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4

近代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 (1840-1949)

专题四 . 近代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 (1840-1949). 第 1 讲 中国近代化的孕育 (1840-1949). 考向一. 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是中国几千年未有之变局,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通过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考查对 19 世纪中期中西文明差异的认识;通过不平等条约,考查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危害的认识;通过一些现象,考查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理解。. (1) 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影响。 (2) 掌握主要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能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3) 联系世界近代史,理清鸦片战争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近代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 (1840-1949)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专题四  近代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1840-1949) 第1讲 中国近代化的孕育(1840-1949)

  2. 考向一 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是中国几千年未有之变局,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通过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考查对19世纪中期中西文明差异的认识;通过不平等条约,考查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危害的认识;通过一些现象,考查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理解。

  3. (1)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影响。 (2)掌握主要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能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3)联系世界近代史,理清鸦片战争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4. 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提示】继续:①从背景及西方列强的根本目的看,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②从战争的手段看,侵略者都是凭借坚船利炮进行武力征服,战争过程也非常相似。③从战争的结果看,清政府都被打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种种主权。④从战争的发动者看,以英国为主。

  5. 扩大:①从原因上看,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国不满足已得到的侵略权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②从影响和后果上看,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可见,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6.  有人认为:鸦片战争“纯粹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动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所致”。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为什么? 【提示】(不赞成。林则徐禁烟是一个主权国家为维护国家利益采取的正当行动,是反侵略、爱国的行动。工业革命后,急欲打开中国市场的英国碰到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于是以林则徐禁烟为借口,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因此,没有林则徐禁烟,英国旨在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战争也会爆发。

  7. 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讲话:“(虎门销烟) 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由此看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8. 【解析】巴麦尊讲话的落脚点在最后两句话“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可见是为了市场和贸易。答案 C。

  9. 考向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商品的冲击,中国传统农业的“纺”、“织”分离,在沿海的一些地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基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中国开始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通过文字、表格或新情景,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表现、特点和影响。

  10. 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商品的冲击,中国传统农业的“纺”、“织”分离,在沿海的一些地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基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中国开始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通过文字、表格或新情景,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表现、特点和影响。掌握并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表现、特点和影响。

  11.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表现、特点和影响。 【提示】(原因: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经济的强烈冲击作用;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是其解体的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近代工业(外商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客观上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进程。 表现:传统手工业(主要指家庭手工棉纺织业)衰落,且与农业分离,即“织”与“耕”分离;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包括经济作物的扩种和粮食生产的商品化。

  12. 特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冲击;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在国内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入侵较早的沿海、沿江及交通、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解体的速度快一些,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解体的速度比较慢;由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因此在自然经济解体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特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冲击;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在国内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入侵较早的沿海、沿江及交通、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解体的速度快一些,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解体的速度比较慢;由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因此在自然经济解体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13. 影响:自然经济解体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包括劳动力、市场、资本等),其进一步解体则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使中国逐步成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附庸。影响:自然经济解体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包括劳动力、市场、资本等),其进一步解体则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使中国逐步成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附庸。

  14.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是从何时开始的?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是如何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 【提示】明清时期,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经济类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再加上农民家庭手工业的发展,虽然政府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但一定规模的国内市场还是形成了。这说明,在鸦片战争前,我国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解体。所以,不能以为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是从鸦片战争后才开始的。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加速和加深了。

  15.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如机器缫丝业是民族资本主义早期的近代企业之一,它的出现,显然是由生丝大量出口所推动的。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如机器缫丝业是民族资本主义早期的近代企业之一,它的出现,显然是由生丝大量出口所推动的。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纱布输出,同时,外资在华纱厂纷纷设立,华商纱厂也有发展。因此,中国农民家庭手工业遭到比较严重的排挤和破坏。首先是机纱排挤土纱;其次是机布排挤土布。

  16. 一战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其实,这一时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因为中国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和国内市场的扩大。本时期,农产品商品化已不完全是由外贸起决定作用了。如茶就是以内销为主,同时,城市的扩大和城镇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对商品粮和农产工业原料的需求。自然经济中的自给性程度进一步降低。

  17. 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18.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能力和对概念的理解能力, 中国自然经济的特点就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它的逐步瓦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传统的手工业生产逐步破产的过程。答案C。

  19. 考向三 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领域的新变化 鸦片战争后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林则徐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的《海国图志》对后世影响深远;《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2012年高考,可能通过材料考查在鸦片战争影响下,中国思想领域变化中的重要事件、重要思想、重要人物,考查西方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冲击和中国社会的反应。

  20. 掌握林则徐、魏源、洪仁玕的思想主张,理解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21. 魏源编的《海国图志》、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其目的、内容及地位有何不同? 【提示】魏源《海国图志》:(1)目的:“制夷”即抵抗外国的侵略,维护清朝的统治。(2)内容:①系统介绍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并传播西方先进技术;②赞扬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称瑞士的民主共和制为“西土之桃花源”;③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

  22. (3)地位:①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②它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3)地位:①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②它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23. 洪仁玕《资政新篇》:(1)目的:学习西方,振兴太平天国。(2)内容:政治上强调“设法用人”; 经济上,主张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制造、开采、冶炼业,发展金融、邮政事业;文化教育上主张开办学馆,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社会改革上,严禁鸦片,取缔迷信,禁止溺婴和蓄奴,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外交上,反对闭关态度,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外国人不得触犯太平天国的国法,不得干涉天国内政。

  24. (3)地位:《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本主义建设方案,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但它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仅代表少数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对社会发展的规划,因此未提及农民迫切要求的土地问题;同时,这个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提出的建设方案,却丝毫未涉及抗击外国侵略的问题,这是《资政新篇》的两个主要缺点。(3)地位:《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本主义建设方案,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但它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仅代表少数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对社会发展的规划,因此未提及农民迫切要求的土地问题;同时,这个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提出的建设方案,却丝毫未涉及抗击外国侵略的问题,这是《资政新篇》的两个主要缺点。

  25. 怎样评价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开眼看世界”? 【提示】(1)进步性: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 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2)局限性: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停留在军事技术层面上,未涉及变革封建制度。 

  26. (2011·北京)“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 )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 D.《孔子改制考》

  27.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九州”、“四海”可知,这是一本介绍世界地理方面内容的著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符合。【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九州”、“四海”可知,这是一本介绍世界地理方面内容的著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符合。

  28. 频 考点 【例1】 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下列对这段材料的解说中不正确的是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 C.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9. 【解析】 D。材料信息表明,在外国资本主义商品输出的冲击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中国卷入世界市场,故A、B、C三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答案D。

  30. 【方法技巧点拨】突破命题者的“障眼法” 高考是多种能力的考查,为了体现出区分度,命题者也可谓“煞费苦心”,增加一些文言材料到选择题,一方面增加了试题难度,另一方面也丰富了试题内容,给考生设了一个“障眼法”。换句话说,有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形式上看是在考查学生文言理解能力和文字信息处理能力,实际上考的就是简单的书本知识。即使文言内容看不太懂,只要抓住题眼结合教材知识就能轻松做答。

  31. 易混易错点 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易混易错分析:混淆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关系、对中国主权和领土的破坏、对中国的经济影响。 辨析:鸦片战争的影响:(1)使中国从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始;(2)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3)战后的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巨大破坏,中国的司法、关税、海关等主权遭到巨大破坏;(4)开创了通过不平等条约侵略中国的先例。

  32.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在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与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在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在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与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在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3. 【例2】观察下图并阅读简介,指出下列对圆明园大水法的描述正确的是【例2】观察下图并阅读简介,指出下列对圆明园大水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建于清朝初期 ②毁于西方列强侵略 ③反映了清朝由盛转衰的趋势 ④体现西学东渐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 D.②③

  34. 【解析】 C。由说明文字得出①错、②④对;③不能从图片中得出,答案C。

  35. 【方法技巧点拨】怎样做好选择题 做好选择题的前提是审题,审题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1)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2)备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史实,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既需要用正向思维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又需要用逆向思维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以提高答案的准确性

  36. 解 历史 【考点】鸦片战争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 【例3】阅读《中国土特产产品出口统计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37. A.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量持续增加 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茶叶和生丝日益商品化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38. 【解析】 D。从表格中可以看到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越来越多,这说明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逐渐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答案D。

  39. 【方法技巧点拨】怎样做情境选择题 首先要从虚拟情境中准确提炼出有效信息,如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等,并把这些信息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理解。然后以题目设问为解题线索对四个备选项进行辨析,剔除违背历史事实或不符合题意的错误选项,找出符合并能合理解释历史情境的正确选项。

  40. 热点导练 【背景材料】 2011年6月3日上午,由福建省禁毒委员会、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福州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承办的“全国禁毒教育(福州)基地授牌仪式暨林则徐纪念馆新馆开馆典礼”在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隆重举行。今年6月3日是左海(福州别称)伟人林则徐虎门销烟170周年纪念日。各界群众800多人汇聚一堂共同缅怀这位伟大的先贤,弘扬光大他为国为民、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和反毒禁毒、捍卫国家利益的爱国情怀。

  41. 【教材链接】必修一的第10课介绍了虎门销烟,必修三第14课介绍了林则徐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42. 【例4】新编历史剧《钦差大臣林则徐》的剧本中有下面四个场景,其中违背史实的是【例4】新编历史剧《钦差大臣林则徐》的剧本中有下面四个场景,其中违背史实的是 A.道光皇帝派林则徐到广州主持禁烟 B.林则徐亲自编写出了《各国律例》 C.林则徐派人翻译澳门的外国报刊掌握敌情 D.林则徐把《四洲志》送给好友魏源

  43. 【解析】 B。本题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能力。林则徐组织人编译出《各国律例》。故B符合题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