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第 5 章 資訊管理的策略面觀點

第 5 章 資訊管理的策略面觀點. 本章大綱. 個體經濟的觀點 市場定位的觀點:波特的策略理論 資源基礎的觀點 Carr 的資訊科技無用論 互補資產理論 權變理論的觀點 網路型組織為基礎的策略觀點. 前言. MIS 的投資與建置目的,提高組織整體的經營績效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與競爭優勢 (Competitive Advantage) ,稱之為 IT 的策略價值 (Strategic Value of IT) 。 例如: Dell 、 Cisco 、 Wal-Mart 、 Amazon.com 等等。

nigel-lang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 5 章 資訊管理的策略面觀點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5章 資訊管理的策略面觀點

  2. 本章大綱 • 個體經濟的觀點 • 市場定位的觀點:波特的策略理論 • 資源基礎的觀點 • Carr的資訊科技無用論 • 互補資產理論 • 權變理論的觀點 • 網路型組織為基礎的策略觀點

  3. 前言 • MIS的投資與建置目的,提高組織整體的經營績效(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與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稱之為IT的策略價值(Strategic Value of IT)。 • 例如:Dell、Cisco、Wal-Mart、Amazon.com等等。 • 必須「正確」的投資,策略管理理論(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4. 圖5-1 組織主要的IT策略管理與其演進

  5. 個體經濟的觀點 • 個體經濟觀點(Micro Economic View)又稱為生產函數觀點(Production Function View):「IT的投資就如同一般企業的勞力與資本設備投資一樣,IT的投資愈多,就會提升整個企業的等量生產曲線(Isoquant)向右上方移動,而提升了產量(Output)。 • IT還有兩個因素會提升企業的生產力, • 因為IT的成本愈來愈低,其可有效率的取代成本愈來愈高的人力,因此IT的投資愈多,則產出愈多。」 • IT也代表技術的進步,亦即在相同的勞力與資本下,利用新技術的IT,會因為技術的提升因素,進而提高整個企業的生產力。優勢,以下將一一介紹這些理論。

  6. 市場定位的觀點:波特的策略理論 • 麥克‧波特(Michael Porter) 認為企業要達到競爭優勢必須: • 有效的擊退來自市場的五大壓力 • 有效的強化本身內部價值鏈(Value-Chain)上的各個活動與活動間的整合 • 必須能形成成本領導、差異化與集中的三大競爭策略 • 波特的競爭力模式與IT • 波特的一般性競爭策略(Generic Strategies)與IT • 波特的價值鏈模式與IT

  7. 波特的競爭力模式與IT • 企業競爭的五大壓力來源 • 網路經濟體系下競爭力模式的演變 • MIS的策略意涵

  8. 企業競爭的五大壓力來源(1/2) • 現存產業內的競爭對手(Intraindustry Rivalry) • 例如PC產業的IBM、HP、Dell,手機業的Nokia、Sony-Ericsson、Motorola等,這些彼此之間皆互為此產業內的競爭對手。 • 潛在的進入者(Potential New Entrants) • 例如,原來EC產業的Google規劃大舉進軍手機作業系統;電腦製造業的Sun Micro推出線上免費的Star Office軟體,都是對軟體業霸主  微軟威脅很大的異業潛在進入者。

  9. 企業競爭的五大壓力來源(2/2) • 潛在的替代品(Substitute Products) • 如有成本較低的替代品出現,會降低企業的獲利水準,使企業消失(例如E-Mail逐漸取代一般信件)。PDA的市場逐漸受到手機嚴重威脅。 • 供應商的議價能力(Bargaining Power of Suppliers) • 企業的原料供應商非常集中,採購原料的交易成本非常高時,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就愈大 • 購買者的議價能力(Bargaining Power of Buyers) • 購買群體非常集中、金額非常龐大、客戶轉換廠商的成本低轉換替代品的成本很低時,購買者此時的議價能力相對就愈大。

  10. 網路經濟體系下競爭力模式的演變 • 潛在進入者無所不在 • 賣方的議價能力 • 買方的議價能力 • 潛在替代品的壓力 • 產業內的競爭對手

  11. 潛在進入者無所不在 • 全球各地都存在潛在進入者 • 國內大型公共工程轉為在線上競標後。 • 潛在進入者的進入障礙低 • EC科技(Web)的標準化、經營資訊透明化、通路(Internet)普及化,建置成本低。 • 跨產業的競爭者 • 例如Amazon.com,可進入許多不同的零售產業,包括CD、書籍、拍賣、電子產品、玩具,Yahoo!也可經營入口網站、拍賣、電子商域(E-Mall)。微軟也可進入軟體業、遊戲業、新聞業、入口網站業等。

  12. 賣方的議價能力 • 議價能力降低 • 買方可透過搜尋比價的智慧代理人(Intelligent Agent, IA),快速的在網路上找到最便宜的貨品,CD。 • 議價能力提升 • 賣方主導的B2B市集,提高其與大型買主的議價能力;買方主導的B2B市集,則會降低賣方的議價能力。

  13. 買方的議價能力 • 議價能力的提升 • Internet讓買方降低搜尋成本、比價成本,更容易匯集需求。 • 議價能力的降低 • 品牌忠誠度藉由IT,更容易利用產品差異化、產品搭售(Cross Sell)、差別定價、量身訂製消費者無法進行同質性產品的比價,進而降低買方的比價優勢。

  14. 潛在替代品的壓力 • 傳統資訊產品的潛在替代品 • 目前許多販售可數位化的傳統產品(例如報紙、期刊、音樂、印刷品、電影),其廠商就遭受到Internet上替代品非常大的威脅。例如MP3的興起與進入市場,使得音樂產業受到非常大的衝擊,各種期刊、報紙,也受到數位化產品的強大威脅。 • 傳統服務業的潛在替代品 • 此外e-Learning對教育產業;e-Bank對銀行業;線上旅遊仲介者對傳統的旅遊業,以及線上證券商(如E*Trade)對傳統的證券業等,都對傳統服務業產生非常大的威脅。

  15. 產業內的競爭對手 • 競爭更激烈 • 競爭同時合作(競合關係) • 與競爭對手的競合關係:支援某個技術標準,或形成賣方主導的B2B市集。 • 與供應商的供應鏈生命共同體:形成整個供應鏈的戰力,成互相投資、支援、分享的合作關係。 • 與顧客的夥伴關係:視顧客為價值鏈外部的被動者。現在則演變為視顧客為價值鏈內主動參與(包括產品設計、研發及測試等)與重要的合作夥伴。 • 與互補產品的夥伴關係:第六力(The Sixth Force),提高互補產品的質與量,形成「間接網路效應」,互補廠商的合作聯盟關係。

  16. MIS的策略意涵 • 企業應深入思考如何利用IT/IS來達到打擊五種壓力或形成與之競合的策略關係。

  17. 波特的一般性競爭策略(Generic Strategies)與IT(1/2) • 成本領導策略(Cost Leadership Strategy) • 利用提供相同的產品價值給顧客,但價格比競爭對手更低。 • 例如屈臣氏、燦坤、全國電子及一般量販店所標榜的「找到比本公司更便宜的貨品,我們保證補差價」。Dell與Wal-Mart。 • 差異化策略(Differentiation Strategy) • 企業選擇一種或數種對顧客有價值的需求,以自己優勢的資源能力,「單獨」去滿足這些需求,因而造成其產品/服務與其他對手在顧客的認知上產生差異化,使顧客願意付出更高的價格(溢價)來購買或因此產生忠誠度,使得企業獲取超額利潤。例如Cisc的組裝精靈(Configurator)。

  18. 波特的一般性競爭策略(Generic Strategies)與IT(2/2) • 集中策略(Focus Strategy) • 企業將競爭重點集中在滿足某一特定的市場區隔(Market Segment)或利基(Niche)的需求。例如義大利的跑車製造商只針對金字塔頂端有錢、時髦、前衛的愛車族需求來專門設計。 • 專注在小範圍的產品。

  19. 波特的價值鏈模式與IT • 價值鏈模式的基本概念 • IT對價值鏈效率最大化的支援 • IT支援各活動間的整合與協調

  20. 價值鏈模式的基本概念(1/2) • 每個企業之產品價值的產生,都是經由一連串的加值活動(Value-Added Activities)所貢獻的。 • 主要活動 • 進貨後勤(In-bound Logistic) • 生產(Operation)製造 • 出貨後勤(Out-bound Logistic) • 行銷與銷售(Marketing and Sales) • 售後服務(Service)

  21. 價值鏈模式的基本概念(2/2) • 支援活動 • 公司的基礎設施(Firm Infrastructure) • 人力資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 技術研發(Technology Development) • 採購(Procurement)

  22. 圖5-2 波特的價值鏈模式

  23. IT對價值鏈效率最大化的支援 • 企業要利用優勢的價值鏈來提升競爭優勢,在IT的支援角色方面,主要有三種目標: • 為價值鏈內各個活動效率的最佳化(Optimization) • 為價值鏈內各活動無間隙(Seamless)的整合與協調 • 為支援價值鏈的流程再造 • 利用IT提升價值鏈內各個活動的效率 • IT/IS的策略思考

  24. 表5-1 對價值鏈內各活動效率的支援

  25. IT支援各活動間的整合與協調 • 例如利用資料倉儲來整合資料,利用ERP來整合AP,利用工作流程軟體來整合流程,利用Internet來整合各流程的溝通、協調。

  26. 資源基礎的觀點 • 資源基礎觀點(Resource Based View, RBV)的基本概念 • 策略性資訊系統 • RBV的主要觀點

  27. 資源基礎觀點(Resource Based View, RBV)的基本概念 • 企業之所以有長期的競爭優勢,最重要的是其本身內部擁有具價值、獨特的(Unique)、稀有的(Rare)、有差異性的(Differentiate)、對手難以模仿的(Inimitable)、不易轉移的(Immobility)資源,如圖5-3。 • 1980年代MIS所強調的策略性資訊系統(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SIS)就是此觀點的產物。

  28. 圖5-3 RBV的基本模式架構

  29. 策略性資訊系統 • 「策略性資訊系統」(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SIS)指的是企業所發展出來一個有策略價值、獨特性、難以模仿而能在策略上改變企業的經營模式,提升競爭優勢、達成企業的目標的資訊系統謂之。 • 美國航空公司航空自動定位系統── Sabre System。 • AHS(American Hospital Supply)公司在六○年代中所開發網路上的自動訂貨系統。

  30. RBV的主要觀點(1/2) • RBV vs. 生產函數觀點 • 生產函數觀點,強調組織IT的投資規模(Scale of IT Investment)與組織的績效有關,但RBV強調,一個組織的IT投資如果無法具備有價值、稀少性、獨特性、有差異性、難以模仿性,則其IT投資再多亦無法產生「敵無我有」的競爭優勢。 • RBV vs. Porter理論 • 產品生命週期愈來愈短:Porter的理論只能分析一個產品短期的競爭優勢的(例如:數位相機/手機生命週期只有3~6個月),而相反的企業內部資源與核心能力,是企業長期慢慢穩定形成的(例如:研發能力、物流能力)。

  31. RBV的主要觀點(2/2) • 內部優勢是根,產品只是樹葉:樹葉(產品)本身不是重點,重點應在培養能產生長期優勢且難以模仿的樹根(內部資源)。例如:Amazon.com有優勢的EC科技資源。Google的搜尋引擎技術。 • 內部資源是利潤來源:電子廠商在最終產品上享有很高的市占率,但產品內含的利潤中,卻絕大部分回饋給研發出難以模仿、獨特性的「核心零組件」的廠商(如:日本、韓國電子業)。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