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448 Vues
基本原理. 农业创新采用扩散原理 农业创新的采用 农业创新的扩散 影响农业创新采用扩散的因素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原理 有关概念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 农业推广心理学原理 心理学有关概念 农业推广活动中的农民心理 农业推广活动中的农业推广人员心理. 基本原理. 农民行为改变原理 需要与动机理论 行为改变的理论与模式 农民行为改变的策略与方法 农业推广沟通原理 沟通及农业推广沟通 沟通的障碍 农业推广沟通的一般准则、基本要领与技巧. 基本方法与技能. 农业推广的模式与方法 农业推广的基本模式 我国农业推广方式
E N D
基本原理 • 农业创新采用扩散原理 • 农业创新的采用 • 农业创新的扩散 • 影响农业创新采用扩散的因素 •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原理 • 有关概念 •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 •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 • 农业推广心理学原理 • 心理学有关概念 • 农业推广活动中的农民心理 • 农业推广活动中的农业推广人员心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基本原理 • 农民行为改变原理 • 需要与动机理论 • 行为改变的理论与模式 • 农民行为改变的策略与方法 • 农业推广沟通原理 • 沟通及农业推广沟通 • 沟通的障碍 • 农业推广沟通的一般准则、基本要领与技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基本方法与技能 • 农业推广的模式与方法 • 农业推广的基本模式 • 我国农业推广方式 • 农业推广方法 • 农业推广的技能 • 农业推广教育与培训 • 农业推广试验与示范 • 农业推广写作与演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农业推广管理 • 农业推广组织与人员管理 • 农业推广项目管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农业创新的采用 • 创新的定义 • 创新的特性 • 创新的采用过程 • 创新采用者分类 • 创新采用过程中推广方法的选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创新的定义 • 按熊彼得的观点,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创新有五种存在形式: • ⑴引进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 • ⑵采用新技术或新生产方法 • ⑶开辟新市场 • ⑷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 • ⑸实现企业组织的新形式。 • 创新更为普通的定义为:创新是一种被某个特定的个体或群体主观上视为新的东西,它可以是新技术、新产品或新设备,也可以是新的方法或思想。只要是有助于解决问题的与推广对象生产与生活有关的各种实用技术、知识与信息都可以理解为创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创新的特性 • 相对优越性:指创新比被它所取代的原有技术相对优越的程度。 • 一致性:人们认为某项创新同现行的价值观念、以往的经验及 潜在采用者的需要相适应的程度。 • 复杂性:某项创新理解和使用起来相对困难的程度。 • 可试验性:某项创新可以小规模地被试验的程度。 • 可观察性:某项创新的成果对其他人而言显而易见的程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创新的采用过程 • 创新的采用:指某个个体从最初知道某项创新开始,对它进行考虑,作出反应,到最后决定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应用的心理、行为变化过程。 • 创新的采用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 • 认识阶段:由不知道——知道的转变,即初步了解某项创新。 • 兴趣阶段:农民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进一步了解关于创新的更为详细的资料和信息。 • 评价阶段:农民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和信息对创新作出评价。 • 试用阶段:对创新进行小规模采用,以减少大规模采用的风险。 • 采用阶段:农民正式地、大规模地采用、实施创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创新采用者分类 • 创新度:也称创新性或创新精神,是指某一个体或采用单位在采用创新时比社会系统中其他成员相对早的程度。 • 根据创新度,可以将某个社会系统中的所有采用者分为5种类型: • 创新者:也叫创新先驱者,属于世界主义者,见多识广,容易接受新事物,敢于冒险,富于创造精神。 • 早期采用者:社区中的领袖人物,受人尊敬,较有名望,他人乐意向其咨询事情。 • 早期多数:社区中的中坚力量,深思熟虑,审慎决策,是晚期多数的重要联系对象。 • 晚期多数:资源不足,对创新持怀疑态度,一般是出于压力才采用创新。 • 落后者:资源严重不足,思想和行为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很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创新采用过程中推广方法的选择 • 认识阶段:大众传播法 • 兴趣阶段:大众传播法、成果示范,个别访问等。 • 评价阶段:小组讨论、成果参观等。 • 试用阶段:方法示范、技术指导等。 • 采用阶段:方法示范、技术指导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农业创新的扩散 • 扩散的定义 • 扩散的方式 • 扩散曲线 • 扩散过程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扩散的定义 • 创新扩散:某项创新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一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系统的成员之间被传播的过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扩散的方式 • 传习式:又叫“世袭式”,采取口授身教、家传户习的方式,由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代代相传创新的方式。 • 接力式:通过师传徒的方式进行单线传播创新的方式。 • 波浪式:由科技成果中心将创新成果呈波浪式向四周辐射、扩散,一层一层向周围扩展的方式传播创新。 • 跳跃式:农业科技成果打破了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和地域上的远近界限,直接在同一时间内被引进到不同地区进行传播的方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采用百分率(累计) 时间 扩散曲线 • S型扩散曲线:扩散曲线呈S型,适用于短期内可以见效的技术,如农作物新品种、农药、化肥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采用百分率(累计) 0 J型扩散曲线 • J型扩散曲线:扩散曲线呈J型,适用于长期内才能见效的技术或创新,如生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作物栽培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生态规划方案等。这类创新刚开始采用时由于效果不能在短期内显现出来,因此采用人数很少,但到一定时间后,创新的效果开始变得明显,于是采用人数大幅度增加。 时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扩散过程分析 • 突破阶段:农民由不采用创新——采用创新的转变阶段,主要由创新先驱者完成。 • 关键阶段:也称紧要或起飞阶段,是创新由创新先驱者向早期采用者扩散的过程。如果有10%—20%的早期采用者采用了创新,扩散就能持续进行下去。 • 跟随阶段:也叫不推自广或自我推动阶段,创新的效果的明显使大多数农民主动采用创新。 • 从众阶段:也叫浪峰减退阶段,落后者也加入到采用创新的行列中,但这时采用创新的总人数开始减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影响农业创新采用扩散的因素 • 创新本身的特点 • 农民自身的因素 • 外部环境的因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创新本身的特点 • 创新的优越性 • 创新的可分性 • 创新的适用性 • 立即见效的技术和长远见效的技术 • 单项技术和综合性技术 • 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农民自身的因素 • 年龄 • 文化程度 • 家庭关系 • 经营条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外部环境的因素 • 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 社会机构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 政治因素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有关概念 • 农业科技成果的概念 • 农业科技成果的内容 • 农业科技成果的分类 • 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 •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农业科技成果的概念 农业科技成果指农业科技人员通过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创造出来并得到有关部门或社会认可的有用的知识形态的产品的总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农业科技成果的内容 ⑴应用科技成果,如农作物新品种,农药等; ⑵重大项目的阶段性科技成果 ⑶从外国、外地引进的科技成果 ⑷改进的技术 ⑸科学理论成果 ⑹软科学成果 ⑺专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农业科技成果的分类 • 依据成果性质分成三大类: • 基础性研究成果 • 应用性研究成果 • 开发性研究成果 • 依据成果表现形式分为两大类: • 物化类有形科技成果 • 方法技术类无形科技成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 • 物化类有形成果的特点 • 商品性 • 特异性 • 时效性 • 技术方法类无形成果的特点 • 生态区域性 • 效果不稳定性 • 综合性和相关性 • 不可逆转的时序性 • 持续性和应用的分散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指把农业科技成果由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形态的生产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 • 科技成果转化的定义:评价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效果。 • 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指标: • 对于科技管理部门来说,往往采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即从学术水平、创新程度、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多方面来加权评价某一项农业科技成果。 • 对于推广部门来说,一般采用三项指标:产量增减量、推广率、成果转化率。产量增减量=采用新技术后的产量-原有的产量; 推广率=实际推广规模/应该推广规模 成果转化率(R)=(实际转化成果数 * 正常转化周期)/ (研究成果数*实际转化周期) * 10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 • 转化要素 转化主体;转化客体;转化受体;转化环境和手段 • 转化条件 成果质量;转化系统;农民需求;政策与资金 • 常见的几种转化机制 (a)科、教、推三结合的运行机制:指农业科研、教育、推广 部门通过共同承担项目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运行机制,是计划 经济时代的重要转化方式,对农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 作用。 (b)技、政、物三结合的运行机制:指把技术政策和物资供应 结合起来转化科技成果的运行形式。分为两种形式:科技攻关联 合体、集体承包服务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常见的几种转化机制 (C)农业高新技术科技园的运行机制:以农业上的高、精、尖技术 的开发、推广、应用为主的科技成果转化形式。 (D)”企业+基地+农户“三结合的运行机制,分为四种表现形式: 有眼光的企业家投资回报率高的农业领域;企业建立的原料生产基 地;科研育种单位建立的良种繁育基地;农业推广人员以原单位为 依托成立的联合公司。 (E)经营、咨询、推广三结合的运行机制:农业推广机构将物化类 科技成果以经营的方式传递到农民手中,同时跟踪进行配套的综合 服务,解答农民各种咨询,指导他们进行正确使用管理操作方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 • 经济效益: 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一是节本增效,即单位面积或规模产出值相同,但产投比高于被替代的技术;二是节本、增产、增效,即减少成本又提高产量,效益明显高于对照技术;三是增本增效,即投入稍大于对照技术,产品产量却大幅度提高,效益随之增加。 • 生态效益:即改善生态条件,一般来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结果要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宏观利益与微观利益之间的关系。 • 社会效益:从微观层面来说,科技成果的转化能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决策能力及操作管理技能,从而提高农村生产力;从宏观层面来说,科技成果的转化不但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而且改善了品质,可将越来越多的人从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从事知识密集型创造性劳动,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