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 likes | 958 Vues
第十四章、维新、革命和清朝的灭亡. 甲午战争 — 背景. 日本在经过 明治维新 ( 1868 年)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 为了解决原料和市场的问题,日本制定了“ 征朝侵华 ”的大陆政策: 1874 年 《 江华条约 》 :否定中国对朝鲜的宗主权,成为自主国 1885 年 《 天津条约 》 :将来如果朝鲜遇到重大事件,两国出兵必须互相告知. 甲午战争 — 导火线. 1894 年,朝鲜 东学党 起事,中日两国分别派兵进入朝鲜。 事情平息后,日本不但拒绝撤兵,反而继续增兵,并强迫朝鲜与中国断绝关系,且从海陆袭击清军。 中日战争于是爆发,史称“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经过.
E N D
甲午战争—背景 • 日本在经过明治维新(1868年)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 • 为了解决原料和市场的问题,日本制定了“征朝侵华”的大陆政策: • 1874年《江华条约》:否定中国对朝鲜的宗主权,成为自主国 • 1885年《天津条约》:将来如果朝鲜遇到重大事件,两国出兵必须互相告知
甲午战争—导火线 • 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事,中日两国分别派兵进入朝鲜。 • 事情平息后,日本不但拒绝撤兵,反而继续增兵,并强迫朝鲜与中国断绝关系,且从海陆袭击清军。 • 中日战争于是爆发,史称“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 • 清政府在军事上没有充分准备,兵力单薄,将领领导无方,应此节节败退。 • 第一阶段:日军围攻平壤,清军大败,撤会国内。 • 第二阶段:北洋军舰与日本军舰在黄海交战,中国军舰大败,退守威海卫 • 第三阶段:日军兵分两路入侵,一路从朝鲜度过鸭绿江,攻占九连城;一路从海上而来,攻陷旅顺、大连、威海卫,海军提督邓汝昌自杀,北洋军舰全军覆没。
马关条约 • 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 •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由于俄、德、法三国在中国的侵略权益受损,便强迫日本放弃辽东半岛,但是向清政府勒索白银3千万两“赎辽费”
马关条约的影响 • 日本以朝鲜为跳板,大举向中国东北扩张侵略势力 • 台湾、澎湖列岛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 为了偿付赔款,政府加紧收刮人民,并大量举借外债
列强瓜分中国 • (一)、政治贷款 • 列强等国先后强迫清政府向他们借款,并附带严苛的政治条件。(ex清政府保证英国长期控制中国海关) • 清政府向列强贷款3亿两,扣除手续,实得2.6亿,2.3亿转交给日本,但是利息达到3.92亿,为本金的126.9%
列强瓜分中国 • (二)、争修铁路 • 铁路是当时中国的交通命脉,列强通过修筑铁路,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他们的侵略势力,随着铁路的延伸,不断扩大。
列强瓜分中国 • 抢开矿山 • 列强竞相要求清政府签订矿务合同,在中国投资开矿
列强瓜分中国 • (四)竞相设厂: • 列强利用中国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在中国投资设厂,并且产品在中国市场处于优势地位,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列强瓜分中国 • (五)、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 列强纷纷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
列强瓜分中国 • (六)、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 各国对其他国在中国“势力范围”、租借地及其他既得利益不得加以干涉 • 各国运往“势力范围”内各口岸的货物,一律由中国政府按现行关税征收 • 各国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铁路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爱国知识分子如何救国? 逃亡国外? 组织军队? 变法救国?
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 太平天国 失败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 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 • 无奈变法受到清朝廷内保守势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反对,最后演变成为政变,维新派人物被杀。维新运动失败,使中国损失一批热心于国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将中国推上革命的道路。
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 当时康有为正在在北京参加会试,即联合各省应试举人,讨论上书请愿。会后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3项建议,并详论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图强的具体措施。 • 万言书征集到1300余名举人的签名,呈递都察院。都察院拒绝代呈,但“万言书”已广为流传。此即所谓公车上书,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康有为又连续上书光绪帝,反复陈述变法主张。光绪帝阅后颇为赞许。
梁启超 康有为
维新变法迅速在全国展开,各地报章也积极宣传变法的思想。维新变法迅速在全国展开,各地报章也积极宣传变法的思想。 维新变法时期的重要学会
光绪皇帝虽然十七岁时已在名义上亲政,但实权一路仍然是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里。面对列强瓜分的危险,光绪于1898年(戊戌年)向慈禧要求实际的权力,让他进行朝政的改革。光绪皇帝虽然十七岁时已在名义上亲政,但实权一路仍然是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里。面对列强瓜分的危险,光绪于1898年(戊戌年)向慈禧要求实际的权力,让他进行朝政的改革。 • 1898年6月8日,徐致靖上书《请明定国是疏》(康有为代拟)请求光绪帝正式改变旧法,实施新政。上书后第三天6月11日,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表明变更体制的决心,这亦是百日维新的开始。 • 之后光绪召见康有为,调任他为章京行走,作为变法的智囊。其后又用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等人,协助维新。
变法内容 • 政治:裁撤无用官员 、鼓励臣民上书议论政事 • 经济:设立铁路矿物、农工商总局,保护工商业发展;奖励发明创造;编制国家财政预算 • 文化:废八股、设立学堂和翻译书局、准许办报馆,学会 • 军事:减裁旧式军队,训练新式海陆军 • 其最终目标,是推行君主立宪制
戊戌政变 • 变法运动危及了封建守旧分子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抵制和反对。在中央,皇亲贵戚、中枢要员,或公开反对新政,或暗中加以阻挠。 • 在《明定国是诏》颁布后4天,慈禧太后即迫使光绪帝罢黜翁同龢、任命荣禄署直隶(今河北)总督,兼领董福祥(甘军)、聂士成(武毅军)和袁世凯(新建军)三军。 • 目的是孤立光绪帝,打击维新派,将精锐的北洋诸军牢牢掌握在后党手中。宣布太后与皇帝定于10月19日赴天津阅兵,即有届时废光绪帝的传闻。
9月18日,康有为、谭嗣同以袁世凯曾入强学会,表示倾向维新,决定由谭嗣同连夜去京郊法华寺对其游说。9月18日,康有为、谭嗣同以袁世凯曾入强学会,表示倾向维新,决定由谭嗣同连夜去京郊法华寺对其游说。 • 谭嗣同要求袁世凯在天津阅兵时保护光绪帝,诛杀后党。袁世凯佯作答允,迅即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 •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垂帘听政,将光绪皇帝囚禁起来。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处死,史称“戊戌六君子”
爱国知识分子如何救国? 逃亡国外? 变法救国? 武装革命?
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 太平天国 失败 洋务运动 失败 戊戌变法 革命!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改良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许多爱国志士吸取这个宝贵教训,抛弃了改良的幻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改良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许多爱国志士吸取这个宝贵教训,抛弃了改良的幻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 晚清时期,孙中山以“革命”二字作为推翻满清政府的口号。 • “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毛泽东
隆裕皇后 慈禧太后 谨妃
光绪唯一的 爱妃— 珍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