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6

第三节 CT 检查方法

第三节 CT 检查方法. 于兹喜. 一、 CT 平扫. CT 平扫是指不用对比剂增强或造影的扫描,又称非增强扫描。扫描方法较多,其中最常用的是普通扫描。 1.普通扫描 普通扫描是非增强扫描。常规采用横断层面,亦可采用冠状层面扫描。层厚5~10 mm, 层距5~10 mm, 即层与层之间的间隙为0,实行无间间隙扫描。管电压120 kV~140kV, 管电流70 mA~260mA, 扫描时间0.5~6 s, 矩阵256×256以上。标准算法、软组织算法均可,对 CT 机没有特殊要求,在普通 CT 机和螺旋 CT 机上均可实施。

davida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三节 CT 检查方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节 CT检查方法 于兹喜

  2. 一、CT平扫 • CT平扫是指不用对比剂增强或造影的扫描,又称非增强扫描。扫描方法较多,其中最常用的是普通扫描。 • 1.普通扫描 普通扫描是非增强扫描。常规采用横断层面,亦可采用冠状层面扫描。层厚5~10mm,层距5~10mm,即层与层之间的间隙为0,实行无间间隙扫描。管电压120kV~140kV,管电流70mA~260mA,扫描时间0.5~6s,矩阵256×256以上。标准算法、软组织算法均可,对CT机没有特殊要求,在普通CT机和螺旋CT机上均可实施。 • CT检查一般先做普通扫描,如果需要使解剖结构或病变显示更清楚,再选用其它扫描方法。

  3. 2.薄层扫描 薄层扫描(thin slice scanning)是指层厚小于5mm的扫描方法。在普通CT机和螺旋CT机上都可实施,平扫和增强扫描均可。主要优点是减少部分容积效应,真实反映组织密度。缺点是信噪比降低。目前最薄的扫描层厚可达lmm。主要用途有:①较小组织器官如鞍区、内耳、眼眶、椎间盘、半月板等,常规用薄层平扫;②检出较小病灶,如肝脏、肾脏等的小病灶,胆系和泌尿系的梗阻部位等。在普通扫描的基础上加做薄层扫描;③一些较大的病变,为了观察病变的内部细节,局部可加做薄层扫描;④拟进行图像后处理,最好用薄层螺旋扫描,扫描层面越薄,重组图像的质量越高。

  4. 3.重叠扫描 重叠扫描(overlap scanning)是指层距小于层厚,使相邻的扫描层面之间有部分重叠的扫描方法。横断层面或冠状层面扫描,例如扫描层厚lOmm,层距5mm,相邻两个层面之间就有5mm厚度的重叠。此方法对CT机没有特殊要求,管电压、管电流、扫描时间、算法、矩阵与普通扫描相同。优点是减少部分容积效应。缺点是扫描层面增加致病人的X线吸收剂量加大。一般只用于感兴趣区的局部扫描,以提高小病灶检出的机会,不作为常规的CT检查方法。

  5. 3.重叠扫描 重叠扫描(overlap scanning)是指层距小于层厚,使相邻的扫描层面之间有部分重叠的扫描方法。横断层面或冠状层面扫描,例如扫描层厚lOmm,层距5mm,相邻两个层面之间就有5mm厚度的重叠。此方法对CT机没有特殊要求,管电压、管电流、扫描时间、算法、矩阵与普通扫描相同。优点是减少部分容积效应。缺点是扫描层面增加致病人的X线吸收剂量加大。一般只用于感兴趣区的局部扫描,以提高小病灶检出的机会,不作为常规的CT检查方法。

  6. 5.高分辨力扫描 高分辨力扫描CT(high resolution CT;HRCT)是通过重建图像时所采用的滤波函数形式等的改变,获得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力CT图像的扫描方法。要求CT机的固有分辨力小于lOLP/cm,即分辨的最小物体直径小于0.5mm,矩阵在512×512个以上,不需要通过缩小视野来增加像素数量。扫描时要用高电压120kV~140kV,大电流170mA~22OmA,层厚1~2mm的薄扫描,扫描时间1~2s。层距可视扫描范围的大小而决定,可行无间隙或有间隙扫描,选用骨算法重建。

  7. 此方法突出的优点是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力,对显示小病灶、小器官及其细微结构优于其它扫描方法。主要用于普通扫描的一种补充。如肺部HRCT,能清晰显示以次级肺小叶为基本单位的肺内细微结构,诊断和鉴别诊断支气管扩张,肺内单个或播散小病灶,弥漫性与结节性病变时常用。也可作为独立的扫描检查方法,如内耳、肾上腺、垂体微腺瘤的扫描等。

  8. 6.图像堆积扫描 图像堆积扫描(stack slice scanning)是利用多个薄层扫描图像,通过图像叠加功能进行重建图像的检查方法。在普通CT机和螺旋CT机上均可实施。其方法是设置好扫描层厚及其它扫描条件,进行大mAs薄层无间隙扫描或薄层螺旋扫描,以减少部分容积效应。然后选择叠加参数进行叠加,叠加效果不理想时可变换叠加参数再进行重建图像,直至效果理想。一般选层厚1~3mm,45OmAs扫描,叠加数3~5层为宜。叠加后的CT图像,信息量加大,信噪比得到改善,减少了伪影。可用于颅底部的CT检查,有助于发现脑干和后颅窝的病变。

  9. 7.定量扫描 定量CT(quantitative CT;QCT)是指利用CT检查来测定某一兴趣区内特殊组织的某一种化学成分含量的扫描方法。依X线的能级分单能定量CT和多能定量CT。用于测定骨矿物质含量,监测骨质疏松或其它代谢性骨病病人的骨矿物质密度。扫描方法:管电压8OkV,层厚8~1Omm,其它与普通扫描相同。病人仰卧,双臂上举,胸l2~腰3椎体下面置放标准密度校正体模,体模内含数个已知不同密度的溶液或固体参照物。头先进扫侧位定位图决定扫描范围。即胸12椎体上缘到腰3椎体下缘。分别取与椎体终板平行的椎体中部进行横断层面扫描。

  10. 计算方法:测量各兴趣区的CT值,即椎体海绵骨前部的椭圆形兴趣区,去除椎体皮质骨兴趣区和包含皮质骨和海绵骨的综合兴趣区。利用所测CT值,通过专用软件,与参照密度校正并计算出骨密度值。常以每cm3所含羟磷灰石的高浓度为单位来表示。应该注意:CT值不是恒定的,会因X线硬化、电源状况、病人体位、兴趣区组织密度、扫描参数、环境温度及邻近组织等因素发生变化;此外,校正体模的制作材料,扫描层面的定位以及兴趣区的选择等都可能影响定量CT的测量结果。

  11. 8.容积扫描 容积扫描 (volumetric scanning)是指在计划检查范围内,行连续的一边曝光一边进床,并进行该部位容积性数据采集的检查方法。可在单层螺旋CT机、多层螺旋CT机及将推出的平板探测器CT机上实施。其采集的无间隙容积数据,可进行任意层面、任意层距的图像重建,可变换算法进行重建图像,并有一系列图像后处理。目前几乎可用于任何部位组织器官的检查。由于扫描速度快,大多数扫描能够在病人一次屏气的时间内完成,减少了呼吸伪影,避免小病灶因呼吸幅度不一致而漏扫;由于扫描速度快,注射对比剂后,除三维重建外,还增加了时间分辨力,可用于心脏,大血管等动态器官的检查,可分别完成器官不同时期的增强扫描。

  12. 二、CT增强扫描 • 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的CT扫描方法称CT增强扫描。有多种扫描方法可供选择。增强扫描增加了组织与病变间密度的差别,更清楚地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以及病变的大小、形态、范围,有助于发现平扫未显示或显示不清楚的病变。还可动态观察某些脏器或病变中对比剂的分布与排泄情况,根据其特点,判断病变性质。可观察血管结构及血管性病变等。临床应用愈来愈广泛。

  13. 1.对比剂 增强扫描使用碘对比剂,目前己有多种产品可供选择(表3-1)。

  14. 2.常规增强扫描 常规增强扫描(common contrast scanning)是指静脉注射对比剂后按普通扫描的方法进行扫描。可在普通CT机上实施。一般采用静脉团注法注入对比剂。即以2~4ml/s的流速注入对比剂50~100ml,注射完毕立即扫描。其血管增强效果明显,但消失也快。因此扫描时最好选择兴趣层面开始,尔后再补齐整个扫描范围。另一种是快速静脉滴注法,即快速注静脉滴注对比剂100~180ml,滴注50ml后开始扫描,此方法血管内对比剂浓度维持时间较长,但血管增强效果不如团注法。还可以两种方法同时使用,即先静脉团注法注入半量对比剂,剩余半量快速静脉滴注,边滴注边扫描,血管增强效果有所改善。

  15. 3.动态增强扫描 动态增强扫描(dynamic contrast scanning)是指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对感兴趣区进行快速连续扫描,待扫描结束后再作图像的重建和显示。对比剂采用团注法静脉注入。扫描方式有:①进床式动态扫描,在病人一次屏气下完成扫描过程,采用螺旋CT,螺距Pitch=1~1.2cm,连续扫描。②同层动态扫描,是对同一层面连续进行多次扫描,并测定CT值,将其制成时间密度曲线,以研究该层面病变血供的动态变化特点,辨别病变性质。对于1~2cm的小病灶,同层动态扫描的检出率较高。

  16. ③怀疑肝海绵状血管瘤,肝内胆管细胞型肝癌,以及肺内孤立性结节时,可选病灶的最大层面或兴趣层面,快速团注足量对比剂25~30ml时立即扫描,50~60s时在同一层再次扫描,同样在第2min、3min、4min、5min、7min、8min、l2min、l5min各扫描一次,观察该层病变血供的动态变化特点,以利定性。这是动态增强扫描的特殊形式。因对比剂的注射速度快,开始扫描的时间快,扫描的持续时间长,又称两快一长增强扫描。

  17. 4.延迟增强扫描 延迟扫描 (delayed contrast scanning)是在常规增强扫描后延迟4~6h后再对感兴趣区扫描的方法。此方法作为增强扫描的一种补充,观察组织与病变在不同时间的密度差异。根据肝细胞具有摄取和排泄有机碘的功能,用于肝脏小病灶的检出及肝癌和肝血管瘤间的鉴别。对CT机没有特殊要求,对比剂总量150~180ml。

  18. 5.双期和多期增强扫描 双期和多期增强扫描是指一次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分别于血供的不同时期,对欲检查器官进行两次或多次完整的容积扫描。需在螺旋CT机上实施。扫描方法:①根据平扫选择增强扫描范围,设定不同时期的开始时间,扫描参数与平扫相同;②设定高压注射器注射参数,流速2~4m1/s,团注法。抽取对比剂80~100ml,建立静脉通道,调整为注射状态;③检查各项参数无误,同时按下注射开始键和扫描键,即按设置好的起始扫描时间对欲检查器官分别进行两次或多次扫描。

  19. 此方法可用于身体各个部位。利用螺旋CT机扫描速度快的优势,准确显示不同时期组织器官及病灶的血供特点,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和定性能力。增强扫描时血管增强明显,通过二维重组图像可清晰显示血管走行,三维重组图像可清晰显示血管的空间结构和解剖关系。各期扫描时机的把握要考虑到部位、年龄、体质、心肾功能、有无门静脉高压等因素,以获得最佳的增强图像。常用于肝内病灶、胰腺及其周围血管和淋巴结的检查、肾的排泄功能及肾盂、肾盏病变的检查。

  20. 三、造影CT检查 • 造影CT扫描是指利用造影的方法注射对比剂,然后再行CT扫描使某一器官或结构显影的方法。分为血管造影CT和非血管造影CT两大类。 • 1.非血管造影CT 非血管造影CT应用非常普遍,是指对某一器官或结构先进行非血管性造影,然后再作CT扫描的方法。如腹部检查时,口服对比剂以充盈胃和十二指肠;盆腔检查时留尿,并保留灌肠,以显示膀胱,区分肠道,有助于病变的发现等;CT关节造影(CT arthography)是在局部穿刺下将气体或/和水溶性碘对比剂注入关节腔内,再行螺旋CT扫描的关节造影技术,主要适用于关节内损伤如半月板损伤、囊内韧带损伤、关节囊破裂及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

  21. 2.血管造影CT 血管造影CT是将血管造影和CT检查两种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检查方法。为有创性检查,只是作为CT检查的一种补充。优点是克服了常规X线造影中组织结构影像的重叠问题,较好地显示组织器官或结构的解剖,主要用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检查,对于小肝癌的检出率高于普通CT扫描。动态CT扫描和血管造影等检查。对直径小于0.5cm的由肝动脉供血的富血管性肝癌,血管造影CT是其最敏感的检测方法。

  22. 根据导管的插管部位可分为: • (1)动脉造影CT(computed tomographic arteriography;CT-A):在血管造影室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将导管置于肝固有动脉内并进行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以明确肝动脉有无解剖变异。如发现有变异必须作选择性动脉插管。插管完成后将导管固定,把病人送到CT检查床上,将导管与高压注射器连通,通过导管以2ml/s的流速直接注射对比剂。5s后,边注射边进行全肝进床式动态增强扫描。此方法在普通CT机和螺旋CT机上均可实施。普通CT机对比剂用量50~70ml,螺旋CT机时对比剂用量20~40ml。螺旋CT机一次屏气完成全肝扫描,避免了漏扫,对比剂用量也少,敏感性优于普通CT机。

  23. (2)动脉性门静脉造影CT:动脉性门静脉造影CT(computed tomographic arterial portography;CTAP)的检查方法同CT-A,不同之处是导管插入脾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内,注射对比剂20~25s后开始扫描,普通CT机对比剂的用量约为150~170ml,螺旋CT机对比剂的用量约为100~120ml。当有门静脉高压,门静脉内栓子,静脉畸形引流时,CTAP的应用受到限制。

  24. 第四节 螺旋CT • 螺旋CT(helical CT;HCT)扫描是指采用滑环技术,X线管旋转的同时连续产生X线,并连续进行数据采集,检查床以一定的速度前进或后退。因此螺旋扫描方式不再是对人体的某一层面采集数据,而是围绕人体的一段体积螺旋式地采集数据。

  25. X线管 探测器围绕扫描孔一周

  26. 螺旋扫描 X线管在旋转的同时,检查床在移动,实现了对人体的螺旋状扫描

  27. 螺旋CT由于扫描的方式不同,产生了两个新的成像参数:即螺距(pitch)和重建间隔(reconstruction interval)。螺距的定义是床速和层厚的比值: • P=S/W • 式中P为螺距,S是床运动的速度(mm/s),W是层厚(mm)。螺旋CT扫描螺距等于零时与常规CT相同,通过病人的曝光层面在各投影角也相同。螺距等于5mm时,层厚数据的获取,一般采用2周球管的旋转及扫描。在螺距等于10mm时,层厚的数据采用球管旋转1周的扫描;在螺距等于20mm时,层厚的数据只得到扫描架旋转半周的扫描。

  28. 因此,增加螺距使探测器接收的射线量减少,并使图像的质量下降。在螺旋CT扫描中,床运行方向(Z轴)扫描的覆盖力或图像的纵向分辨力与螺距有关。常规CT扫描与螺旋扫描方式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得到的是二维信息,后者得到的是三维信息。所以螺旋扫描方式又被称为容积扫描(volumetric scanning)。

  29. 螺旋CT扫描在硬件方面最重要的改进是:①滑环技术;②采用一个热容量大、散热快的X线球管;③配备高速的计算机系统等,使大量的图像处理工作能迅速进行和完成;④大容量的硬盘,适应存取大量的原始扫描数据的需要。最近几年,随着CT机硬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螺旋CT扫描一次可允许完成多个扫描的区段,在几次扫描间可允许病人作短暂的呼吸。这些改进适应了临床诊断工作的需要,使螺旋CT扫描的应用范围更加扩大。

  30. 滑环的方式根据X线产生部分传递电压的高低,可分为高压滑环和低压滑环。高压滑环通过滑环传递给X线发生器的电压达上万伏特,而低压滑环通过滑环传递给X线发生器的电压为数百伏特。滑环的方式根据X线产生部分传递电压的高低,可分为高压滑环和低压滑环。高压滑环通过滑环传递给X线发生器的电压达上万伏特,而低压滑环通过滑环传递给X线发生器的电压为数百伏特。 • 高压滑环易发生高压放电,导致高压噪音,影响数据采集系统并影响图像质量。低压滑环的X线发生器须装入扫描机架内,要求有体积小、功率大的高频发生器。目前,大多数厂家都采用低压滑环。

  31. 一、单层螺旋CT 单层螺旋CT使用滑环技术和高容量X线球管,球管和探测器不间断360°旋转,连续产生X线,并进行数据采集。同时检查床沿纵轴方向,匀速移动使扫描轨迹呈螺旋状,连续不停地扫描完需要检查的范围。其扫描和重建速度快,一次屏气大多可完成规定区域扫描,减少了呼吸伪影,避免了漏扫。由于为无间隙容积扫描,可进行一系列高质量的图像后处理。增强扫描时,一次注射对比剂可分别完成器官不同时期的多期扫描。

  32. 1.螺旋CT扫描技术 螺旋扫描的参数选择与普通CT略有不同。管电压80kV~140kV,管电流50mA~450mA,扫描时间最长可连续曝光l~10s,层厚由准直器的宽度决定,1~l0mm可选。螺距为球管旋转360°检查床移动距离与扫描层厚的比值。扫描范围为检查床每秒移动距离与X线管连续曝光时间之积。理论上螺旋扫描要选择尽可能小的层厚、移床速度和图像重建间隔,尽可能大的球管电压和球管电流。螺距为1.0cm时,图像质量最好。

  33. 在实际操作中,各参数的选择受到CT机性能的限制,受到病人的X线剂量,扫描部位,扫描范围,诊断对图像的要求等因素的制约。比如扫描范围60Omm,如设曝光时间30s,层厚10mm,螺距2.O cm,可屏气扫描,一次完成;同样曝光时间30s,层厚10mm,螺距改为1.0cm,屏气扫描一次完成,扫描范围仅是300mm。若要一次屏气完成大范围的扫描,选择的螺距较大,数据采集量将减少。扫描参数要进行综合考虑,合理选择。

  34. 2.CT透视 CT透视(CT fluoroscopy)为CT图像的实时显示。由螺旋CT机附加功能完成。它是快速CT扫描、快速重建和连续图像显示技术的结合。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OkV,管电流30mA~5OmA(附加滤线栅),层厚1~1Omm,矩阵512×512,最长透视时间100s。当CT机连续扫描时,扫描室和操作室的监视器上同时显示类似电影的动态CT图像。主要用于非血管介入,如CT透视引导下的经皮穿刺活检或引流等。与普通CT引导穿刺比较,CT透视穿刺能较好地实时显示内脏器官、血管和病灶的关系,可同时观察针尖的位置并及时调整,明显提高了小病灶穿刺活检的准确性。不足之处是术者接受X线辐射多,病人局部X线剂量较大,图像显示延迟及重建伪影等。

  35. 3.实时增强监视 实时增强监视是指增强扫描时,对感兴趣区的CT值进行监视,根据CT阈值来自动触发预定的扫描程序。由螺旋CT机附加功能完成。方法是根据检查器官平扫图像,设定增强扫描程序,选定监测兴趣区并设定触发程序的CT阈值。开始注射对比剂时即对感兴趣区的CT值进行监视,当达到阈值时自动触发预定的扫描程序而开始扫描。

  36. 因对比剂到达不同器官的动脉和静脉的时间不同,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心肾功能、门静脉高压等对循环时间也有影响,很难确定开始增强扫描的准确时机,只能根据经验推断。实时增强监视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能够准确地确定开始增强扫描的最佳时机,获取高质量的增强影像。因对比剂到达不同器官的动脉和静脉的时间不同,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心肾功能、门静脉高压等对循环时间也有影响,很难确定开始增强扫描的准确时机,只能根据经验推断。实时增强监视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能够准确地确定开始增强扫描的最佳时机,获取高质量的增强影像。

  37. 二、多层螺旋CT • 多层螺旋CT(multi slice CT;MSCT)是指X线管每旋转一周,可完成多层面的容积数据采集并重建出多个层面的图像的扫描方法,也称为多排CT。MSCT的探测器列数增加到两列以上,X线束为可调节宽度的锥形束,根据拟采集的层厚选择锥形束的宽度,使其激发不同数目的探测器,从而实现一次采集可同时获得多层图像。

  38. 1.多层螺旋CT的特点 • (1)宽探测器结构:MSCT将横向探测器纵行向上扩展,从而形成有横排、有纵列的宽探测器结构。其设计分为对称与非对称型,目前纵向排列的探测器数又有8、16、34列之分,均能在扫描时进行容积数据采集。当将采集层面提高到8~16层时,对称性设计已占主导方式,也有采用对称/非对称混合方式的。根据有效层厚的不同,各列探测器的通道可分开成像,也可和在一起参与成像。

  39. (2)先进的旋转方式:MSCT的旋转驱动采用磁悬浮方式,速度可达0.5s/转。单层螺旋CT则是传统的电机皮带带动X线管和探测器的旋转来完成扫描。(2)先进的旋转方式:MSCT的旋转驱动采用磁悬浮方式,速度可达0.5s/转。单层螺旋CT则是传统的电机皮带带动X线管和探测器的旋转来完成扫描。 • (3)大容量X线球管:MSCT连续扫描的时间较长,常规应用中X线剂量较大,其球管容量和散热力分别在75Mhu/min和1386khu/min以上,小并采用阳极接地技术,使阳极与管壳等电位利于散热。同时,其高压发生器功率提高到60kW以上,以支持大容量X线管效率的发挥。

  40. (4)X线束为锥形束:X线束为可调节宽度的锥形线束(cone-beam),根据拟采集的层厚选择锥形束宽度,使其激发不同数目的探测器,实现一次采集可同时获得多层图像,减少病人在非扫描区所接受的X线剂量。但锥形束因对探测器阵列中心部分与边缘部分的入射角度有差别,可产生锥形束伪影,衰减图像质量。单层螺旋CT则采用扇形X线束(fan-beam)。(4)X线束为锥形束:X线束为可调节宽度的锥形线束(cone-beam),根据拟采集的层厚选择锥形束宽度,使其激发不同数目的探测器,实现一次采集可同时获得多层图像,减少病人在非扫描区所接受的X线剂量。但锥形束因对探测器阵列中心部分与边缘部分的入射角度有差别,可产生锥形束伪影,衰减图像质量。单层螺旋CT则采用扇形X线束(fan-beam)。

  41. (5)采集层厚与X线剂量:MSCT采集层厚在0.5mm/层以下,最大螺距可达13:1。采集速度在全层扫描时可达0.5s以下。从诊断意义上讲,lmm以下的薄层层面信息主要用于图像后处理。可明显提高图像质量。但因薄层采集的每个层面体素的数据量小,因而每层采集需使用较大的X线剂量,又需要大量的薄层数据构成一个大范围的容积性数据。因此X线剂量的问题值得注意。(5)采集层厚与X线剂量:MSCT采集层厚在0.5mm/层以下,最大螺距可达13:1。采集速度在全层扫描时可达0.5s以下。从诊断意义上讲,lmm以下的薄层层面信息主要用于图像后处理。可明显提高图像质量。但因薄层采集的每个层面体素的数据量小,因而每层采集需使用较大的X线剂量,又需要大量的薄层数据构成一个大范围的容积性数据。因此X线剂量的问题值得注意。

  42. (6)大容量高速计算机处理能力:随着MSCT增加探测器每次扫描的采集层面数目,每次采集到的原始数据量大为增加。一次扫描可同时完成多层面的图像数据的采集和重建。采用大容量计算机或采用多台计算机并列处理方式改善工作流程,使处理速度相应加快,重建时间更短,图像后处理更快捷。(6)大容量高速计算机处理能力:随着MSCT增加探测器每次扫描的采集层面数目,每次采集到的原始数据量大为增加。一次扫描可同时完成多层面的图像数据的采集和重建。采用大容量计算机或采用多台计算机并列处理方式改善工作流程,使处理速度相应加快,重建时间更短,图像后处理更快捷。

  43. 2.螺旋CT临床应用的优势与发展 MSCT的临床应用范围与单层螺旋CT大致相同,除具有单层螺旋CT的优点外,还有以下优势: • (1)同层厚时的扫描速度提高:MSCT的X线球管旋转速度达0.5s,旋转一周可完成多层面的容积数据采集并重建出多层面图像,进一步缩短了病人的检查时间。腹部检查时,多期扫描时间更准确。心脏检查时,时间分辨力可降至8Oms,结合心电门控技术,明显改善冠状动脉及心脏形态的显示。适用于心脏,大血管等动态器官的检查。

  44. (2)检测效率提高:MSCT将单层螺旋CT中纵向扫描层面两侧被浪费的X线用来采集数据,提高了X线的利用率。螺距加大,节省X线管的损耗。整个器官或一个部位一次屏息下的容积扫描,不会产生病灶的遗漏。(2)检测效率提高:MSCT将单层螺旋CT中纵向扫描层面两侧被浪费的X线用来采集数据,提高了X线的利用率。螺距加大,节省X线管的损耗。整个器官或一个部位一次屏息下的容积扫描,不会产生病灶的遗漏。 • (3)图像后处理质量提高:MSCT在相同扫描时间内可获得范围更长或范围相同但层面更薄的容积数据,可任意地、回顾性重建,无层距大小的约束和重建次数的限制。并且可任意地、回顾性重建,无间距大小的约束和重建次数的限制。MSCT扫描时获取的容积数据,具有较高的纵向分辨,减少了容积效应和运动伪影,CT图像质量提高,图像后处理质量显著提高。

  45. (4)同层厚时X线剂量减少:MSCT对射线的利用率较高,与单层螺旋CT相比,同层厚扫描时X剂量明显减少,减少了X线管的负荷,降低了X线管的损耗。(4)同层厚时X线剂量减少:MSCT对射线的利用率较高,与单层螺旋CT相比,同层厚扫描时X剂量明显减少,减少了X线管的负荷,降低了X线管的损耗。 • (5)对比剂用量减少:螺旋CT扫描单位时间内扫描速度的提高,使造影对比剂的利用率提高,相应的对比剂量减小了。 • 由于MSCT临床应用的时间还不长,有许多优势,如心脏和冠状动脉成像、冠状动脉评分、脑、肺及肝脏等CT灌注成像以及智能血管分析等等,还有待于在以后的临床应用中加以探索和完善。随着可变螺距技术、探测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提高,MSCT的临床应用前景会更加广阔。与常规CT扫描相比,螺旋CT扫描最主要的缺点是层厚响应曲线增宽,使纵向分辨力下降。

  46. 三、螺旋CT的图像后处理技术 • (一)螺旋CT图像重建技术 • 螺旋CT图像重建技术是指在特定的工作站上,应用计算机软件将螺旋扫描所获得的容积数据进行后处理,重新出直观的立体图像等,用于使用原始数据经重建数学运算得到的横断面影像。可将CT图像的原始数据,改变图像的矩阵、视野,进行图像再次重建处理并成像。还可根据所选滤波函数,改变算法,再次重建图像。比如内耳骨算法扫描后,还可改变为软组织算法再次重建图像,提高了组织间影像的密度分辨力,使图像更细致、柔和。一次扫描,能获得不同算法的数套影像,用不同窗值来观察,诊断信息更丰富。

  47. (二)螺旋CT图像重组技术 • 螺旋CT图像重组技术是利用重建后的数据实施的进一步的后处理。方法较多,重点介绍较为成熟和常用的几种。 • 1.多层面重组和曲面重组 多层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是在断层扫描的基础上对某些或全部扫描层面进行各种方向范围的重组,得到冠状面、矢状面、斜面或任意面的二维图像。要求连续扫描层面不少于6层,扫描层厚小于5mm。层厚越小,层数越多,重建图像越清晰。螺旋扫描后的多层面重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普通CT。但当层厚与螺距选择不当时,容易造成阶梯状伪影。MPR方法简单、快捷,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可较好地显示组织器官内复杂解剖关系,有利于病变的准确定位。一般CT机都具有此项功能,常作为横断面图像的补充应用。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