为企业的公众。 • 第三,成员间面临共同问题、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因而才形成某种公众群体。
信息披露透明度 • 企业信息披露行为包括 • 得到 • 信息披露的 • 衡量尺度 透明度的定义 广义的企业透明度: 狭义的企业透明度: 从信息传递流程的角度 • 仅包括对信息源的信息披露要求,即要求企业能够做出充分、准确、及时、清晰的信息披露,这种对信息披露主体的要求是提高透明度的核心问题; • 不仅包括对企业信息披露行为的要求,还包括对信息流通渠道、中介机构、信息使用者的全面要求。 • 企业一切经营活动以及这些经营活动的经济后果 • 强制性披露 • 自愿性披露 信息传递环节 信息披露行为 通过披露的信息 信息接收环节 • 充分性 • 真实性 • 及时性 • 可理解性 • 广度 • 深度 • 速度 • 清晰度 • 信息使用者 企业 • 清晰、完整、可比、不失真的映像 • 能够及时、准确、清楚地了解
透明度的定义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26000的定义,透明度(transparency)指的是组织影响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决策和活动的公开性以及以清晰、准确、及时、诚实和完整的方式进行沟通的意愿。其包含两层意义: • 一是组织宜以清晰、准确和完整的方式,合理并足够充分地披露其负责的政策、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已知和可能的影响; • 二是对那些已受到或可能受到组织重大影响的人员来说,所披露的信息宜是可容易获取、可直接获得和可理解的以及所需要的。
关于企业透明度的再认识 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了解企业经营理念、 行为及对利益相关方 所造成的影响 静态过程 动态过程 信息披露 信息传递环节 信息需求 信息披露行为 借助这些信息形成 正确决策 信息接收 信息接收环节 使市场能够有效配 置资源 信息理解 企业 外部信息使用者 降低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 企业 提高企业透明度 解决方案
企业公众透明度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关系 企业信息披露 公众信息接收 传播 行为持续或调整 利益识别 反馈 信息接收分析 行为反应 公众 (利益相关方) 企业 互动 利益共享与平衡 协调可持续发展 企业通过提高透明度管理,更多的考虑自身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协调平衡,及时、有效地披露公众需要信息,并在较大程度上符合公众的价值观或利益,从而获得公众的理解与支持,逐步形成企业与公众之间的动态的良性互动机制,形成对企业发展有利的外部环境。
企业管理改进 企业信息披露部门 企业战略目标 分析公众诉求 反馈 确定披露信息内容与时点 效果评价 选择信息传播渠道 公众信息接收与反应 企业公众透明度管理流程 企业在对不同公众群体的特点及其利益诉求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现自身战略目标的要求,确定披露信息的内容和披露的时点,选择披露信息的渠道,进行信息的披露与传播,公众在接收到传递的信息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与判断做出反应。这些反应通过两个渠道对企业的管理行为产生影响,一个是直接反馈到企业;另一个是通过企业的主动的跟踪评价。
环 节 标 准 企业公众透明度评价模型 指标设计:从企业披露信息的时间、内容、渠道、形式和数量五个维度,根据及时性、完整性、可靠性、规范性、可获得、回应性和充分性七个标准,形成一个对企业公众透明度进行评价的“二维矩阵”模型; 评价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一级指标的权重,采用熵权法计算企业透明度得分数值。 数据收集:通过官网、企业出版物、互联网等一般公众可获得的公开渠道收集。
总体评估结果 每家样本公司的各指标分值汇总成公司信息披露得分,本研究通过熵权法对指标进行赋以权重,以反映信息条目的重要程度,区分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然后再加权汇总。 从得分情况来看,50强企业中以公众服务型企业、上市公司、高度国际化的企业透明度较好,但有七成的企业透明度得分低于75分。因此,企业的整体透明度有待提高。
总体评估结果 • 充分性:得分相对较好,多数企业利用网站、报纸、报告等向利益相关方披露信息,披露信息数量较大。 • 可靠性:被评价企业大多已发布CSR报告,得分较为理想 • 可获得性:企业与相关方沟通的渠道较为单一 • 企业信息披露七个方面的 • 总体情况 • 规范性:得分较为一般,多数企业只能达到基本要求 • 完整性:被评价企业大多已发布CSR报告,得分较为理想 • 回应性:得分较为一般,多数企业只能达到基本要求 • 及时性:不同企业间有较大差别 从企业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完整性、可靠性、可获得性、规范性、回应性及充分性七个方面来看,被评价企业及时性的得分较为一般,其中没有一家企业拿到满分,部分企业因缺乏负面信息的及时反馈出现倒扣分现象。
研究发现 基于所有制类型的分析 • 基于所有制类型的分析: • 中央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公众透明度得分相对较高; • 总得分前五名的企业中均为中央企业与民营企业; • 62.5%的企业总得分集中于60-75分; • 地方国有企业在其中的表现不理想,总得分均在75分以下。 • 注:中国企业50强中由33家中央企业、8家中央金融企业、4家地方国有企业和5家民营企业构成。 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 基于所有制类型中国50强公众透明度得分
研究发现 基于行业类型的分析 • 基于行业类型的分析: • 电子电器类得分82.3最高,3家企业有2家得分在85分以上; • 87.5%的电力类及石油天然气类企业得分在60分以上; • 75%的金融类企业集中在60-75分,75%的电信邮政类及50%的建筑类企业的得分在75分以上; • 其他行业得分一般,仅有42.9%在60分以上,其中66.7%的为矿业类行业。 • 注:中国企业50强中共有4家电力、4家石油天然气、1家船舶和运输、8家金融、4家电信邮政、6家建筑、8家汽车及机械制造、10家矿业、3家电子电器及2家商贸类行业。 高耗能或对环境影响较大的行业 直接面向消费者的行业 基于行业类型中国企业50强公众透明度得分
研究发现 基于上市情况的分析 • 基于上市情况的分析: • 在上交所和港交所上市的企业公众透明度得分明显较高,其中75%的企业得分在60以上,并有2家企业名列前五; • 深交所上市企业的透明度得分为53.2,其中75%的企业得分在60以下; • 未上市企业的透明度得分为62.1,且54.5%的企业得分在60以上,并有3家位于前五名。 • 注:1. 上市情况仅包括集团于上交所、深交所和港交所上市,不包含企业集团在其他国别上市的情况。 • 2. 50强企业中有14家企业同时在上交所和港交所上市、4家企业仅在上交所上市、6家企业仅在港交所上市、4家企业在深交所上市,并有22家未上市企业。 未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 多地上市公司 基于上市情况中国50强公众透明度得分
研究发现 企业公众透明度与企业公众认可关系分析 • 网络主要搜索引擎: • 以网络的正面信息作为反映公众对企业进行正面评价的参考,分别检索网页、博客、论坛,以三者的搜索结果来反映公众认可的情况; • 公众透明度高的企业的正面信息远远多于公众透明度低的企业,其所有搜索引擎及全部关键词的搜索结果的平均值比达1,435,688:538,440,即接近3:1的比例。 前5名企业 后5名企业 谷歌关键词“承担社会责任”搜索结果
研究发现 企业公众透明度与企业公众认可关系分析 • 重要报刊数据库搜索: • 重要报刊数据库不同关键词有一定差别,在信息数量级足够大的情况下,公众透明度高的企业的正面信息普遍多于公众透明度低的企业。 • 研究结论: • 尽管困于数据收集手段和方法的局限,尚不能准确确定企业公众透明度与公众认可程度之间的相关度,但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的关系。 • 提高企业的公众透明度有助于企业赢得公众的理解和认可,从而帮助企业改善外部发展环境。 前5名企业 后5名企业 重要报刊全文数据库搜索结果
研究结论 1. 企业公众透明度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 • 主营业务直接面对公众的行业,其企业的公众透明度得分普遍较高。 • 整体而言,金融行业、电子电器行业、电信行业的企业的信息披露比其他行业更加全面; • 电子电器行业、电信行业、电网行业的企业在信息披露的形式、渠道的运用方面明显比其它企业丰富。 2. 透明度对企业在公众中的正面评价有直接影响 • 公众透明度较高的企业获得的公众的正面评价明显多于公众透明度较低的企业。这表明企业提高公众透明度,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对于改善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有着积极的意义。
研究结论 3. 企业对重大事件的披露与回应亟待加强 • 上一年度发生重大负面影响事件的企业占比高达26%。其中,仍有高达38%的企业未对重大负面信息做出回应。 • 4. 企业对其产生的经济、社会、环境影响的信息披露不足 • 被评价企业在披露信息方面主要披露自身的经营管理行为,但对这些行为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的相关信息披露存在较大的不足。 5. 企业缺乏对公众披露信息的有效性评估与评价 • 除少数情况外(如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中附读者反馈表),被评价企业很少对所披露信息是否产生预期的效果进行评价。
对策建议 (一)企业应当树立公众透明度的概念,对信息披露进行系统的协调管理。 • (二)企业应加强对信息披露对象需求的分析,提高信息披露的有效性。 • (三)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行业特点,制定系统的信息披露策略与方案,保证企业运营的顺利开展。 • (四)企业应当重视对信息披露效果的评估,建立评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