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第二十七章 肠道感染病毒 主要包括肠道病毒和急性胃肠炎病毒 肠道病毒 ( 小 RNA 病毒科 ) 轮状病毒 肠道腺病毒 呼肠病毒科 杯状病毒 星状病毒

第二十七章 肠道感染病毒 主要包括肠道病毒和急性胃肠炎病毒 肠道病毒 ( 小 RNA 病毒科 ) 轮状病毒 肠道腺病毒 呼肠病毒科 杯状病毒 星状病毒. 第一节 肠道病毒( enterovirus ) 属小 RNA 病毒科,有67个血清型 脊髓灰质炎病毒 1 、 2 、 3 型 柯萨奇病毒 (Coxsackievirus)A 组 1 ~ 22 、 24 型 B 组 1 ~ 6 型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二十七章 肠道感染病毒 主要包括肠道病毒和急性胃肠炎病毒 肠道病毒 ( 小 RNA 病毒科 ) 轮状病毒 肠道腺病毒 呼肠病毒科 杯状病毒 星状病毒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十七章 肠道感染病毒 主要包括肠道病毒和急性胃肠炎病毒 • 肠道病毒(小RNA病毒科) • 轮状病毒 • 肠道腺病毒 呼肠病毒科 • 杯状病毒 • 星状病毒

  2. 第一节 肠道病毒(enterovirus) 属小RNA病毒科,有67个血清型 脊髓灰质炎病毒 1、2、3型 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A组1~22、24型 B组1~6型 埃可(ECHO)病毒 1~9、11~27、29~33型 68型——小儿肺炎、支气管炎 新型肠道病毒 69型——不清 70型——急性出血型结膜炎 71型——脑炎、脑膜炎等

  3. 脊髓灰质炎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引起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or polio),又称为小儿麻痹症,是一种危害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 多数儿童感染后为隐性感染 开展疫苗预防以来, 已基本消灭了此病。

  4. 柯萨奇病毒 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是1948年在美国纽约州柯萨奇镇,从一名疑似脊髓灰质炎患者粪便中用接种乳鼠的方法首次分离出的,因而得名。 根据对乳鼠引起的病理变化将病毒分为: A组:可使乳鼠产生广泛性骨骼肌炎,引起驰 缓性麻痹; 1-22,24型; B组:可引起乳鼠局灶性肌炎及痉挛性麻痹, 并常有棕色脂肪坏死、脑炎和心肌炎。 1-6型;

  5. 埃可病毒 埃可病毒(ECHOV)是1951年脊髓灰质炎流行期间从患者粪便中分离的能使培养细胞发生病变的非脊髓灰质炎病毒。当时对该病毒与疾病有何关系尚不了解,故被命名为人类肠道细胞病变孤儿病毒(enteric cytopathogenic human orphan virus,ECHOV)简称之为埃可病毒(ECHOV),有 1-9,11-27,29-33型;

  6. 对猴的致病性 对乳鼠的致病性 对猴和人培养细胞的致病性 脊髓灰质炎病毒 + - + 柯萨奇病毒 - + - ECHO病毒 - - + 肠道病毒不同种类的最初区分标准 生物学特性

  7. 新型肠道病毒 1969年以来分离的肠道病毒新血清型,不再将其归属于柯萨奇病毒和ECHO病毒,统称为新型肠道病毒,分别命名为肠道病毒68、69、70和71型。 68型——小儿肺炎、支气管炎 69型——不清 70型——急性出血型结膜炎 71型——脑炎、脑膜炎等 72型——甲肝

  8. 共同特性 (1)小RNA病毒,球形, 直径24-30nm,20面立体 对称,无包膜; (2)核心为单正链RNA,起mRNA作用,具感染性; (3)耐酸,耐乙醚,在pH3-9稳定,可在污水、 粪便中存活数周;对紫外线、干热敏感; (4)粪-口传播为主,肠细胞内增殖,能侵入血流、神经系统等,临床症状多样化(包括中枢神经、心肌损害,腹泻、皮疹等)隐性感染率高。

  9. 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 (一)生物学性状 1.球形,27nm,基因组为单正链RNA,为感染性核酸。 表面:结构蛋白VP1-VP3带有中和抗 原位点。VP1与病毒吸附有关 内部:VP4,与脱壳穿入有关。 病毒衣壳

  10. 2.分三个血清型 各型间无交叉抗原。 可在灵长类来源的细胞中增殖, • V在C浆中复制, • 呈晶格状排列,CPE阳性。 3.抵抗力较强,在污水和粪便 内可存活数月;能耐受胃酸、 蛋白酶和胆汁的作用。

  1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 患者或无症状带毒者 2.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为主,上呼吸道、咽喉和肠道为入侵门户。病初,鼻咽分泌物亦可排毒。 3.所致疾病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 隐性感染 轻型胃肠道症状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98% 多见儿童 4.发病机理:(如图)

  12. 5.免疫性 • 感染后对同型可获牢固免疫力,三型间无交叉保护。 • 体液免疫为主,SIgA可阻止病毒在咽喉、肠道内吸附和初步增殖。中和抗体(IgG、IgM)清除病毒,阻断扩散,作用持久。 血清中IgG →通过乳汁和胎盘→胎儿、新生儿→出生后1-6个月,可抗感染。

  13. (三)微生物学检查 病毒分离与鉴定: 细胞培养 血清学检查: ELISA 双份血清 IFA 快速诊断: 补体试验 PCR法 中和试验

  14. (四)防治原则 1.一般预防 2.特异预防 (1)减毒活疫苗(OPV,Sabin苗)含三个血清 型病毒抗原(白色)。 • 优点: ①肠道增殖而不致病,用量小,次数少。 ②产生局部和全身免疫,免疫效果好。 ③能扩大免疫效果,持久。 • 缺点:①易失活,运输、保存不便 ②有复毒的可能。 ③免疫缺陷,免疫抑制者禁用

  15. 免疫方案:一岁之内连服四次,每次间隔一月,免疫方案:一岁之内连服四次,每次间隔一月, 4岁加强一次。 (2)灭活疫苗(IPV Salk苗) 含三个血清型的病毒抗原,供肌肉注射。 • 优点:①便于保存、运输 ②无复毒危险 ③副作用小 缺点:不能产生局部免疫,接种量大,使用不方便,接种面必须广。 建议:最初两次免疫使用IPV, 再用OPV。

  16. Live (OPV) Inactivated (IPV) 肠道病毒(Enteroviruses) 缺点: a.可被其他肠道V干扰,使免疫失效; b.热稳定差,不易保存,而失效; c.有复毒危险(反祖),而出现VAPP (疫苗相关麻痹性脊髓灰质炎); d.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可能会出 现VAPP; Tabl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polio vaccines 优点:a. 口服,简单易行,接种量少,次 数少,便于 投放,适合我国国情; b.维持时间长,有免疫放大效应 c.口服为自然感染途径,可产生的 抗体 IgA、SIgA、IgG、IgM; SIgA有粘膜免疫效果。 优点:a. 疫苗保存运输方便; b. 疫苗使用安全。 缺点:a. 接种量大,次数多,肌肉注射,花 费较大; b.仅对接种个体有效,无免疫放大效 应: 免疫维持时间短: c.无粘膜免疫效果; 可产生循坏抗体

  17. 脊髓灰质炎死活苗的比较 项目 活疫苗 (OPV) 死疫苗 (IPV) 接种方法 口服糖丸 肌肉注射 抗体产生 血清抗体、分泌抗体 血清抗体 间接免疫 能通过接种者粪便 无 排毒免疫更多人群 稳定性 差,不易保存 易保存 付作用 极少数引起疫苗相关 无 脊髓灰质炎 免疫效果 更好 好

  18.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 1. 受体分布广 2. 疾病谱复杂,引起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 流行性胸痛、心肌炎、眼病等 如:*疱症性咽峡炎:柯萨奇A组的2,4,6,8,10,5,23;

  19. *流行性胸痛:B组; *眼病A24,急性结膜炎; 71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心肌炎和心包炎:B组 流行出血性结膜炎 病毒性心肌炎

  20. *手足口病:A16 手足口病手疱症 手足口病足跟疱症 手足口病口病损

  21. 第二节 急性胃肠炎病毒 轮状病毒(rotavrus) 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体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 :球形、 双层衣壳、无包膜、 电镜下呈车轮状 2.基因组 :双链RNA,有11个节段,分别编码6个结构蛋白和5个非结构蛋白,其中: 病毒基因组1、2、3片段编码核心蛋白VP1、VP2和VP3,具有转录酶和复制酶的作用。

  22. 病毒内衣壳 6片段编码内衣壳 蛋白VP6 ,为病毒组 和亚组特异性抗原。 病毒外衣壳 4和9片段编码外衣壳蛋白 VP4(血凝素,决定血清型 和感染性), VP7(糖蛋白,促病毒穿入),均为中和抗原。

  23. 3.分节段的双链RNA复制时易出现基因重组 抵抗力同脊灰病毒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播途径(1)粪—口途径 (2)呼吸道 (3)气溶胶(动物) 2.所致疾病 病变部位在小肠,A-C组引起人类和动物腹泻,D-G组只引起动物腹泻; A组致婴幼儿(6月-2岁)胃肠炎 霍乱样腹泻 B组致年长儿童和成人暴发流行 C组类似A,发病率低 3.免疫性 特异性抗体有同型保护(SIgA重要),细胞免疫有交叉保护作用。

  24. (三)微生物学检查 1.检查病毒或病毒抗原 粪便电镜查病毒,诊断率90-95%, ELISA或乳胶法检测病毒和抗原。 2.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1)电泳法(特殊分布图) (2)RT-PCR分型 3.细胞培养 (四)防治原则 1、切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2、及时补充液体及电解质

  25. 杯状病毒(calicivirus) 球形,表面有杯状 凹陷,无包膜, 引起非细菌性胃肠炎 暴发流行最重要的病原体 污染的海产品是引起 流行的重要原因, 破坏小肠绒毛和粘膜 上皮细胞,引起呕吐、 腹泻。

  26. 星状病毒(astrovirus) • 球形,表面结构呈星形,有5-6个角 • 侵犯十二指肠粘膜细胞,细胞死亡后释放病毒于肠腔中 • 感染后免疫力牢固 • 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27. 病毒侵入上呼吸道、咽喉、肠道等部位 在局部淋巴结增殖 10% 隐性感染 第一次病毒血症(发烧、不适、腹泻) 侵入靶组织 (脊髓前角、背根N节、运动N元,骨骼肌C,淋巴C) 第二次病毒血症 5% (仅发热头疼乏力咽痛呕吐) 顿挫感染 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和脑膜 0.1%-2% 暂时性麻痹 驰缓性麻痹 延髓麻痹 恢 复 麻痹后遗症 死 亡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