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蘋果的滋味 小說 V.S 電影

蘋果的滋味 小說 V.S 電影. 小說. 作者簡介 作品風格 作品介紹 小說背景 小說內容. 作者簡介. 黃春明 ( 1935 年-),出生於台灣宜蘭縣羅東鎮。被公認為台灣當代重要的鄉土作家。小說 《 鑼 》 入選「臺灣文學經典」。曾獲吳三連文藝獎、國家文藝獎、 《 中國時報 》 文學獎等。除了小說創作外,黃春明亦致力於兒童繪本、兒童戲劇等創作,民國八十二年出版「黃春明童話」系列,八十三年創立黃大魚兒童劇團,巡迴全省 演出兒童舞臺劇。. 作品風格.

logan-lott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蘋果的滋味 小說 V.S 電影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蘋果的滋味小說V.S電影

  2. 小說 • 作者簡介 • 作品風格 • 作品介紹 • 小說背景 • 小說內容

  3. 作者簡介 • 黃春明(1935年-),出生於台灣宜蘭縣羅東鎮。被公認為台灣當代重要的鄉土作家。小說《鑼》入選「臺灣文學經典」。曾獲吳三連文藝獎、國家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獎等。除了小說創作外,黃春明亦致力於兒童繪本、兒童戲劇等創作,民國八十二年出版「黃春明童話」系列,八十三年創立黃大魚兒童劇團,巡迴全省 演出兒童舞臺劇。

  4. 作品風格 黃春明的創作多元,深具人文視野,小說裏隱藏著對自己生長的土地恆久豐沛的情感與關懷。擅長描寫蘭陽平原的農村小鎮,以具有地方特性的語言,刻劃出人物面對生活上的磨難,仍依然保存人性尊嚴的形象,反映蛻變中的台灣社會,其作品已被翻譯成多國文字。

  5. 1956年《清道夫的孩子》 首次發表作品 1967年《青番公的故事》 1969年《兒子的大玩偶》首次發行作品 《小琪的那頂帽子》 1971年《甘庚伯的黃昏》 1972年《蘋果的滋味》 1974年《莎喲娜啦.再見》 1974年《鑼》 1975年《小寡婦》 1979年《我愛瑪莉》 《看海的日子》 1986年《放生》 1989年《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1989年《兩個油漆匠》 1998年《九根手指頭的故事》 作品介紹

  6. 小說背景 • 蘋果的滋味」原發表於民國六十一年十二月廿八至卅一日中國時報。在民國六十年以前,黃春明寫的都是充滿田園風土的「鄉下小說」,但從六十年之後,他的作品內容開始描寫由農業社會過渡到工商業社會的尷尬時期。「蘋果的滋味」寫作背景正是這個時代的最初期。在那時,台灣正接受美國的物資援助,以及軍事協防,這篇小說就是寫在美國籠罩之下國人的心態。是一篇利用喜劇呈現的諷刺小說。

  7. 小說內容 • 小說中的主角是一個七口之家的窮苦家庭,丈夫是建築工人,為了爭取更好的生存機會,特地舉家北遷,卻在騎腳踏車上班的途中,被一位美國上校駕駛賓士轎車撞斷兩條腿。住進美軍醫院療養。沒料到,阿發的整個家庭非但沒有因此陷入困境,前來探望傷勢的老婆、孩子及朋友,見到他能待在豪華的醫院裏,反而對他被撞之事,頗感到羨慕不已。後來,阿發讓老婆和孩子品嚐送來作為禮物的美國蘋果,此刻全家人品嘗到天堂的果實……

  8. 電影 • 電影簡介 • 導演簡介 • 人物介紹

  9. 電影簡介 • 導演 萬仁 • 編劇 吳念真 • 攝影 陳坤厚 • 出品 中影 • 題材 分段式電影 (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蘋果的滋味) • 獲西德曼海姻影展佳作

  10. 導演簡介 萬仁(1950年-),台灣導演,生於台北市。1980年代,與其他台灣新電影導演共創「新浪潮電影公司」,現在自設「萬仁電影有限公司」。他的作品以關注及批判台灣政治與社會為主,被視為台灣新電影重要導演之一。

  11. 人物簡介 • 江阿發 卓勝利 建築工人 • 阿桂 江霞 江太太 • 江阿吉 顏正國 江阿發的兒子 • 江阿忠 蘇志賢 江阿發的兒子 • 江阿桃 姜慧姈 江阿發的女兒 • 啞吧 石安如 江阿發的女兒 • 格雷柏森林上校 美國軍人 • 外事警察 何台

  12. 小說電影之比較 • 人物名稱 • 電影場景 • 電影片段 • 人物內心 • 結局差異

  13. 小說電影之比較人物名稱

  14. 小說電影之比較電影場景 小說中有一段描述阿珠帶阿吉與阿松回家的過程,小說是寫上天橋,但電影中則是走在路邊的人行道上,且此時小說中是一直下著大雨,不過電影中卻沒有。 小說記述阿松站在天橋上發呆看車輛出神,引起阿珠的叫罵和兩兄弟的嬉鬧;但電影是阿松站在路邊的小販旁不前進,而被阿珠拉著走。

  15. 小說電影之比較電影片段 描述警官告知江阿發家人車禍的消息經過,電影與小說雷同。但電影另外拍出一段啞巴女孩在擦地板時與上校相互微笑。

  16. 小說電影之比較電影片段 在公訓時間這段裡,小說、電影中老師的台詞不一樣。小說是寫老師罵江阿吉沒交代辦費,不知羞恥,也不合作,而惹來全班對江阿吉的哈哈大笑,使他始終羞愧的低著頭;且另有一位叫林秀男的同學剛好今天繳交了,因此老師說為了公平讓江阿吉一直罰站著不讓他回去座位;電影中的老師並沒有辱罵江阿吉,而以詼諧的對話呈現,老師說他還沒睡醒把二月份開學記成三月份惹來大笑。

  17. 小說電影之比較電影片段 在江太太帶著孩子要坐上校的轎車去醫院看江阿發前,電影中多了一段鄰居們出來看熱鬧的片段,另外,在去醫院的途中,阿吉看到走在路上準備回家的同學,因而向他們炫耀自己坐在高級的大車上。

  18. 小說電影之比較電影片段 在醫院的廁所裡,小說和電影各發生了一件阿桂誤聽英文的笑話,但內容不太一樣。小說寫阿桂母女誤進男廁,男洋人對他們說“No, no.”,阿桂以為洋人叫他“諾諾”;而電影是拍阿桂進了男廁,之後有位洋人開了廁所門趕緊說 “I am sorry.”,而阿桂卻以為他在罵她說門怎麼不鎖的台語。

  19. 小說電影之比較電影片段 小說中寫阿桂和阿珠在上完廁所後,都偷拿了醫院廁所的衛生紙,阿桂還以罵阿珠來掩飾自己和阿珠相同的行為;而電影則改拍成阿吉和阿忠兩兄弟在廁所玩衛生紙快樂天真的模樣。

  20. 小說電影之比較人物內心 • 大姊阿珠出門要去兩個弟弟的學校接他們回家時,小說敘述阿珠內心想著要被賣去當養女的悲傷,而電影並沒有拍出這段內心劇,而以阿珠的表情來代替他心中的難過。 • 在公訓時間,阿吉被老師罰站時,小說有寫到一段阿吉內心懷念著鄉下老師的仁慈,但電影中沒有。

  21. 小說電影之比較結局差異 小說最後是描寫全家人開心的吃著在當時一顆價值四斤米的蘋果,因為蘋果的價值不凡,更覺得咬在口中益加甜美,病房裡靜悄悄的,只有蘋果清脆的被咬聲。電影除了演出這種情景外,最後還拍出一張江阿發一家人的全家福照片,大家都穿著不錯,但江阿發坐著,腿上放有一條毛巾,表示腿斷了沒有腿。              

  22. The End 李可立 496203315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