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科技 司科技发展处 臧海佳 2014 年 1 月 20 日

气象科技统计的有关事项. 科技 司科技发展处 臧海佳 2014 年 1 月 20 日. 提 纲. 一、工作目的 二、主要指标 三、责任要求. 科技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为什么做?. 宏观管理 主要通过 科技计划和科技政策 来部署和引导科技发展。 科技计划和科技政策的 研究与制定 必须以对科技活动的全面认识、深刻分析、系统评价为 基础 。 科技统计就是 全面认识、深刻分析、系统评价科技活动发展的 科学手段 。. 科技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为什么做?. 做好科技管理,测度气象科技创新对气象业务发展的贡献率, 必须有准确、系统的统计数据 。

lucius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科技 司科技发展处 臧海佳 2014 年 1 月 20 日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气象科技统计的有关事项 科技司科技发展处 臧海佳 2014年1月20日

  2. 提 纲 一、工作目的 • 二、主要指标 • 三、责任要求

  3. 科技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为什么做? 宏观管理主要通过科技计划和科技政策来部署和引导科技发展。 科技计划和科技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必须以对科技活动的全面认识、深刻分析、系统评价为基础。 科技统计就是全面认识、深刻分析、系统评价科技活动发展的科学手段。

  4. 科技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为什么做? • 做好科技管理,测度气象科技创新对气象业务发展的贡献率,必须有准确、系统的统计数据。 • 使科技资源在现代业务发展需求导向下得到更合理的配置; • 使科技发展更有效地服务于气象现代化总体发展战略。

  5. 科技统计工作的主要任务 做什么? • 通过统计调查,对科技活动的有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加工;(基础数据采集) • 通过定量分析,对科技活动进行监测,测度科技活动规模、结构和布局的总体特征与关系;(初步应用) • 通过形成科技指标体系,评估科技政策、发展规划的实施情况,为评价和制定科技政策、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决策支撑)

  6. 小调查 • 你单位的科技统计调查怎么做?(单选) • A.需填报时向各单位临时索取 • B.动态维护,及时更新 • 你单位是否有存储科技统计历史数据?(单选) • A.仅存当年的 B.存有近5年的 • C.存有近10年的 D.存有10年以上的 • 你单位的科技统计做到什么程度?(单选) • A.仅有统计调查 B.初步的定量分析 • C.建立了科技指标体系 D.利用历史数据开展决策咨询 • 希望利用统计数据开展哪些工作?(多选) • A.调查完上交就好 B.分析科技活动规模、结构和布局 • C.评估政策、规划实施 D.支撑政策、规划的研究与制定 • 是否有必要组织科技统计培训?(多选) • A.没有必要,自学就好 B.需要培训统计调查方法 • C.需要培训数据分析应用 D.组织经验交流

  7. 统计数据在线填报、管理优势明显 在线填报 • 填报简单、便捷 • 自动的格式检查 • 各级信息同步 • 加强审核、强化管理责任 • 便于数据存储 • 统计高效、应用方便 传统方式 • 流程多 • 效率低 • 审核方式落后 • 统计应用不便 • ……

  8. 提 纲 一、工作目的 二、主要指标 三、责任要求

  9. 气象科技统计指标设计(与国家科技统计基本衔接)气象科技统计指标设计(与国家科技统计基本衔接)

  10. (一)科技经费 用于分析科技资金投入的规模及其来源结构。 • 按照拨款用途分类 • 科学事业费:科学事业单位(一院八所、国家实验室)运行费。 • 科研项目经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行业专项、基金、新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气候变化专项等。 • 科研基建费:科研机构的土建、仪器设备购置等。 • 其他 • 按照拨款单位分类 • 国家级: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自然基金委等国家部委下达的经费,如973计划、科技支撑、行业专项、国基金等。 • 中国气象局级:中国局下达经费,如新技术推广、气候变化专项等。 • 地方政府级:地方政府科技、财政等部门下达的经费。 • 单位自筹:省级气象部门自筹的经费。 • 企业委托、国际合作、其他

  11. (二)科研项目 级别:项目级、课题级(973、863、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填至课题级) 名称、编号 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来源:国家级项目、气象局项目…… 研究领域:根据“四项研究计划”领域分布分类 合作类型、合作单位 立项时间、预计结题时间、实际结题时间 主持人、项目承担法人单位、承担单位属性 经费情况 成果情况 用于分析科技资源配置状况、科技活动效益。 通过信息公开,避免重复建设,促进成果产出、转化和共享,推进科技合作,提升投资效益。 各单位自筹经费项目信息也应公开,接受监督,激励创新。 工程项目、基建项目、修购专项等不统计。

  12. (三)科研人员(人是最重要的科技资源) 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课题活动人员、科技管理人员 本年度新引进的课题活动人员数:新招收的应届生、引进的科研人员(专职、兼职) 调离本单位的课题活动人员数 课题活动人员的学位、职称、年龄分布情况 科研投入时间(人年) R&D人员情况:研究人员、技术人员、辅助人员;全时、非全时。(R&D活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等三类活动) 用于分析科技人力资源的规模、结构。 用以分析科研投入、产出的人均状况,评价速度和趋势。 科技人才和资金的投入,是评价科技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

  13. (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依托单位和协作单位 团队级别及批准单位、组建时间:国家级、中国气象局级、省级 主要研究方向和目标 带头人和骨干成员:职称和学位情况、年龄分布、专业结构分布 承担项目 组织运行机制:政策性、管理性文件 主要科研成果 • 通过调查,掌握科技人员的组织和使用情况,强化人力资源的统筹,支持团队建设,加强绩效评估。 • 目标:围绕业务服务发展的科技需求,在主要方向上,培育和建设一批方向稳定、任务明确、协同攻关、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团队。 • 建设要求: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稳定的研发方向和目标、明确的组织运行机制、合理的专业和年龄结构,充分体现科研业务结合、学术优势互补,以及良好的科研平台和工作环境。 • 贵在精,不在多。

  14. (五)科技基础条件与支撑平台 • 气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基础制成体系。 • 气象科学观测试验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基础支撑平台、科技信息与文献共享平台 气象科学观测试验基地:基地名称(方向)、依托单位、负责人(联系方式)、承担的科研项目、原值5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展试验情况、试验数据应用情况、共享情况、基地主要效益(学术成就、成果应用等)。 • 通过调查和发布科学试验基地的基本信息 • 进一步发挥基地效益,促进科技合作和资源共享; • 健全运行管理机制,规范管理,加强评估,提质增效; • 统筹布局,同一专业方向,统一目标,统一设计、分工配合、共建共享。

  15. (五)科技基础条件与支撑平台 • 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部门、省级、联合共建。 • 名称、依托单位、成立时间、科研方向、专兼职人数、承担项目情况、运行机制(管理政策文件)、学术委员会工作情况、学术年会情况、主要效益(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开放运行) 推进发挥开放合作、科技创新、成果中试的平台作用。 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部门重点开放实验室建设的意见》(气发〔2011〕106号),按照《中国气象局重点开放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气发〔2012〕54号)要求。 在重要方向和特色领域进一步完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学科布局,加大经费投入和支持力度。

  16. (六)科技成果 • 成果产出及转化应用情况(经验收或鉴定的科技成果) • 分类:应用技术、基础理论、软科学 • 形式:机理理论、技术方法、技术指标/标准、软件系统(平台)、元器件、设备装备 • 名称、完成单位、完成人、来源项目 • 成熟度:业务化、中试转化、研究试验 • 简介:主要内容、适用范围、创新点、前期中试应用情况、实际应用情况、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 • 中试转化情况、业务(试)运行情况:时间、单位 • 登记、备案:时间、单位、编号 • 转化应用外单位成果情况 • 科技奖励 • 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科技论文、科技专著、技术标准、技术报告 能够看到成果、能够评价成果、能够转化成果。 通过调查和共享成果信息,评估科技工作效益,推动成果转化应用,推进成果推广交流。

  17. (七)科技合作 与其他单位的科研合作情况:合作单位、合作形式、合作内容及目标、启动合作的时间、相关负责人、主要成效。 局校合作情况:支持院校实习基地建设、科学仪器设备共享、人才互聘互访、联合培养人才、联合实验室建设、联合科研基金、协同攻关、成果转化。 主办的科技交流会议情况:会议级别(国际、双边、全国、区域)、会议名称、主协办单位、时间、地点、代表数。 科技人员国际交流情况:本单位人员出国访问进修超过1月的人次、国外专家来访交流人次、赴外参加国际会议人次。 区域气象科技协同创新情况:区域气象中心填报。合作形式、合作机制、合作内容及目标、主要成效。 通过调查,宣传交流先进经验,推进务实合作。

  18. (八)政策文件 • 司局级单位及各级气象科研院所制修订的科技政策文件。 汇编成册,学习借鉴,共同提高。 通过分析科技统计信息,检验政策执行情况,改进和完善相关政策。 • (九)年度科技工作亮点简述(限500字以内) • 气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 重要科技创新成果、成果业务转化情况; • 创新平台(实验室、工程中心、科学试验基地、成果中试平台)建设成效; • 科技合作、区域协同创新进展等; •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 宣传工作成效,推广先进经验。

  19. 省级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初稿) 气象科技支撑度 使用近三年平均值作为评价数据 气象科技成果应用水平O1 气象科技研发能力O2 气象科技投入水平O3 科技产出综合评分由科研成果产出、科技奖励、专利数、科技论文、技术报告、标准、软件著作权等评分构成。

  20. 国家级的科技经费稳步增长 科技项目 经费 17.78亿元 (2007—2012年) 年均是“十五”期间的6.3倍

  21. 国家级经费基本投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2007—2012年) 围绕数值预报、灾害天气监测预报、气候预测与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农业气象精细化预报、气候资源利用、气象服务和综合观测等重点领域科技研发的资源投入占总科研投入的84.3%,投向基本正确。

  22. 11个部门重点实验室、1个工程技术中心 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气化学实验室 云雾物理环境实验室 气科院 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实验室(兰州干旱所) 热带季风实验室(广州热带所) 台风预报技术实验室(上海台风所) 树木年轮理化研究实验室(乌鲁木齐沙漠所) 国家级 业务单位 专业所 局校合作高校 中国遥感卫星辐射测量和定标实验室(卫星中心) 气候研究实验室(气候中心) 大气探测工程技术中心(探测中心) 省 所 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实验室(河南所) 大气探测实验室(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实验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23. “一院八所”在14个优势领域建成35个大型野外观测试验基地“一院八所”在14个优势领域建成35个大型野外观测试验基地

  24. 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取得成效 • 根据2010年的集中检查与交流结果,65%以上的行业专项成果具备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 在灾害天气监测预报、气候与气候变化、农业气象与人工影响天气、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公共气象服务、综合气象观测等重点业务领域取得一批创新性成果,并实现了转化应用 2011和2012年,气象部门共转化科技成果543项

  25. 2012年科研机构 完成应用技术成果

  26. 提 纲 一、工作目的 二、主要指标 三、责任要求

  27. 加强组织管理,切实负起责任 •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管理体系: • 科技司负责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 • 制定相关工作的政策、措施; • 统筹协调、监督检查各单位的有关工作。 • 委托干部学院负责: • 全国气象科技统计信息的收集、审核、分析和保管等; • 有关工作的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工作交流。

  28. 加强组织管理,切实负起责任 • 各省级气象局、各直属单位负责组织实施: • 组织实施本单位的气象科技统计工作,完善工作制度; • 负责本单位科技统计信息的收集、整理、及时更新、汇交、保管、分析和应用; • 负责本单位科技统计信息的质量,须严格审核; • 安排本单位相关人员参加技能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各单位是数据收集、填报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做好第一手资料的审核把关。 各单位更要成为统计工作的优先受益者,要加强信息应用,充分利用统计数据监测本单位的气象科技活动,评价科技工作成效,推进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应用,提高气象科技对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贡献率。

  29. 请批评指正! 联系方式: 臧海佳/综合处/科技司/局机关/CMA zanghj@cma.gov.cn 13910225559 010-58994484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