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9

第五章 卤代烃 Hydrocarbon Halides

第五章 卤代烃 Hydrocarbon Halides. II . 卤代烃的命名. “ 某基卤”或“卤 ( 化 / 代 ) 某烃”. 1). 简单的. —— 普通命名法. (CH 3 ) 2 CHCl. CH 3 I. 碘甲烷. 异丙基氯. 苄基溴 ( 溴化苄 ). 2). 系统命名法. (S) -3- 甲基 -1- 苯基 -1- 溴丁烷. 5.2 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常温常压下: CH 3 Cl , C 2 H 5 Cl 及 CH 3 Br Gas 其它常见 RX Liguid > C 15 RX Solid

margo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五章 卤代烃 Hydrocarbon Halides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卤代烃Hydrocarbon Halides

  2. II. 卤代烃的命名 “某基卤”或“卤(化/代)某烃” 1). 简单的 ——普通命名法 (CH3)2CHCl CH3I 碘甲烷 异丙基氯 苄基溴 (溴化苄)

  3. 2). 系统命名法 (S)-3-甲基-1-苯基-1-溴丁烷

  4. 5.2 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 常温常压下:CH3Cl,C2H5Cl及CH3Br Gas • 其它常见RX Liguid • >C15 RX Solid • RX:分子极性小,不溶于水,易溶于许多有机化合物(做溶剂)。如:氯仿(CHCl3) • 卤代烷:X数增加,可燃性降低。CCl4为灭火剂 • 比重:RCl(<1) ,RBr,RI ( >1 )

  5. 5.3 卤代烷的化学性质 C-X:官能团,卤原子活泼易被取代。 消去反应 亲核 取代反应 与金属的反应

  6. 一.亲核取代反应(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SN) ◆亲核试剂:用Nu:表示,包括带未共用电子对的分子或负离子。 卤原子的电负性大于碳,卤原子的诱导吸电子作用 使与卤原子相连的碳原子上带部分正电荷,易受亲核 试剂(Nucleophile,Nu:-)的进攻,卤原子带一对电子 离开,碳原子形成新键,发生取代反应。

  7. δ- δ+

  8. I. 亲核取代反应 +AgX↓ R-ONO2 R-OH 水解 NaOH/ H2O AgONO2 /乙醇 卤素交换 NaI/丙酮 R’ONa / R’OH R-X R-I 醇解 R-OR’ (X=Cl, Br) NaCN/ 醇 NH3 R-CN R-NH2 氰解 氨解

  9. 1. 水解: ·· ·· δ+ δ- ★ 碱性水解反应的底物必须是 10 、20卤代烃

  10. CH3CH2CH2OH △ 2. 醇解: CH3CH2CH2ONa + CH3CH2I CH3CH2CH2OCH2CH3 + NaI 该法是合成不对称醚的常用方法,称为 Williamson (威廉逊) 合成法。该法也常用于合成硫醚或芳醚。 采用该法以10 卤代烷效果最好,20卤烷效果较差, 不能使用30卤烷,因为叔卤烷易发生消除反应 生成烯烃。

  11. ② CH3CH-O-CH2CH3 CH3CH-Br CH3CH-ONa CH3 CH3 CH3 例如:合成 按①: + NaOCH2CH3 20 卤代烃 ,强碱性条件消除副反应严重 按②: + Br-CH2CH3 10 卤代烃 ,主要取代

  12. 3. 氰解: 该反应的重要意义:①可增长碳链外,②可以通 过氰基转化为―COOH、 ―CONH2等官能团。 该反应与卤代烷的醇解相似,亦不能使用 叔(30)卤烷,否则将主要得到烯烃。

  13. 4. 氨解: 因生成的伯胺仍是一个比NH3更强的亲核试剂,它可以继续 与卤代烷作用,生成仲胺或叔胺的混合物。故反应要得到伯胺, 必须在大过量氨的存在下进行(向NH3中滴加RX)。 注意区别伯胺、仲胺、叔胺的概念 季铵盐

  14. 5. 卤离子交换反应: NaBr与NaCl不溶于丙酮,而NaI却溶于丙酮, 从而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6. 与硝酸银作用: 活性顺序:RI > RBr > RCl

  15. AgNO3 /乙醇 AgNO3 /乙醇 AgNO3 /乙醇 R3C-X R3C-ONO2 + AgX R2CH-X R2CH-ONO2 + AgX RCH2-ONO2 + AgX RCH2-X 6.卤代烷的鉴别: (3°RX) 立即出现沉淀 (2°RX) 几分钟后出现沉淀 加热才出现沉淀 (1°RX)

  16. NaNH2 液NH3 10 R’X RC≡CH RC≡CNa RC≡CR’ (亲核试剂:RC≡C-)

  17. 二、亲核取代反应历程及立体化学: 1. 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 A. 反应机理: 以CH3Br的碱性水解为例: 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动力学二级反应。其反应速率 与溴甲烷和碱的浓度成正比。故称为双分子反应。

  18. SN2(双分子亲核取代)一步完成 由图可见,在SN2反 应中,新键的形成和旧键 的断裂是同时进行的,是 一个一步完成的反应。

  19. B. SN2反应的立体化学: SN2反应的立体化学特征: 构型反转(亦称Walden翻转)。

  20. SN2反应的立体化学特征:构型反转(亦称Walden翻转)。SN2反应的立体化学特征:构型反转(亦称Walden翻转)。 对手性分子,不一定就是R S B. SN2反应的立体化学: R R

  21. NaOH H2O 2. 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1): A. 反应机理: 以(CH3)3CBr的碱性水解为例: (CH3)3C-Br (CH3)3C-OH (CH3)3C-Br在碱性条件下主要发生消除反应。而发生水解反应时,其反应速率 只于叔丁基溴的浓度有关,是一个动力学一级反应 。故称为单分子反应。 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是分步进行的: ① 过渡状态 中间体 ②

  22. SP2 B. SN1反应的立体化学: SN1反应的立体化学较为复杂,在正常 情况下,若中心碳原子为 手性碳原子, 由于C+离子采取sp2平面构型,亲核试剂将 从两边机会均等的进攻C+离子的两侧, 将得到外消旋混合物。 等量混合物,外消旋化合物

  23. C2H5O- C. SN1反应的另一个特点——重排: 由于反应中包含有碳正离子中间体的生成, 可以预 料,它将显示出碳正离子反应的特性-重排。 如:2,2-二甲基-3-溴丁烷的醇解:

  24. 3.分子内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邻基效应 当亲核试剂与离去基团处于同一分子内时,能否 发生分子内的亲核取代?回答是肯定的,可以。 但这是有条件的。以氯乙醇为例: 该反应得以进行的有利条件是:分子内的氧负离子距中 心碳原子的距离最近,且处于反式共平面的有利位置, 从而有利于从Cl原子的背后进攻中心碳原子。

  25. 三、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 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究竟按SN1历程, 还是 SN2历程进行,与卤代烷的结构、 亲核试剂、离去基团及溶剂等诸多因素有关。

  26. 1. 烃基结构的影响 A. 对SN2反应的影响: 如前所述: SN2反应的特点 是亲核试剂从 C―X 键的 背后接近反应中心碳原子 显然,α- 碳上连有的烃基↑,亲核试剂越难以接近反应中心,其反应速率必然↓。因此,在SN2反应中,卤代烷的活性次序应该是:

  27. 这一活性次序还可从另外方面得到解释: a. 反应速率的快慢,与所需活化能的大小、 过渡态生成的难易有关。如:

  28. b. 在反应物中,随着中心碳原子上所连烃基的增多,由于烷基的+I效应,使中心碳原子的正电荷减少,从而不利于亲核试剂的进攻。 那么,同为伯卤烷,其SN2反应的相对活性又怎样呢? 结论:β- C上烃基↑, SN2反应速率↓。

  29. B.烃基结构对SN1反应的影响: SN1反应的难易取决于中间体碳正离子的生成,一个稳定的碳正离子,也一定是容易生成的碳正离子。因此,在SN1反应中,卤代烷的活性次序应该是: 对这一活性次序的理论解释: 一是空间效应: 基团拥挤 拥挤程度减少

  30. 二是电子效应(σ,p - 超共轭效应)

  31. 烷基结构对SN反应的影响: 3°RX:SN1; 2°RX:SN1或SN2; 1°RX(CH3X)SN2

  32. 2. 亲核试剂的影响 由于在SN1反应中,决定反应速率的关键步骤—碳正离子生成—只与卤代烷的浓度有关,故亲核试剂对SN1反应的影响不大。 但对于SN2反应,由于反应速率既与卤代烷的浓度 有关,又与亲核试剂的浓度有关,因此,亲核试剂的 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显然,亲核试剂的亲核能力↑,浓度↑,反应υ↑。 试剂亲核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 (1).试剂的碱性(即给电子性); (2).试剂的可极化性(即极化度或变形性)。

  33. (1) 试剂的碱性: 试剂的碱性与亲核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的关系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A. 亲核性与碱性一致: a. 同周期元素所形成的亲核试剂 ∵ 酸性:R3CH< R2NH < ROH< HF 酸性:NH3< H2O < HF

  34. b. 同种原子形成的不同亲核试剂 B.亲核性与碱性不一致(亲核试剂体积大小的影响):

  35. (2) 试剂的可极化性 可极化性系指分子中周围电子云在外电场的影响下 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易形变者,可极化性大。 在亲核取代反应中,可极化大的原子或基团,因形 变而易于接近反应中心,从而降低了达到过渡状态所须 的活化能,故亲核能力增强。 显然,同族元素,随原子序数的增大,核对核外电 子的束缚力↓,可极化性↑,亲核能力↑。

  36. 值得注意的是:亲核性 是指在质子 溶剂(如:H2O、ROH)中的次序。若在非质子极性溶剂 中[如:(CH3)2S=O [ DMSO]、HCON(CH3)2 [ DMF ], 其亲核能力刚好相反。 综上所述,判断一个试剂亲核能力的大小: 1)同周期元素或同种原子形成的亲核试剂, 可用其碱性的强弱来判断,考虑体积因素影响; 2)对于同族元素形成的亲核试剂,可用可极化性的大 小来判断。随原子序数的增大,亲核能力↑ 。

  37. 总体说来:碱性强的试剂,亲核性也强。 • C2H5O->HO->PhO->CH3CO2->H2O 但有例外: 碱性F->Cl->Br->I- (共轭酸HI>HBr>HCl>HF) 因此处亲核性由可极化性决定,所以正好相反。 • Nu:-体积大,亲核能力差(∵立体效应)

  38. 3. 离去基团(-X)的影响 无论SN1反应,还是SN2反应,在决定反应的关键步骤 中,都包含C―X键的断裂,因此,离去基团X―的性质 对SN1反应和SN2反应将产生相似的影响,即卤代烷的活 性次序是: 这一活性次序可从C―X键的离解能、和离去基团 的碱性 等方面来说明。

  39. 由此可见,I- 既是一个好的离去基团,又是一个好 的亲核试剂。因此,这一特性在合成中有着重要的用途

  40. 4. 溶剂的影响 A. 对SN1反应的影响: 溶剂的极性↑,有利于SN1反应的进行 B. 对SN2反应的影响: 溶剂对SN2反应的影响较为复杂, 通常情况下是增强溶剂的极性对SN2反应不利。

  41. SN1与SN2反应历程比较:

  42. 练习:卤代烷与NaOH在水-乙醇溶液中进行反应,下列练习:卤代烷与NaOH在水-乙醇溶液中进行反应,下列 哪些是SN2机理?哪些是SN1机理? SN2 (1)产物发生Walden转化; (2) 增加溶剂的含水量反应明显加快; (3) 有重排反应; (4) 叔卤烷反应速率大于仲卤烷; (5) 反应只有一步。 SN1 SN1 SN1 SN2

  43. 2. 指出下列各对反应中,何者较快?为什么?

  44. 二.卤代烷的消去反应 • 消去反应(E:Elimination):从有机化合物分子中消去一个较小的中性分子,生成不饱和化合物。常见被消去的分子:HX,H2O,X2等。 卤代烷分子中消除HX生成烯烃的反应,称为卤代烃 的消除反应,因消除的是β- H 和卤原子,故又称β- 消 除反应。 β-消去反应 β α

  45. (一)、消除反应的反应历程 与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相似,卤代烷的消除反应也有两种反应历程。 SN2亲核取代反应 1. 双分子消除反应(E2) 例: β- 消除反应

  46. 上述反应的本质差别在于: 按①进行反应,碱进攻 的是α-C,发生的是亲核取代反应; 按②进行反应,碱 进攻的是β-H,发生的是消除反应。 由反应历程可见,卤代烷的双分子消除反应也是一 步完成的反应,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