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4

主人與僕役 : 權力鬥爭 1054 年 ~1305 年

主人與僕役 : 權力鬥爭 1054 年 ~1305 年. 你們中間誰為大、誰就要作你們的用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Mat 23:11~12 ). 三 ﹑ 教皇權威極盛時期: 貴格利 第七到波尼法修第八 (Boniface VIII) ( 1050-1294 AD ). 1﹑ 教皇與皇帝關係的三種理論:其真正情況是鬥爭的結果 A﹑ 同等合作,例如:神聖羅馬教會與神聖羅馬帝國 B﹑ 屬世事務,皇帝高於教皇,例如:丕平第二對教皇的贈與,使教皇成為皇帝的臣僕 C﹑ 屬世權柄隸屬於屬靈權柄. 2﹑ 神聖羅馬帝國與教皇制:

wilona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主人與僕役 : 權力鬥爭 1054 年 ~1305 年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主人與僕役: 權力鬥爭1054 年~1305 年 你們中間誰為大、誰就要作你們的用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Mat 23:11~12 )

  2. 三﹑教皇權威極盛時期: 貴格利第七到波尼法修第八(Boniface VIII)(1050-1294 AD) 1﹑教皇與皇帝關係的三種理論:其真正情況是鬥爭的結果 A﹑同等合作,例如:神聖羅馬教會與神聖羅馬帝國 B﹑屬世事務,皇帝高於教皇,例如:丕平第二對教皇的贈與,使教皇成為皇帝的臣僕 C﹑屬世權柄隸屬於屬靈權柄

  3. 2﹑神聖羅馬帝國與教皇制: A﹑查理曼帝國瓦解後,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現在德國的中心,一部分是現在法國的大部分,中 間包含義大利的狹長地 帶,成了許多民族雜居 的獨立國所在,這種情 形有助於封建制度,它 成了11-13世紀特殊制 度,這有利於教皇威權 增進 Holy Roman Empire

  4. B﹑大俄妥(OttotheGreat,912-973 AD):他使教皇在皇帝之下達二百年 (1) 他的父親統一日耳曼各公國 (2) 恢復神聖羅罵帝國;他曾想藉教會 權勢恢復新神聖羅馬帝國 (3) 他贈與教會土地,擢升主教為有領 地的公侯,藉以削弱諸侯力量,教會 藉皇帝授衣禮(Investiture)與皇帝相 互依存 (4) 結果: (a) 第十與十一世紀帝國大會 就是西方教會大會 (b) 皇帝有增進教皇利益的責任 Otto I (912-973 AD)

  5. C﹑亨利三世於1046 AD任命革利免二世,帝國進入全盛時期,全教會承認皇帝為最高元首 Clement II (1005-1047 AD)

  6. 3﹑大分裂 A﹑遠因:東西方教會經數世紀累積神學、文化、地理、政治、經濟的分歧。 B﹑近因: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米迦勒瑟拉留企圖提升地位與羅馬教皇相等,故意挑剔羅馬教會的「錯誤」;關閉君士坦丁堡的拉丁教會;不善待教皇使節;將教皇名字自禱告名單中剔除。 C﹑結果:教皇使節在1054年7月16日革除瑟拉留及其跟隨者教籍,四日後瑟拉留將教皇利奧九世及其跟隨者革除教籍,從此東西教會分裂。 Michael I Cerularius (c. 1000-1059)

  7. 4﹑貴格利七世時代: 1.深受「克呂尼運動」的影響 2.立意改革教皇制度 3.歷任六位教皇的總參謀 4.奠立教皇的權威 A﹑利奧九世(1049-1054 AD)是克呂尼運動的強力支持者,正因為他有改革的熱誠,才被皇帝指派為教皇。努力恢復教廷聲譽;拓展樞機主教制到羅馬以外地區 他強調三件事:1.神甫絕對禁止結婚 2.不得實行聖職買賣。3. 非經聖職人 員及會眾選舉,沒有人可擔任教會職務。

  8. 4﹑貴格利七世時代: B﹑尼古拉二世(1058-1061 AD)於1059 AD在拉特蘭會頒佈諭令,宣布教皇由樞機(紅衣)主教選出;正式廢止了“平信徒授衣禮”。(國皇不再有教職授命權) 希爾得布蘭成為教皇背後真正掌握大權的人 教皇可以選自不同地區,必要時甚至可以在羅馬以外舉行選舉

  9. C﹑貴格利七世(Gregory VII, Hildebrand, 1073-1085 AD): (1) 教皇無上權威思想在其任內教義化 並推行;教皇是上帝在世界的代表 (2)皇帝任命主教不再被視為合法 (3)貴格利七世與亨利四世因授衣禮衝 突,1085 AD死於放逐 (4)渥木斯協定:最後教皇與皇帝在1122 AD於Worms的Concordate達成妥協, 主教與修道院院長的產生在教皇任命, 皇帝監督之下達成

  10. 5﹑修道運動: A﹑克呂尼(Cluny)運動: (1) 由克呂尼修道院運動所帶出在第十至十二世紀的教會改革的統稱 (2)910AD 阿奎庭公爵(Dukeof Aquitaine) 在克呂尼建立本篤式修道院,不受當地貴族、主教管轄,直接隸屬教皇 (3) 農奴提供勞力使修士能專心禱告,改革教會理想產生,希望將基督教思想充滿社會,因此並致力教育、慈善工作

  11. A﹑克呂尼(Cluny)運動: (4) 許多修道院加入,克呂尼 修道院也成為中世紀的旅店 (5)希爾得布藍也曾在克呂尼修院受訓 (6) 克呂尼修道院恢復本篤修道團的嚴格規矩,發展宏偉的崇拜儀式,建立有效經濟組織,但其富裕與世俗世界友善的關係與強調崇拜儀式,也產生其他追求樸素的改革運動

  12. Bernard of Clairvaux, (1090 –1153AD) 5﹑修道運動: B﹑西篤會(Cistercians) (1)1098AD 摩勒斯麥(Molesme)在 Citeaux開始一個本篤修道團 (2) 深信工作是禱告,注重勞動與默想 (3) 深受歡迎,第十二世紀末已有530 所修院 (4) 最著名的西篤修士是克勒窩的伯納德(Bernard of Clairvaux),他是中世紀神秘主義代表人物,認為默想基督受的傷害,就更能學效基督表現出愛,他被視為「歐洲的良心」

  13. 5﹑修道運動: C﹑募緣修道團(Mendicant) (1) 方濟會(Franciscans): a.FrancisofAssisi 於1209AD 開 始,1210AD獲准 b. 重清貧、順服、慈惠工作、禱告 c. 開始不鼓勵追求學問, 1234AD 後產生出色學府 Francis of Assisi (1181/1182 -1226AD)

  14. 5﹑修道運動: C﹑募緣修道團(Mendicant) (2) 道明會(Dominicans): a. 西班牙人道明(Domingo de Guzman,1170-1221 AD)致力過清貧生活、追求學問向異端、 異教人士傳福音;1220 AD 獲准(教皇) b. 成為宗教裁判所(Inquisition)先鋒 c. 致力教育工作

  15. Teresa of Ávila (1515-1582 AD) 5﹑修道運動: C﹑募緣修道團(Mendicant) (3) 聖衣會(Carmelites) a.1154AD 在巴勒斯坦成立,強調絕對清貧、獨居、素食生活 b.聖衣會修女團 (Carmelite Sisters) 1452AD成立後盛 行於法國、義大利、西班牙 c.TersaofAvila在第十六世紀進行改革,使其注重默想、宣教和神學研究

  16. 5﹑修道運動: C﹑募緣修道團(Mendicant) (4) 奧古斯丁修會 (Augustinians) a. 十一世紀中葉在法國南部、義大利北部的教士群居修道產生 b. 聖奧古斯丁規條強調清貧、獨身、順服 c. 在教育與慈惠工作上有貢獻

  17. 5﹑修道運動: D﹑軍士修道團(MilitaryOrders) (1) 慈善武士團(KnightsHospitalers): a. 十一世紀末在耶路撒冷,照顧病人、款待客旅與十字軍,後組武士團保護旅客 b.1099AD 獲准,領導人Raymond of Provence c. 聖地失陷後轉到賽浦路斯, 1530AD查裡五世將馬爾他主權賜給他們

  18. 5﹑修道運動: D﹑軍士修道團(MilitaryOrders) (2) 聖殿武士團(KnightsTemplars) a.1118AD 為保衛耶路撒冷成立,原叫「基督的貧窮武士」,後因獲大量資助,財富累積而改名 b. 財富儲蓄在巴黎、倫敦的「聖 殿」裡 c.1312AD 被指控不道德、迷信、信奉異端,被革利免五世鎮壓(在法王菲利普四世支持下)

  19. 6﹑經院哲學: A﹑內容: (5)溫和實名論:「特殊」事物對我們最 真實,「一般概念」在它們本身之中 最真實 (6)唯名論(Nominalism):「一般概 念」沒有獨立的真實性,它被我們用 思想將有共同性質的事物組織成一類

  20. 6﹑經院哲學: A﹑內容: (1) 研究信仰與理性、實名論 (Realism)、唯名論 (Nominalism)之間的關係 (2) 用邏輯與形而上學研究神學問題 (3) 用「講授」與「對辯」教學;用 「註解」寫作 (4)實名論(Realism):概念獨立於表 現這些概念的事物之外

  21. Peter Abelard (1079 – 1142AD) 6﹑經院哲學: B﹑發展: (1) 形成期:第十一、十二世紀 a.受奧古斯丁所引進的柏拉圖主義影響 b. 亞伯拉德(Abelard)著作使亞里斯多德的辯證法在第十二世紀佔重要地位 c. 「一般概念」與外界真實的關係爭論是主要議題 d.安瑟倫對神的存在提出「本性辯證法」

  22. Saint Albertus Magnus, (1193/1206 –1280), 6﹑經院哲學: B﹑發展: (2)鞏固期:第十三世紀 主要學者是大亞勒伯特 (Albertus Magnus)、亞奎那 (Thomas Aquinas)、波拿文特拉 與敦司‧蘇格徒 (3)批判期:第十四、五世紀 主要學者有羅渣培根 (RogerBacon)、俄坎 (WilliamofOckham)、

  23. William of Ockham (1288 – 1348AD) 6﹑經院哲學: B﹑發展: (4) 經院哲學發展到高峰時,亞奎那用 亞里斯多德哲學與基督教信念證明 部分基督教信仰可以用理性來鞏 固,就算要用信心接受也不脫離理 性 (5) 到了俄坎的威廉卻認為基督教的信 仰沒有一部份能用人的理性證明, 它們只能在聖經與教會權威的基礎 上接受

  24. 6﹑經院哲學: C﹑影響: • (1)聖禮需教牧施人員行才有效,神品階級被提高到介乎神人之間的地位 • (2)1184 AD成立異端裁判所 • (3)1215 AD教會正式接受「化質說」(Transsubstantiation)及每年須認罪規定 • (4)教皇成為最高權力,教會律例(貴鈎利第九教諭集)權威與羅馬法典相當或超越

  25. 6﹑經院哲學: C﹑影響: • (5)神秘的敬虔臻於極點: a.伯爾拿的新郎新婦神祕主義,重視 與基督有神秘關係 b.笏哥的新柏拉圖神祕主義 • c.佛蘭西斯的基督受苦之愛神祕主義 • (6)造成新文化運動 • (7)推展教育,促成大學興起 Hugh of Saint Victor (1078 – 1141AD)

  26. Urban II (1035-99 AD) 7﹑十字軍(宗教不寬容)運動: A﹑定義: (1) 1096-1270 AD教會試圖從土耳其 人手中收復聖地(特別是聖墓)的 軍事行動 (2) 教會同心攻擊異教、異端的行動 B﹑過程: (1) 教皇烏耳斑(Urban II)第二回應拜 占庭皇帝Alexius第一的邀請,號 召 組十字軍攻擊土耳其人

  27. B﹑過程: (2) 被視為積功德與贖極大罪的最佳辦 法 (3) 一個拉丁王國在1099-1187 AD建 立於耶路撒冷

  28. C﹑影響: (1) 基督徒團結,成為一個國際性團體 (2) 君士坦丁堡淪陷延後三百年,使中 歐基督教文化能成熟,得以對抗回教 (3) 封建制度崩潰,君主制度成長 (4) 市民(有錢)階級產生 (5) 學術交流 (6) 教皇成最高統治者,十字軍稅成為 常捐 (7) 宗教不容忍精神,成為異端裁判所 (Inquisition)先驅

  29. C﹑影響: (8) 敬虔精神與講道的復興 (9) 對古聖物、地的興趣 (10) 捐款者也得宣赦 (11) 參加十字軍是脫離嚴謹家庭生活 的一個出口 (12) 國家主義興起 ,使教皇權威趨衰微

  30. 8﹑教皇權威極高時期: A﹑希爾得布蘭在第十一世紀的改革,在以後一百年繼續有多位傑出教皇 推動,教皇權終於在第十三世紀達 到高峰 B﹑ 依諾森三世 (1198-1216 AD)時 教皇權臻於極點,他的權柄是屬世 與屬靈的 C、他號召第四次十字軍,矛頭轉向君 士坦丁堡,建立第一個拉丁政權

  31. 8﹑教皇權威極高時期: D﹑召開第四次拉特蘭會議;定變質說 教義;每年向神父告誡一次的規 定;將猶太人從正常社會隔離 E﹑使用「基督的代表(Vicar of Christ)」的稱號;認為教皇的職 權是「半神」的 F﹑教皇禁諭成為道德、政治、經濟的可怕武器

  32. 8﹑教皇權威極高時期: G﹑設教皇欽使 H﹑完全控制德意志國教會 I﹑改革教會生活,壓迫異端

  33. 9﹑美術、生活與禮拜: A﹑哥特式建築取代羅馬式建築 B﹑變體(彌撒中神成人身的神蹟) 與敬拜聖母是美術的主旨 C﹑著作中神秘是要素 D﹑禮拜為儀式美、神秘主義、和迷信所 包圍 E﹑聖餐時,平信徒不拿杯,只拿沾酒的 餅 F﹑Indulgence(贖罪)普遍施行 G﹑聖事、朝聖、古聖物買賣廣泛 H﹑以聖母馬利亞為中保向上帝呼求,甚 至聖亞拿也成中保

  34. 10﹑異端與鎮壓: A﹑亞勒比根斯與瓦勒度派 • (1)因教會生活腐化而產生 (2)亞勒比根斯派(Albigenses, 迦他利 派Cathari):聚集亞勒比城,摩尼 教思想,被印諾森第三以法王軍隊 鎮壓 (3)瓦勒度派(Waldenses): a.法商人彼得瓦勒度創立,是教會內改革運動,遭鎮壓,今仍存在義大 利,是胡司派與波西米亞弟兄會先驅 • b.主張恢復聖經教訓、沒有煉獄、 教會非無誤、濟貧、平信徒講道 中保

  35. 10﹑異端與鎮壓: B﹑異端裁判所 • (1) 依諾森三世開始,到1233AD 貴 格利九世時成為正式官方組織 (2) 以武力鎮壓異端 (3)1300AD 宗教(異端)裁判所審事手冊 (Inquisitor’s manual) 表明宗教裁 判不是向法律負責, 而是受命於教 皇。

  36. 文藝復興 • 蠻族并未征服帝國東方各省,有一千年之久(公元476一1453年),也就是整個中世紀時期,當西歐籠罩在無知和野蠻氣氛之下時,古希臘羅馬文化卻在東方(拜占庭帝國或東羅馬帝國)得以保存。 • 十字軍東征以后,商業與貿易有了快速的發展,歐洲一時興起許多城鎮。在忙碌喧囂的城市生活中,出現了一批熱愛學術文化的人,資本家們以金錢支持這些學者,經過學者們的努力,恢復了許多古代的珍貴文件。這些文件,原為希臘羅馬文化的一部份,卻一直未被中世紀之人所認知。這種復古的潮流遂形成一個影響,很多人高唱“回到本源”帶來了文化與學術的復興。學術的復興為歐洲帶來深遠的影響,“學習希臘文”和“以高雅拉丁文寫作”成為時尚,古典著作的出版,亦成為眾人矚目的大事。

  37. 贖罪券 • 當天主教發動十字軍東征后,巨大的開銷讓教廷感到有點吃不消,于是教廷開始售賣聖職,并且售賣贖罪券。 • 教皇本里非第八宣布主后1300年為禧年,大凡到羅馬朝聖的人便可將一切受洗以后所犯的罪一筆勾銷。 • 繼任本里非的教皇便宣布每五十年為一禧年,隨后更減為每二十五年。更厲害的是,他們宣告凡未能親身到羅馬朝聖的,可用金錢代替。贖罪券的觀念便是這樣形成的。意思是說,信徒可用金錢,向教會申請免去因犯罪所應受的紀律處分,由教會發給贖罪証明。

  38. 煉獄 • 對於煉獄, 《聖經》裏沒有出現這個詞語和直接闡釋,但天主教認為《聖經》曾暗示煉獄的存在。天主教的教義認為罪分有大罪和小罪,大罪即該死罪,是使靈魂死的罪;小罪是不致於死的罪,可以在煉獄煉淨。有功德的天主教徒死後可以直升天堂,但天主教教條指出,信徒若在生前犯有未經寬恕的輕罪和各種惡習,靈魂就會下到煉獄受火煉,淨化後才可進天國。若在世信徒為煉獄中的靈魂虔誠祈禱、施捨和請神父做彌撒,便可拯救靈魂早些離開煉獄。

  39. 煉獄的主要根據 • 瑪竇福音5:25-26:「當你和你的對頭還在路上,趕快與他和解,免得對頭把你交給判官,判官交給差役,把你投在獄裡。我實在告訴你。非到你還了最後的一文,決不能從那裏出來。」 • 格林多前書3:13-15:「原來主的日子要在火中出現,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誰在那根基上所建築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必要獲得賞報;但誰的工程若被焚毀了,他就要受到損失,他自己固然可得救,可是仍像從火中經過的一樣。」

  40. 格林多前書3:13-15:「原來主的日子要在火中出現,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誰在那根基上所建築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必要獲得賞報;但誰的工程若被焚毀了,他就要受到損失,他自己固然可得救,可是仍像從火中經過的一樣。」格林多前書3:13-15:「原來主的日子要在火中出現,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誰在那根基上所建築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必要獲得賞報;但誰的工程若被焚毀了,他就要受到損失,他自己固然可得救,可是仍像從火中經過的一樣。」 • 哥林多前書3:13-15各人的工程必然顯露.因為那日子要將他表明出來、有火發現.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人在那根基上所建造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就要得賞賜。人的工程若被燒了、他就要受虧損.自己卻要得救.雖然得救乃像從火裡經過的一樣。

  41. 化質說(Transubstantiation): • 羅馬天主教認為,彌撒進行時,就有神跡發生,餅與酒會真實地變為基督的身體與血,盡管物品的官感特質 - 知覺、味道、氣味 - 保持不變。因此,按天主教的教訓,基督在聖餐中再一次將自己獻上為祭,而參與者實際上是分領基督的身體。

  42. 同領說(Consubstantiation): • 這是路德宗的觀點。意思就是,耶穌的身體與血,是真正的存在聖餐的物品中間,但餅與酒卻保持不變。餅與酒沒有按字面意思變為身體與血(如羅馬天主教所教導的)。 • 馬丁路得將這點加以說明,如將鐵塊放在火中,熱力雖然滲透鐵塊,而鐵塊仍然是鐵塊。路德宗與羅馬天主教會的觀點也不同,他們反對基督在聖餐中持續獻祭之說。

  43. 記念加恩典說:這是改革宗加爾文的觀點。他反對按字面意義解釋基督在聖餐時的同在,他認為餅與酒只是象徵,不過守聖餐的人可以領受到基督的恩典。(這是我們教會的立場。)記念加恩典說:這是改革宗加爾文的觀點。他反對按字面意義解釋基督在聖餐時的同在,他認為餅與酒只是象徵,不過守聖餐的人可以領受到基督的恩典。(這是我們教會的立場。) 紀念說:這是瑞士改革家慈運理的觀點。餅與酒只是象徵,以紀念基督的死。別無其他意義, 就好像我們記念國父,拿個花環,鞠個躬一樣。 參與者是透過這象徵式的行動,來表明對基督的信心。

  44. 三﹑教皇權的衰弱與改教醞釀期:(1294-1517 AD) 1﹑教皇權濫用: A﹑印諾森第三之後的教皇未能察覺時勢的 改變而實行更大的屬世與屬靈權柄的集 中 B﹑異端裁判所被教皇用為鎮壓異己的機 關 C﹑貴鈎利第九(1227-1241 AD)使教會法規 高於羅馬基本法 D﹑教皇獨攬教會職員任用權 E﹑乞食修道士不受教區神甫節制 Innocent III (1161-1216 AD)

  45. F﹑最高教會法庭使主教權掃地 G﹑西摩尼(Simony)公開於教廷 成立在撒瑪利亞的第二個教會,即碰到行 邪術的西門,把宗教當做職業,想以金錢 賄買屬靈的恩賜;這種行徑後世便稱之為 西摩尼(Simony),在中世紀教會中非 常猖獗。 1227-41 AD, Gregory IX

  46. 波尼法修第八(1294-1303 AD)未察覺新興國家主義與中產階級勢力興起,企圖調停英法兩國之間的百年戰爭,卻受到兩國的漠視。其傲慢得罪於法蘭西與英格蘭, 英王愛德華的國會贊成依舊抽稅 法王腓力則立即以禁止金銀、寶石出口法國作為報復結果經濟收入大受打擊;教皇頒禁諭革除兩國王教籍,遭法王逮捕,入獄而死 Boniface VIII 1294-1303 AD

  47. 2﹑教會被擄至巴比倫:(1309- 1376 AD) • 從教皇格利免第五起(1309AD)教廷遷往法國亞威農城 (Avignon)達七十年,相繼充任教皇的有七個人,都是法國人。 • 「被擄巴比倫時期」的教皇們,大部分都花用龐大的經費,過著奢靡腐敗的生活 • 教皇屈服法國,直到貴格利十一(1377AD)才返回羅馬 1305-14 AD, Clement V

  48. Martin V (1368-1431 AD) 3﹑教皇分裂:(1378-1417 AD) A﹑樞機主教團先選烏耳班第六(1378-1389 AD)在羅馬,後又選格利免第七(1378-1394 AD)在亞威農;烏耳班又任命新的樞機主教團,同時有兩個教皇兩個紅衣主教會 B﹑1409 AD比撒會議選亞力山大第五(1409-1410 AD)為教皇,結果同時存在三個教皇 C﹑康士坦斯(Constance)會議廢三個教皇,選馬丁第五(1417-1431 AD)結束分裂

  49. 4﹑議會運動: A﹑為挽救教廷聲譽而產生,認為權威從神而來,教皇也要順服 B﹑先後有比撒會議、康士坦斯會議、巴塞爾(Basel)會議。這些會議有三重目的:(1)彌合教會的分裂。(2)改革教會的腐敗。(3) 平息異端。在這段時期,大公會議被公認是「絕對無誤」,是教會的「最高權威」。 C﹑由於議會改革太激進,令支持者轉向支持教皇,結果在尼哥拉五世即位後,議會運動完結。 Nicolás V (1397-1455AD)

  50. 5﹑改教先驅: 威克里夫翻譯第一本英文聖經,其門人稱為Lollards (Actor) 的巡迴佈道者,有許多是貴族;康士坦斯會議定威克里夫為異端,羅拉德團受逼迫,但他們成為日後英國復原派的主要力量 John Wycliffe (c.1330-1384)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