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469 Vues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 1993-2004 年) —— 来自各省面板数据的证据. 南开大学经济学系 宁光杰.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劳动力市场也不例外。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价格 —— 工资变化具有怎样的灵活性是检验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标准。工资的变化对微观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E N D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1993-2004年)——来自各省面板数据的证据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1993-2004年)——来自各省面板数据的证据 南开大学经济学系 宁光杰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 宁光杰
一、问题的提出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劳动力市场也不例外。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工资变化具有怎样的灵活性是检验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标准。工资的变化对微观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 宁光杰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工资的变化逐渐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建立起联系。另一方面,工资变化如果滞后于通货膨胀水平,就会造成劳动者的实际工资下降,影响其收入增长和消费需求。改革开放也导致传统的就业体制发生解体,出现了大量的下岗和失业人员,这是否会对现行的工资水平带来影响?这些现实问题都促使我们系统地对转型时期中国的工资形成机制做出分析。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工资的变化逐渐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建立起联系。另一方面,工资变化如果滞后于通货膨胀水平,就会造成劳动者的实际工资下降,影响其收入增长和消费需求。改革开放也导致传统的就业体制发生解体,出现了大量的下岗和失业人员,这是否会对现行的工资水平带来影响?这些现实问题都促使我们系统地对转型时期中国的工资形成机制做出分析。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 宁光杰
本文希望在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资政策和工资变动的事实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综合考察工资形成机制的模型,主要考虑工资与生产率、通货膨胀以及失业率的关系。本文希望在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资政策和工资变动的事实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综合考察工资形成机制的模型,主要考虑工资与生产率、通货膨胀以及失业率的关系。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 宁光杰
然后进行运用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别运用静态和动态的模型分析各种因素如何影响工资变动。并考虑时间和地区的差异,建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最后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工资分别建立模型,以对其形成机制进行对比 。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 宁光杰
二、工资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及文献回顾 • 影响工资变化的三个主要解释变量:通货膨胀、劳动生产率以及失业率,说明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都会对工资决定产生影响。对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发育程度的劳动力市场,三个解释变量的影响大小应该是不同的。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 宁光杰
从动态上看,如果工资变化受上一期工资变动、上一期通货膨胀等经济变量的影响,则说明工资存在粘性,也说明经济变量的影响具有持续性。为什么工资会产生粘性,相关的理论包括长期劳动合同、不完美信息、调整成本(Mankiw 1985)、效率工资(Shapiro和Stiglitz 1984)、隐含合同(Azariadis 1975)、局内人——局外人理论(Lindbeck 和Snower 1988)、工会理论等。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 宁光杰
在西方国家,对于工资的灵活性问题已经做出大量的研究。关于转型经济工资变化的研究对于中国更有启示意义,Iara和Traistaru(2004)对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和罗马尼亚四国1990年代的工资变动进行分析。发现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的工资能够对当地的失业率做出调整,也说明这三个国家的劳动力市场机制初步建立起来。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 宁光杰
目前对于中国工资形成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戴园晨等(1994)分析了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1990年以前)中国的工资变化情况,发现工资增长是不规则的,工业职工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之间找不到联系的轨迹,工资增长取决于财政状况和财政安排。蔡昉等(2005)的研究表明,1995-2002年间地区间制造业工资差异缩小,出现收敛,这是市场化的表现。目前对于中国工资形成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戴园晨等(1994)分析了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1990年以前)中国的工资变化情况,发现工资增长是不规则的,工业职工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之间找不到联系的轨迹,工资增长取决于财政状况和财政安排。蔡昉等(2005)的研究表明,1995-2002年间地区间制造业工资差异缩小,出现收敛,这是市场化的表现。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 宁光杰
三、中国市场化进程中工资变化的一些事实 • 从1993年起,劳动部对各省不再下达指令性职工人数计划,各地劳动部门对企业也不再下达职工人数计划,企业招工时间、数量、条件和方式均由企业自主决定。 • 企业逐渐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和经营者年薪制,让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企业利润更好地联系起来。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 宁光杰
从失业对工资的影响上来看,1990年代是大量国有、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下岗的时期,1993年政府开始实施再就业工程试点,就业压力也会对工资变化产生影响。 • 199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这样的经济周期变化:1994-95年的通货膨胀,1998年开始的通货紧缩,2003年下半年的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 宁光杰
政府要对工资进行宏观调控,主要体现在两个低于,要求工资总额低于经济效益增长,实际平均工资增长率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1999年工资指导线在全国20个地区试点,在劳动力市场上也有不同职业的工资指导价位,这些工资信息对于企业的工资制订起到较好的指示作用。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 宁光杰
图1:1978-2004全国工资增长率与劳均GDP增长率、CPI的关系图1:1978-2004全国工资增长率与劳均GDP增长率、CPI的关系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期计算、整理绘制。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 宁光杰
图2:中国劳动生产率变化率和实际工资变化率的 对比(1979-1998)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99》绘制。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 宁光杰
四、数据描述和计量模型的说明 • 被解释变量为职工货币工资的变化率(以上一年为100),解释变量包括通货膨胀率(用消费物价指数CPI)、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用实际劳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表示)、失业率变化率和其他控制变量(地区、时间、所有制等)。增长率以上一年为100。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 宁光杰
静态的计量模型为 w为职工货币工资增长率,i、p、u分别为通货膨胀率、实际劳均GDP增长率(代表生产率)和失业率变化率,X是一组控制变量,包括地区、时间等因素, 为随机扰动项。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 宁光杰
动态的模型考虑到前一期的工资、通货膨胀率、劳动生产率和失业率对当期工资产生的影响。动态的模型考虑到前一期的工资、通货膨胀率、劳动生产率和失业率对当期工资产生的影响。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 宁光杰
五、计量分析的结果及讨论 • 从表1中方程(1)可以看出各种解释变量对名义工资变化的影响:消费价格指数是正的影响,且影响显著。而实际劳均GDP变化对工资变化的影响为负(实际劳均GDP增长率增加1%,工资增长率下降0.209%),失业率变化对工资变化的影响为正,都不符合期待。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 宁光杰
表2:工资变化率的静态分析 被解释变量 工资变化率(1) 工资变化率(2) 工资变化率(3) 工资变化率(4) 工资变化率(5) Constant 40.215*** (3.944) 35.588*** (4.038) 42.561*** (3.955) 9.849** (4.666) 12.362*** (4.666) 消费价格指数 0.873*** (0.042) 0.829*** (0.043) 0.887*** (0.041) 1.051*** (0.041) 1.060*** (0.041) 实际劳均GDP增长率 -0.209*** (0.037) 1.719*** (0.504) -0.228*** (0.037) -0.060* (0.036) -0.079** (0.036) 失业率变化率 0.061*** (0.015) -0.666 (0.711) 0.057*** (0.015) 0.040*** (0.013) 0.037*** (0.013) 中部地区 -1.831*** (0.634) -1.672*** (0.562) 西部地区 -2.006*** (0.671) -1.735*** (0.595) 1993-1998年 -6.888*** (0.702) -6.784*** (0.693) 有效样本数量 351 357 351 351 351 AdjR2 0.636 0.581 0.646 0.715 0.723 表1: 工资变化率的静态分析 第(2)个回归方程的劳均实际GDP和失业率均为对数形式。* 、**和 ***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下表同。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 宁光杰 [1]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广西10个省区。 [2]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0个省区。
第三个回归方程包括了地区虚拟变量,这反映了不同的地区发展政策等因素对工资增长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东部和西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的工资增长率较慢。而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工资增长率更慢,约慢2个百分点,这不利于西部地区工资的追赶和地区间工资的趋同。第三个回归方程包括了地区虚拟变量,这反映了不同的地区发展政策等因素对工资增长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东部和西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的工资增长率较慢。而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工资增长率更慢,约慢2个百分点,这不利于西部地区工资的追赶和地区间工资的趋同。 • 方程(4)说明1993-1998年的工资增长率比1999-2004年低约6.888个百分点。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 宁光杰
表3:工资变化率的动态分析 表2:工资变化率的动态分析 被解释变量 工资变化率(1) 工资变化率(2) 工资变化率(3) 工资变化率(4) Constant 43.326*** (4.147) 46.593*** (4.278) 28.717*** (5.795) 25.353*** (4.407) 上一年工资增长率 0.172*** (0.047) 0.149*** (0.047) 0.054 (0.050) CPI 1.147*** (0.058) 1.149*** (0.057) 1.165*** (0.056) 1.186*** (0.053) 上一年CPI -0.599*** (0.074) -0.555*** (0.075) -0.351*** (0.086) -0.297*** (0.064) 实际劳均GDP增长率 0.019 (0.039) 0.004 (0.040) 0.020 (0.039) 上一年实际劳均GDP增长率 -0.065** (0.033) -0.085*** (0.033) -0.034 (0.034) 失业率变化率 0.05*** (0.013) 0.047*** (0.013) 0.041*** (0.013) 0.040*** (0.013) 上一年失业率变化率 -0.054*** (0.013) -0.056*** (0.013) -0.053*** (0.012) -0.049*** (0.012) 中部地区 -1.349** (0.557) -1.409*** (0.542) -1.641*** (0.530) 西部地区 -1.481*** (0.601) -1.500*** (0.584) -1.515*** (0.556) 1993-1998年 -4.144*** (0.936) -4.949*** (0.766) 有效样本数量 319 319 319 319 AdjR2 0.736 0.741 0.756 0.756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 宁光杰 * 、**和 ***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
从表2的方程(1)可以看出,上一年的工资变化率对当期的工资变化有正的影响,这说明工资变化存在着一定的粘性。从表2的方程(1)可以看出,上一年的工资变化率对当期的工资变化有正的影响,这说明工资变化存在着一定的粘性。 • 上一年的消费价格指数对工资变化率的影响为负,其经济含义还很难解释。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 宁光杰
不同于前面的分析,当年实际劳均GDP对工资变化率的影响为正,说明生产率变化对工资变化的合理影响,但系数不显著,且上一年劳均GDP增长的影响仍为负。不同于前面的分析,当年实际劳均GDP对工资变化率的影响为正,说明生产率变化对工资变化的合理影响,但系数不显著,且上一年劳均GDP增长的影响仍为负。 • 当年的失业率提高对工资的变化率是正的影响,而上一年失业率对工资变化率的回归系数符合期待,为负值。这说明工资变化对当年的失业率变化反应迟滞,上一年的失业率才对其产生符合经济实质的影响。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 宁光杰
被解释变量 工资变化率(1) 工资变化率(2) 工资变化率(3) 表3:工资变化率: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分析 Constant 39.817*** (3.970) 38.196*** (3.968) 上一年工资变化率 0.262*** (0.044) 消费价格指数 0.743*** (0.133) 0.867*** (0.042) 1.131*** (0.060) 上一年CPI -0.705*** (0.071) 实际劳均GDP增长 0.075** (0.037) -0.201*** (0.037) 0.041 (0.039) 上年实际劳均GDP增长 -0.025 (0.031) 失业率变化 0.004 (0.013) 0.062 (0.015) 0.055*** (0.013) 上一年失业率变化 -0.053*** (0.013) D1994 D1995 D1996 D1997 D1998 D1999 D2000 D2001 D2002 D2003 D2004 5.375***(1.476)-6.415***(1.049) -5.998***(1.445)-5.899***(2.009) -4.395*(2.455) 2.167(2.575) 1.528(2.389) 5.545**(2.314) 3.924(2.478) 0.715(2.240) 0.440(1.941) 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 固定效应 前三位:北京31.363、浙江31.065、上海29.340 后三位:海南26.177、甘肃26.083、湖北25.765 随机效应东部地区基本为负值,中部和西部地区基本为正值。最大值为甘肃(0.454),最小值为浙江(-1.055)。 随机效应东部地区基本为负值,中部和西部地区基本为正值。最大值为云南(3.125),最小值为北京(-6.846)。 有效样本数量 351 351 319 AdjR2 0.801 0.628 0.703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 宁光杰 * 、**和 ***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
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从时间上看,1999年以后有更强的自发提高工资的冲动。从地区上看,欠发达地区的自发提高工资冲动较小。将地区和时间因素控制住,可以发现实际劳均GDP增长对工资增长有正的影响,且显著,说明我国工资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也说明双向固定效应的控制比虚拟变量控制更有效。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 宁光杰
从随机效应看,中部和西部地区都有一些省份,其自发提高工资冲动较大。这与上面的分析结果又有些出入,主要是随机效应考虑了时间的因素。即综合地看,中西部地区由于非经济原因提高工资的部分更大一些。这也有利于工资的趋同。从随机效应看,中部和西部地区都有一些省份,其自发提高工资冲动较大。这与上面的分析结果又有些出入,主要是随机效应考虑了时间的因素。即综合地看,中西部地区由于非经济原因提高工资的部分更大一些。这也有利于工资的趋同。 • 从随机效应的动态模型中也可以看出实际劳均GDP增长对工资增长的正影响,但还不显著。而上一年的失业率和工资都对当年工资变化有符合期待的显著影响。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 宁光杰
被解释变量 东部工资变化率(1) 中部工资变化率(2) 西部工资变化率(3) 1993-1998年工资变化率(4) 1999-2004年工资变化率(5) 表4: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工资变化率 Constant 27.384*** (5.862) 52.078*** (7.814) 66.537*** (9.280) 21.502*** (7.578) 49.298*** (20.022) 上年工资变化率 0.170** (0.075) 0.127 (0.088) 0.040 (0.085) 0.072 (0.070) 0.065 (0.065) 消费价格指数 1.369*** (0.089) 1.071*** (0.098) 1.004*** (0.108) 1.299*** (0.068) 0.239 (0.159) 上年CPI -0.652*** (0.122) -0.478*** (0.138) -0.449*** (0.129) -0.506*** (0.110) 0.175 (0.202) 实际人均GDP增长 -0.085 (0.064) 0.091 (0.085) -0.044 (0.064) 0.071 (0.048) 0.128* (0.069) 上年实际人均GDP增长 -0.001 (0.056) -0.191*** (0.063) -0.092 (0.058) -0.013 (0.042) -0.012 (0.054) 失业率变化 0.044** (0.018) 0.061* (0.034) 0.059*** (0.022) 0.013 (0.018) 0.042** (0.018) 上年失业率变化 -0.011 (0.018) -0.088*** (0.032) -0.055*** (0.021) -0.081*** (0.019) -0.020 (0.015) 有效样本数量 115 110 94 142 177 AdjR2 0.819 0.716 0.713 0.863 0.089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 宁光杰 * 、**和 ***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
比较不同地区的动态模型发现,只有中部地区当前实际劳均GDP的回归系数符合期待,虽然不显著。比较不同地区的动态模型发现,只有中部地区当前实际劳均GDP的回归系数符合期待,虽然不显著。 • 西部和中部地区上一年的失业率对工资的影响显著,看来这两个地区相对较高的失业率已经对工资上涨形成压力,虽然系数还很小。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 宁光杰
东部地区工资的灵活变化并不理想,与人们关于沿海地区市场化程度高的印象有出入,东部地区的工资更具有粘性,与上一年的工资增长正相关。东部地区工资变化与消费价格指数保持紧密联系,但系数远大于1,说明工资对价格反应过度。与生产率和失业联系并不符合期待,且多不显著。东部地区工资的灵活变化并不理想,与人们关于沿海地区市场化程度高的印象有出入,东部地区的工资更具有粘性,与上一年的工资增长正相关。东部地区工资变化与消费价格指数保持紧密联系,但系数远大于1,说明工资对价格反应过度。与生产率和失业联系并不符合期待,且多不显著。 • 同样,西部地区工资增长与生产率的联系较弱,市场化有待提高。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 宁光杰
与1993-1998年的回归方程比较,1999年以后的回归方程解释力并不强。但后一时期工资变化与劳均GDP的联系更符合经济规律,这是市场化进步的表现。而且由于这一时期通货膨胀较低,工资与物价的联系较弱。但工资对失业的反应这一市场化层面并没有得到改善。与1993-1998年的回归方程比较,1999年以后的回归方程解释力并不强。但后一时期工资变化与劳均GDP的联系更符合经济规律,这是市场化进步的表现。而且由于这一时期通货膨胀较低,工资与物价的联系较弱。但工资对失业的反应这一市场化层面并没有得到改善。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 宁光杰
六、小结 • 本文运用1993-2004年的各省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工资变化的影响因素。与1980年代相比,在1990年代市场化的进程中,工资变化更具有灵活性,且与通货膨胀、劳动生产率和失业率的联系在逐渐地加强。但是工资的市场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为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联系不足,工资与失业率的联系存在滞后。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 宁光杰
各个地区、不同时期的工资形成机制也存在着差异,不仅表现在自发提高工资的冲动不同(截距项不同),而且表现为对通货膨胀、劳动生产率和失业率的反应系数不同。与人们的一般印象相反,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东部沿海地区的工资市场化程度并不理想。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 宁光杰
工资形成机制的完善有赖于我国市场经济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例如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让工资更好地与劳动生产率挂钩。政治体制改革,精简政府机构,使公共部门的工资也能体现效率原则。建立统一和健康的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供给的变化能够更好地面对需求,使工资变化能够对失业率做出适当的反应。工资形成机制的完善有赖于我国市场经济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例如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让工资更好地与劳动生产率挂钩。政治体制改革,精简政府机构,使公共部门的工资也能体现效率原则。建立统一和健康的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供给的变化能够更好地面对需求,使工资变化能够对失业率做出适当的反应。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 宁光杰
本文分析的不足之处是缺乏准确衡量劳动生产率的数据,只能用劳均实际GDP来代替。此外,如果时间长度足够长,还应该考虑了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在进行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建立动态的误差修正模型,并对几个主要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分析其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本文分析的不足之处是缺乏准确衡量劳动生产率的数据,只能用劳均实际GDP来代替。此外,如果时间长度足够长,还应该考虑了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在进行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建立动态的误差修正模型,并对几个主要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分析其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 宁光杰
谢谢大家,欢迎指正!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 宁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