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1:1 中國史重心之轉移: 北 → 南 1:2 臺灣史重心之轉移: 南 → 北 1:3 本講主題: 1) 近百年來臺灣發展經驗經歷   了哪些階段?有何特徵?

1:1 中國史重心之轉移: 北 → 南 1:2 臺灣史重心之轉移: 南 → 北 1:3 本講主題: 1) 近百年來臺灣發展經驗經歷   了哪些階段?有何特徵? 2) 臺灣發展經驗在中華文化史  上有何意義?. 臺灣歷史發展階段及其主軸. 2:1 發展階段. 荷蘭 (1624-1622)  明鄭 (1661-1683)  滿清 ( 1683-1895)  日本 (1895-1945)  國民政府 (1945-).

mimi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1:1 中國史重心之轉移: 北 → 南 1:2 臺灣史重心之轉移: 南 → 北 1:3 本講主題: 1) 近百年來臺灣發展經驗經歷   了哪些階段?有何特徵?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1:1 中國史重心之轉移:北→南 1:2 臺灣史重心之轉移:南→北 1:3 本講主題: 1)近百年來臺灣發展經驗經歷  了哪些階段?有何特徵? 2)臺灣發展經驗在中華文化史  上有何意義?

  2. 臺灣歷史發展階段及其主軸

  3. 2:1 發展階段 荷蘭(1624-1622)  明鄭(1661-1683)  滿清(1683-1895)  日本(1895-1945)  國民政府(1945-)

  4. 臺灣歷經荷蘭(1624-1622)、明鄭(1661-1683)、滿清(1683-1895)、日本(1895-1945)與國民政府(1945-)的統治,政權遞嬗,物換星移,滄海桑田,在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其特殊之歷史性格。臺灣歷經荷蘭(1624-1622)、明鄭(1661-1683)、滿清(1683-1895)、日本(1895-1945)與國民政府(1945-)的統治,政權遞嬗,物換星移,滄海桑田,在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其特殊之歷史性格。

  5. 2:2 1895起歷史的關係主軸 1、資本主義化的逐步展開: → 「商品化」 1) 土地改革: 進行土地調查、林野調查、森林計畫、土 地分配,釐清官有與民有地權,確定納稅 及交易,確立完全的私有財產制度。

  6. 2) 度量衡與貨幣制度改革: ⑴度量衡為「商品」之物理量之規定:1900引進日式度量衡,1903禁止舊式度量衡器的使用,1906度量衡器之製作、修理及批賣全歸 官有。 ⑵貨幣為「商品」之價值量之規定: 初期施行金銀圓雙軌制,1904廢止銀圓的流通;1911年施行貨幣法,完全與日本國內的 金本位制度相統一。

  7. 2、「國家」對社會的滲透: 自從日本佔領臺灣以後,強有力的國家官 僚機器開始透過殖民政府,對臺灣社會產 生滲透干擾的作用。 1) 外國資本的驅逐 2) 資本形態的發展 3) 獨佔的成立 4) 向外部的發展

  8. 2:3 戰後臺灣經驗 1、階級分析: 自耕農階段 中產階級 2、發展轉捩點: 1)1950年代:土地改革成功因素及其影響 2)1968-69:九年國民教育 3)1987年7月:戒嚴令廢除  1996年3月:總統直選 2000年5月:政黨輪替

  9. 光復後臺灣經驗的文化史意涵

  10. 3:1 傳統中華文化中的「一元論」 傳統中華文化以「農本主義」為其特徵,中華文化之「單一主體論」以及「從屬原則」,皆與農業傳統互有關係。 1、農業社會:1)父權的 2)父系的 3)隨父居的 2 、農村經濟 3 、帝王統治

  11. 3:2 臺灣經驗之文化史意涵 以「一元論」為基調的傳統中華文化,在戰後臺灣經歷急驟之變遷。 二十世紀中葉以後,臺灣的經濟發展,使臺灣由農業社會轉變為工商業為主流的社會。 戰後臺灣快速的社會經濟變遷,導致以下兩項文化變局:

  12. 1、傳統農本主義與重農心態之消逝,取而代  之者則係工業文明中「漂泊的心靈」。 1)對土地價值態度之轉變: 傳統:家庭地位的象徵,賴以維生的根源,有 深厚的感情,不輕言出售。 光復後:視土地為一種商品(75%),不再依賴土 地為生活保障和地位的象徵(57%),更 重視子女受教育的機會(75%)。 2)對農業經營態度的轉變: 務農前途不佳(59.3%),農業利潤不好(51.5%), 由子女決定是否就讀農校(73.8),由子女決定是 否繼承農務經營(42.7%)。

  13. 2、文化基調由傳統的「一元論」及「從 屬原則」走向「多元論」及「並立原 則」。 整體而論,中華文化在戰後臺灣已從傳統的、重農的、集體取向的以及充滿念舊情懷的文化型態,轉變而為外向的、個人主義的、充滿前瞻性的文化。

  14. 光復後臺灣文化中「個體性」之覺醒及其歷史意義光復後臺灣文化中「個體性」之覺醒及其歷史意義

  15. 4:1 「個體性的覺醒」 1、「個體性」(individuality)與「社會 性」(sociality)相對而言; 2、「覺醒」指「個體」之存在從過 去作為完成「個體」以外的其他 目的之手段,走向以「個體」的 發展作為目的。 參考:黃俊傑:《戰後臺灣的轉型及其展 望》(臺北:正中書局,1995)。

  16. 4:2 戰後臺灣與傳統中國社會 文化構成強烈的對比 1、傳統中國文化中的「個體」,是「無 個性的個體」(“faceless” individuals),「個 體」被範疇化或類型化。傳統中國的 「個體性」受「社會性」的宰制。 參考:Chun-chieh Huang and Erik Zürcher eds., Norms and the State in China (Leiden: E. J. Brill, 1993).

  17. 2、 臺灣社會與文化之中,「個體性」與「社會性」則常處於對抗關係,甚至為了彰顯「個體性」而傷害「社會性」。

  18. 臺灣文化中「個體性」覺醒之原因

  19. 5:1 生產方式從農業到工業的轉變 參考:廖正宏、黃俊傑、蕭新煌:《光復 後臺灣農業政策的演變:歷史與社 會的分析》(合著)(臺北:中央研究院,1986)。 黃俊傑:《農復會與臺灣經驗,1949-1979》(臺北:三民書局,1991)。 黃俊傑:《臺灣農村的黃昏》(臺北: 自立晚報社,1988)。 黃俊傑:《戰後臺灣農民價值取向 的轉變》(合著)(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

  20. 5:2 教育的快速普及與擴張,及 其所導致的知識普及化(1) • 文盲的比例:1952(42.1%)1994(5.8%) • 15歲以上不識字率:2004(3.03%) • 受教育人口比例:1952(14.6%)2005(23.68%) • 各級學校總數:1950 (2,117所) 2004 (8,184所) • 每1000km2有學校數:1950 (41所) 2004 (107所) • 學生總人數:1955(150餘萬) 2005(530餘萬)

  21. 5:2 教育的快速普及與擴張,及 其所導致的知識普及化(2) • 受高等教育人數及其佔總人口比例:1955(1萬餘人,0.12%)2005(120餘萬,5.42%) 參考:黃俊傑:《戰後臺灣的教育與思想》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 2005 (臺北: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5)。

  22. 5:3 1987年7月戒嚴令廢除後,臺 灣快速邁向政治民主化,使 「個體」從政治力與社會力 的宰制中解放出來。 參考:黃俊傑:《戰後臺灣的轉型及其展 望》(臺北:正中書局,1995)。

  23. 「個體性覺醒」後的問題及其因應之道

  24. 6:1 以「個體性之覺醒」為其主調 的臺灣新文化及其歷史意義。 6:2 臺灣新文化潛藏著諸多問題, 尤其是「自我中心之心態」(ego-centrism)日趨嚴重。 6:3 臺灣人必須深刻反省「互為主 體性」的理念,並力求其落實 在日常生活之中。

  25. 結論

  26. 7:1 「個體性的覺醒」 之歷史意義。 7:2 「自我中心主義」與 「自戀狂」的心態及其問題。 7:3 「臺灣意識」文化內涵之充實 與二十一世紀的展望。

  27. 1、黃俊傑:〈邁向二十一世紀的臺灣新文化:內涵、問題與前瞻〉1、黃俊傑:〈邁向二十一世紀的臺灣新文化:內涵、問題與前瞻〉 2、黃俊傑:〈戰後臺灣文化變遷的主要方向:個體性的覺醒及其問題〉 3、黃俊傑:〈論「臺灣意識」中的「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的關係〉 4、黃俊傑:〈論「臺灣意識」的發展及其特質:歷史回顧與未來展望〉

  28. 1、黃俊傑:《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臺北:正中書局,2000)。1、黃俊傑:《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臺北:正中書局,2000)。 2、黃俊傑:《戰後臺灣的轉型及其展望》(臺北:正中書局,1995)。 3、黃俊傑:《戰後臺灣的教育與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4、黃俊傑等編:《臺灣的文化發展:世紀之交的省思》(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2000)。

  29. 5、黃俊傑等:《戰後臺灣農民價值取向的轉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5、黃俊傑等:《戰後臺灣農民價值取向的轉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 6、Chun-chieh Huang et. al. eds., Cultural Change in Postwar Taiwan(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94, 臺北南天書局有授權臺灣版). 7、Chun-chieh Huang et. al. eds., Postwar Taiwa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College Park: University Press of Maryland, 1998). 8、Chun-chieh Huang, Taiwan in Transformation:1895-2005, The Challenge of a New Democracy to an Old Civilization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5, forthcoming).

  30. 1、臺灣近代史主流何在?此種發展趨勢對戰後臺灣歷史經驗有何影響?1、臺灣近代史主流何在?此種發展趨勢對戰後臺灣歷史經驗有何影響? 2、當前臺灣文化之內涵如何?有何問題?應如何因應?為什麼?試以己見申論之。 3、戰後臺灣文化變遷的主要方向何在?潛藏何種問題?應如何因應?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