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5

发 热 ( fever)

发 热 ( fever). 第一节 发热的概念和分类 一.发热的概念 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 临床称之为发热 (体温升高)。. 1.生理性体温升高: 伴随着某些生理活动出现的体温升高,如月经前期﹑剧烈运动、应激等。. 2.病理性体温升高 (1)过热: 体温调控障碍/产热过量/散热受阻,使体温超过 SP( Set point ). 如甲亢﹑鱼鳞癣等. (被动性性体温升高). (2)发热: 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 SP 上移 而引起的 调节性体温升高 (超过正常值的0.5℃)。. 第二节 发热原因和机制 ★ 发热激活物.

bella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发 热 ( fever)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发 热 (fever)

  2. 第一节 发热的概念和分类一.发热的概念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临床称之为发热(体温升高)。

  3. 1.生理性体温升高: 伴随着某些生理活动出现的体温升高,如月经前期﹑剧烈运动、应激等。

  4. 2.病理性体温升高(1)过热:体温调控障碍/产热过量/散热受阻,使体温超过SP(Set point) 如甲亢﹑鱼鳞癣等. (被动性性体温升高)

  5. (2)发热: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SP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0.5℃)。(2)发热: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SP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0.5℃)。

  6. 第二节 发热原因和机制★发热激活物

  7. 发热激活物: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 • 发热激活物(EP诱导物):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

  8. 一.发热激活物的种类与性质(一).外致热原1.细菌及其毒素(1)G-细菌与内毒素一.发热激活物的种类与性质(一).外致热原1.细菌及其毒素(1)G-细菌与内毒素

  9. LPS的致热特征: a.明显的耐热性:干热160℃/2小时 才能灭活;蛋白酶不能破坏其致热性 b.不易透过BBB:1000-2000kD c.致热潜伏期长 d.机体对其致热性可产生耐受性

  10. (2) G+细菌a.外毒素: 葡萄球菌(肠毒素)A型溶链(红疹毒素)b.肽聚糖 (3)分枝杆菌:如结核杆菌

  11. 2.病毒:麻疹病毒,Coxsackie病毒SARS病毒等 3.真菌、螺旋体、疟原虫

  12. (二)体内产物1.抗原-抗体复合物2.类固醇:睾丸酮的本胆烷醇酮3.致炎物:硅酸盐(尿酸盐)结晶(二)体内产物1.抗原-抗体复合物2.类固醇:睾丸酮的本胆烷醇酮3.致炎物:硅酸盐(尿酸盐)结晶

  13. 二.内生致热原(EP) EP: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 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 体温升高的致热性细胞因子。

  14. EP的细胞来源:单核细胞(主要) 巨噬细胞类; 肿瘤细胞; 其它细胞(神经胶质细胞)

  15. (二)EP的种类1.白细胞介素-1(IL-1)单核/巨噬细胞等合成(二)EP的种类1.白细胞介素-1(IL-1)单核/巨噬细胞等合成

  16. 2.肿瘤坏死因子(TNF)3.干扰素(IFN)4.IL-65.其它: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IP-1)、IL-2、IL-8、内皮素及睫状神经生长因子(CNTF)等。2.肿瘤坏死因子(TNF)3.干扰素(IFN)4.IL-65.其它: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IP-1)、IL-2、IL-8、内皮素及睫状神经生长因子(CNTF)等。

  17.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一)体温调节中枢部位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一)体温调节中枢部位

  18. (二)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

  19. 1.EP通过下丘脑终板血管器(OVLT) 神经元的作用 OVLT:第三脑室壁的视上隐窝处

  20. a.OVLT区的神经元与POAH有联系; b. EP可能通过OVLT的有孔毛细血管作用于血管外间隙中的巨噬细胞,使后者释放发热介质,如PGE2作用于POAH的神经元;

  21. 2.EP通过迷走神经向体温调节中枢传递 发热信号。 (胸腔、腹腔致热信号)

  22. 3.EP通过BBB转运入脑:直接作用

  23. (三)发热中枢调节介质EP无论以何种方式入脑,但它们不是引起SP上升的最终物质。(三)发热中枢调节介质EP无论以何种方式入脑,但它们不是引起SP上升的最终物质。

  24. 发热时的体温升高极少超过41C,即使大大增加致热原的剂量也难越此热限。发热时的体温升高极少超过41C,即使大大增加致热原的剂量也难越此热限。 热限:发热时体温上升的高度被限制在一特定范围以下的现象。 “内生性致冷原”:负调节介质等

  25. (四)体温调节方式1.体温调节的方式 3个基本环节: 信息传递 中枢调节 效应部分

  26. 图 发热发病学的示意图

  27. 第三节 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体温上升期(寒战期)发热时相 高温持续期(高峰期,稽留期) 体温下降期(退热期,出汗期)

  28. 第三节 代谢与功能的改变一.物质代谢的变化

  29. 体温升高本身的作用: 体温↑→基础代谢率↑(13%↑/1℃↑) →分解代谢↑,物质消耗↑

  30. 1.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分解代谢↑→负氮平衡,尿氮↑

  31. 肝糖原、肌糖原分解↑→血糖↑;葡萄糖无氧酵解↑→乳酸↑肝糖原、肌糖原分解↑→血糖↑;葡萄糖无氧酵解↑→乳酸↑ 2.糖与脂肪代谢: 脂肪分解↑→脂肪氧化不全→酮血症、酮尿症

  32. 3.水、电解质代谢: (1)体温上升期和高热期: 排尿↓→Na+、H2O、Cl-潴留 (2)体温下降期: 排尿↑、排汗↑→Na+排出↑

  33. 高渗性脱水 发热易造成脱水: (1)高热期: 皮肤/呼吸道蒸发↑,饮水不足 (2)体温下降期: 大量出汗

  34. 4.维生素代谢

  35. 二.生理功能改变1.CNS头痛、头晕、谵妄、幻觉;热惊厥(6月-6岁小孩)。二.生理功能改变1.CNS头痛、头晕、谵妄、幻觉;热惊厥(6月-6岁小孩)。

  36. 热惊厥: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大脑皮质抑制,皮质下中枢兴奋性增强)热惊厥: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大脑皮质抑制,皮质下中枢兴奋性增强)

  37. 体温超过39℃的急性发热 年龄: 6月-6岁 时间:高热24h内出现 比例:儿童期惊厥30%

  38. 热惊厥的发生机制可能为:遗传因素 脑缺氧 较高浓度的EPs具有致癫痫活性 高热使部分敏感神经元过度兴 奋,引起异常放电导致惊厥

  39. 2.循环系统(1)血温↑→窦房结兴奋性↑、 交感神经兴奋性↑→心率↑(18次/min/1℃↑)、 心肌收缩力↑

  40. (2)体温上升期: Bp轻度↑ (外周血管收缩,心率↑,CO↑) 体温下降期: Bp↓甚至休克 (外周血管扩张,大量出汗 →循环血量↓)

  41. (3)长期慢性发热→营养不良﹑心肌受损→Bp↓

  42. 3.呼吸系统发热→血温↑、[H+]↑→呼吸中枢兴奋性↑→呼吸深快→呼碱3.呼吸系统发热→血温↑、[H+]↑→呼吸中枢兴奋性↑→呼吸深快→呼碱

  43. 4.消化系统 发热/交感神经兴奋性↑/脱水等→消化液分泌↓、消化道蠕动↓→消化不良、纳差、便秘

  44. (三)防御功能改变1.抗感染能力的改变2.对肿瘤细胞的影响3.急性期反应(三)防御功能改变1.抗感染能力的改变2.对肿瘤细胞的影响3.急性期反应

  45. 第四节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一.治疗原发病二.发热的一般处理第四节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一.治疗原发病二.发热的一般处理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