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醫療 10 大迷思

醫療 10 大迷思. 1. 膽固醇愈低愈好? 膽固醇過高,會增加動脈硬化及心肌梗塞的 機率。但國內腦中風權威,在美國執業超過 二十年,中國醫學大學講座教授許重義提醒 , 膽固醇太高,對心臟不好,太低,則對腦血管不好 。因為,膽固醇是血管細胞壁很重要的成分。如果膽固醇太低,腦血管會比較脆弱,較易出血。 像日本人飲食清淡,所以心臟病少,但腦出血的風險卻很高。根據統計,日本的腦出血病人,平均膽固醇約 155 mg/dl (毫克/每百毫升)。 因此,許重義建議,膽固醇最好維持在 180 ~ 200 mg/dl 之間,「上帝製造膽固醇有它的用意,不要太高,也不要壓得太低。」.

tannar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醫療 10 大迷思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醫療 10 大迷思

  2. 1.膽固醇愈低愈好? 膽固醇過高,會增加動脈硬化及心肌梗塞的 機率。但國內腦中風權威,在美國執業超過 二十年,中國醫學大學講座教授許重義提醒 ,膽固醇太高,對心臟不好,太低,則對腦血管不好。因為,膽固醇是血管細胞壁很重要的成分。如果膽固醇太低,腦血管會比較脆弱,較易出血。像日本人飲食清淡,所以心臟病少,但腦出血的風險卻很高。根據統計,日本的腦出血病人,平均膽固醇約155 mg/dl(毫克/每百毫升)。 因此,許重義建議,膽固醇最好維持在180~200 mg/dl之間,「上帝製造膽固醇有它的用意,不要太高,也不要壓得太低。」

  3. 2.男性也有更年期? 其實,男性更年期的發現者,來自一家公關媒體顧問公司。2002年,這個新疾病被發明後,一時間,中年男性,成了藥商覬覦的新市場。所有的定義、篩檢,都是藥廠發明的。醫生提醒,人本來就會老化,荷爾蒙自然變少。但因此將老年人身體的不舒服,都歸因到缺少荷爾蒙,將導致錯誤的醫療。

  4. 3.放置心臟支架能改善心臟病? 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許重義指出,放置心臟支架,雖然對改善病人生活品質有幫助,例如,爬樓梯時不再喘得那麼厲害。但統計顯示,放置支架與心臟病的存活率,沒有正相關。「沒有如我們想像,放了支架,心臟病就解決了,」許重義說。國泰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兆程也說明,手術都有風險,如放心導管進入動脈時,可能碰到血管壁已經鈣化堵塞的斑塊,使斑塊破裂,隨著血流飄到其他部位的血管,引起中風。一般建議,血管阻塞超過70%才放支架,而且還要考量阻塞血管的重要性與位置,再下最後判斷。

  5. 4.胃痛就要吃胃藥? 最常用來抑制胃酸分泌的氫離子阻斷劑 (proton pump inhibitors),是治療胃 潰瘍、胃食道逆流的常用藥物。但這種 藥房都買得到的胃藥,卻必須小心,不 是胃痛都能使用。 腸胃科醫師建議,因為胃癌早期也有潰瘍的症狀,如果沒有做過胃鏡就使用PPIs,只是壓制潰瘍,容易忽略胃癌的可能。而且,長期使用PPIs,可能導致心臟疾病及骨折,建議應由醫生診療後開立,而且必須定期追踪。沒有醫生指示,不要長期服用這類藥物,否則風險可能大於療效。

  6. 5.該年年做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檢查,幾乎已成為高階健檢的必選項目。但其實,做大腸鏡不僅不舒服,還有戳破腸子的風險。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張簡俊榮建議,五十歲以後,可做一次完整的大腸鏡檢查,之後每五年做一次就好。這五年間,以糞便潛血檢查代替。除非是有家族史的高危險族群,才提前至四十歲做大腸鏡,頻率也改為兩到三年做一次。

  7. 6.白內障開刀,就能改善視力? 白內障手術,不是中老年視力不良的萬靈丹。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主任蔡景耀指出,中老年人視力不良,白內障不是唯一的原因,還包括青光眼、視網膜病變等。白內障手術並不是一勞永逸。開完刀,也不見得就能恢復到令人滿意的視力。特別是糖尿病病人,在開完白內障手術後,復原本來就較慢,且容易在手術後,產生黃斑性水腫,讓視力惡化。更要注意的是,開完白內障之後,病人通常都會需要戴眼鏡,或用雷射手術來調整視力,多一段適應的時間。蔡景耀建議,開刀前,一定要和醫師充分討論,並了解這些可能的風險。

  8. 7.非植牙不可? 醫改會研發組組長朱顯光,住在南投竹山的母親,牙齒咬合有問題。求診後,牙科醫生告訴她,必須拔掉兩顆牙,再植新牙,避免發炎。但植牙一顆動輒數萬元,且有不小心穿過上顎的風險,讓老人家有些猶豫。朱顯光教母親問牙醫,「不植牙可以做什麼?植牙有什麼風險?你做過幾個案例?後來那些人如何了?」在問了醫生上述問題後,他改口,其實也可以不用植牙。最後,朱顯光的母親到台北另一間牙醫診所,靠著把一顆牙拔掉、另一顆磨平,就解決了問題。多問幾個問題,就可能減省不必要的醫療和風險。

  9. 8.椎間盤突出,非得開刀? 成大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林啟禎認為,根據醫療統計,椎間盤突出的病人中,有 85% 較輕微者,只要做復健以及多休息,就可以明顯改善症狀,不需直接跳入開刀這個步驟。其實,許多病人覺得,開刀後症狀明顯改善,是因為開完刀後,必須臥床休息六週,還必須穿鐵架。開刀有傷口感染的風險,也可能因血塊壓迫神經,反而使症狀更嚴重。重點是,開完刀後,三到五年內,一般病患的症狀確實改善。但若沒有改變生活習慣,十年後來看,症狀和十年前沒開刀,幾乎沒有差別。

  10. 9.做PSA(攝護腺特異抗原)就能篩檢出攝護腺癌? PSA是一項男性自費健檢裡的必備檢查,但目前的使用,仍有很大爭論。例如,美國已有專業醫學組織反對例行的攝護腺癌篩檢,因為PSA值正常,不代表沒有問題,PSA值異常,也不等於有攝護腺癌。反而,在發現PSA過高,就開刀切除攝護腺,會造成尿失禁,及性功能受損的後遺症。

  11. 10.骨密檢測就能保骨? 骨質疏鬆檢測是有限制的,而且多吃市面上保骨本的產品,不如避免摔跤。成大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林啟禎指出,第一,以超音波測量骨頭密度,因為無法穿透,結果不會準確。而且,一般健檢常見的,是透過腳踝來測量骨密,但腳踝不代表全身。第二,骨密度不等於骨強度。第三,骨頭有強度,不代表不會骨折。

  12. 他說,預防骨鬆之害要「保密防跌」,但「防跌」重於「保密」。他指出,其實生活中,有許多不用錢的保養骨頭方法:例如良好的運動習慣、曬太陽、均衡的營養,可能都比勤做骨密檢查,或補充骨頭保健食品重要。他說,預防骨鬆之害要「保密防跌」,但「防跌」重於「保密」。他指出,其實生活中,有許多不用錢的保養骨頭方法:例如良好的運動習慣、曬太陽、均衡的營養,可能都比勤做骨密檢查,或補充骨頭保健食品重要。 THE END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