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對比分析 Contrastive Analysis

對比分析 Contrastive Analysis. 王盈婷. 對比分析. 盛行時間 :1940 年代 ~1950 年代 研究兩種語言間的對比。 對比分析假說 (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 , CAH) 學習第二語言的根本要點就是要克服 L1 和 L2 之間的差異性。. 對比分析假說 (CAH). 受到行為主義和結構主義的影響。 認為第二語言習得的主要障礙是第一語言對第二語言的干擾。 將兩種語言做科學的、系統的分析,以之間的語言對照分類預測學習者可能會遭遇到的困難。 L1 和 L2 的相似 / 不同 = 簡單 / 困難。

jontae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對比分析 Contrastive Analysis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對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 王盈婷

  2. 對比分析 • 盛行時間:1940年代~1950年代 • 研究兩種語言間的對比。 • 對比分析假說 (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CAH) • 學習第二語言的根本要點就是要克服L1和L2之間的差異性。

  3. 對比分析假說(CAH) • 受到行為主義和結構主義的影響。 • 認為第二語言習得的主要障礙是第一語言對第二語言的干擾。 • 將兩種語言做科學的、系統的分析,以之間的語言對照分類預測學習者可能會遭遇到的困難。 • L1和L2的相似/不同=簡單/困難。 • Stockwell, Bowen and Martin提出困難層級制(hierarchy of difficulty):結構對應 和功能/語義對應。

  4. 行為主義 • 重複的刺激-反應行為,語言習得是由習慣組成。(habit formation) • SLA:克服母語的習慣,養成L2的新習慣。 • 研究焦點:可觀察的外顯(行為)反應上;知覺、直覺的概念被認為是屬於心靈主義派的、不合理的探索領域。 • 如果錯誤是可以被預測的,那麼便能避免壞習慣的養成。

  5. 結構主義 • 只探究明顯地可觀察的資料。 • 語言學家的任務就是描述人類語言,同時指出這些語言的結構特徵。 • 語言可以分解、拆散成小片段或單位。 • 這些已經分解的小單位可以用科學的方式來描寫、對比、重新組合成為一個整體。 • 說話者只是言語行為的發生體,並非原因。 • ->1940~1950間:語言學家紛紛遠赴全球各地,記錄整理異國的文法規則。

  6. 對比分析名人堂 • Charles Fries • Robert Lado • Stockwell, Bower, 和Martin

  7. Lado有話要說 • 「本書基本上認定:我們可以把學生要學的語言及其文化,和他們自己的母語及文化拿來作系統化的比較,就可以預測及描述出容易學習及不易學習的句型。 」 • 「學習外語到底容易或困難,其關鍵就在於母語與外語的比較。類似母語的部份就比較容易學,不同的部份就比較難學。 」 -摘自《跨文化語言學》

  8. Stockwell, Bower, 和Martin • 提出困難層級制(hierarchy of difficulty) • 文法依據語音的標準,還加上了「結構對應」和「功能/語義對應」。 • Clifford Prator(1967):將文法由簡單到難分0-5級,其中大多數的例子都來自西班牙文(L2)和英文(L1)。

  9. 定義 兩種語言中沒有不同或對比。 母語中的兩個項目結合起來構成目標語的一個基本項目。 如果母語中的某個項目在目標語中是不存在的,那麼學習者必須要避免那個項目。 如果母語中的某個項目在目標語中必須重新塑造或使用。 目標語中某一個學新的項目,和母語中幾乎沒有什麼類似的項目就必須加強學習。 母語中的一個項目變成目標語中的兩個或以上的項目,學習者對此需要重新做區分。

  10. Ronald Wardhaugh • 強勢版本:對照分析方式來預測困難等級的方法。 • 弱勢版本:使用對照分析法來解釋可以觀察的到困難。Oller和Ziahosseiny提出細微差異(subtle differences)版的對照分析假說理論:「不管在單一或多種語言系統間,即使他們的差異極為渺小,終究還是會產生困惑。」

  11. 批評聲浪 • 語言之間的極大差異未必導致極大學習困難。 • 研究方法不一致,研究對象不同(年齡和精通語言的程度)導致CAH沒有論據(facts)的支持。 • 對比分析解釋語言干擾的預測顯得不足。 • Chomsky:語言習得的過程不是只有習慣而還有創新的過程。 • 致命缺失:只依靠語言產物的分析來解釋心理語言學的過程(Long and Sato)

  12. 結語 • 以對照方式預測語言學習可能遭遇的困難的缺點是整個過程太簡單、很難決定哪種對比歸屬哪ㄧ等級和困難等級的預測是否可以被證實。 • 低估語言自身內部(intralingual)錯誤的重要性。 • 錯誤分析的崛起取代對比分析的流行,因為錯誤分析主要研究來自所有可能錯誤的原因,對比分析只研究受到本國與的負面影響而造成的錯誤。 • 雖然仍未被證實,現今在歐洲還是有其研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