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掃描穿隧顯微術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掃描穿隧顯微術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指導老師:朱志良 教授 報告者:陳建銘 學號: MA21V101. 前言. 光學顯微鏡於 1830 年代後期 被發展出來增進人類微觀視野, 使人類 “ 看 ” 到了致病的細菌、微生物和微米級的微小物體, 傳統的光學顯微鏡所能提供的最佳解析度,大約等於其使用光源的波長 (~1  m) , 這樣的解析度已不符目前的需求。

bao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掃描穿隧顯微術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掃描穿隧顯微術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指導老師:朱志良 教授 報告者:陳建銘 學號:MA21V101

  2. 前言 • 光學顯微鏡於1830年代後期被發展出來增進人類微觀視野,使人類“看”到了致病的細菌、微生物和微米級的微小物體,傳統的光學顯微鏡所能提供的最佳解析度,大約等於其使用光源的波長(~1m),這樣的解析度已不符目前的需求。 • 掃描穿隧顯微術起源於1980年代初期此技術有效並穩定地操控金屬探針,且利用量子力學的電子穿隧原理,藉探針在距樣品表面僅約幾個原子大小的範圍內來回掃描,讓原子的排列具體地呈現,有助於我們從基本層面來瞭解許多物理及化學現象。 圖一.1981年比尼格和羅勒發明了掃描隧道顯微鏡 在1986年,發明者即因此獲頒諾貝爾物理獎

  3. STM機台架構介紹 2.壓電控制掃描器 壓電晶體會隨著所受電壓的高低而產生非常微細的收縮 或膨脹。用於控制掃描尖端的水平位置 x,y,和z 3.距離控制器和掃描裝置 使用壓電原理控制位置的 精確度要求很高,因此需 要一個控制器粗略地把掃 描尖端帶到接近樣本的位 置,然後才讓壓電控制發 揮作用。 1.掃描用的尖端 電子從掃描尖端 穿隧到樣本,產 生穿隧電流。 4.隔振系統 STM 用於測量極微細的位置,因此隔振是非常重要的。 5.計算機計算機記錄穿隧電流並控制施加於壓電管的電壓,以產生樣本表面的三維圖形。

  4. 原理 • 掃描穿隧顯微鏡是利用 "穿隧效應" 的原理,當探針與樣品間距離很小時,在兩者之間加上微小電壓,則電子就會在樣品與探針間形成穿隧電流。 • 在古典力學中,一個處於位能較低的電子,不可能穿越能量障礙到達另一邊,除非給予的能量超過位能障,然而在量子力學的觀點來看,電子卻有可能越過能障到達另一邊,主要原因是電子同時具有粒子和波的行為如圖一。 圖二.樣品與探針之間存在一個位能障Vo示意圖

  5. 原理 穿隧電流 樣品與探針之間的偏壓 探針與樣品的成分 探針與試片之間的距離 圖三.穿隧電流與距離的關係示意圖

  6. STM的取像方式 (一)定電流取像法(constant current mode) • 原理: 當探針在樣品表面掃描時,探針必須 隨表面之起伏調整其高度(即z值); 因此以探針的高度變化來作為樣品表 面的呈像方式,便能反映出樣品表面 的形貌。 • 優點: 可容忍待掃描樣品較大的表面高低變 化。 • 缺點: 由於必須以回饋信號作為調制,因此 掃描速度較慢,容易受到低頻雜訊干 擾。 圖四.改變探針的高度使穿隧電流固定

  7. STM的取像方式 (二)定高度取像法(constant height mode) • 原理: 直接以穿隧電流值的變化來作為表 面形態的呈像。 • 優點: 可做快速掃描以補捉一些表面動態。 • 缺點: 若掃描範圍內的樣品表面起伏太大, 則極容易損壞探針。 圖五.固定探針的高度,記錄穿隧電流的變化

  8. STM的取像方式 (三)電流密度取像法(current imaging tunneling spectroscopy) • 原理: 結合定電流取像法與定高度取像 法,並且其中引進偏壓調變作為 取像之變數。 • 缺點: 因為回饋系統必須不斷地開關, 因此較為費時,記憶體容量的需 求量很大,但以現代的電腦容量, 已不成問題。 圖六.功函數的不同反映出試片中不同的材質結構

  9. STM的掃描與分析   從 1 μm左右的範圍開始掃描,縮小範圍到 200 nm 的掃圖再可分析得到表面的金顆粒直徑約 20 nm,高度約1 nm 的結構精細掃圖過程。在掃描進行中,單一曲線的輪廓 與表面的二維形貌都會即時的隨掃描進度顯示。根據這些即 時回饋,也可以立即修正參數,掃描結果會立即改變。

  10. STM在液態中掃描   以下為對去離子水底下的樣品所進行的掃描結果。溼樣 品需要使用液態樣品用器皿與絕緣探針。液態底下的三維掃 描功能,對電化學與溼化學的研究、像是腐蝕控制、有機分 子或是其他表面材料等,都很有幫助。

  11. STM的奈米刻印   以下範例為在原子級平整的石墨表面進行奈米刻印, 以 5 V 的電壓蝕刻出兩個溝槽,以原探針於原位重新 掃描所得之結果。進行輪廓分析,量得溝槽深度為 9 ~ 12 奈米深,寬度約為 125 奈米寬。

  12. 結論 • STM的發明給予科學界前所未有的能力,使得探測及操縱材料表面的原子、分子,不再只是夢想。此技術自1980 年代初期發明至今,短短20 年間,已蓬勃發展,使用範圍涵蓋物理、化學、生物及材料等科學領域,並衍生出各式各樣的顯微技術及應用。 • 可掃描液態中的樣品,舉凡奈米結構的特徵、導電表面的奈米形態、電性量測與分子電荷之轉移、腐蝕控制、氧化還原化學反應、有機分子與溶膠凝膠化學、自組裝之表面區域構成、基板缺陷等量測、以及奈米蝕刻等操控技術量測與研究。 • 由於STM使用穿隧電流作回饋機制,所以樣品必須為導體或半導體。

  13. 參考資料 • 掃描探針顯微鏡http://brighter.myweb.hinet.net/chap3/chap3-6.htm • 掃描穿隧顯微術基本原理與架構 • http://www.phys.sinica.edu.tw/~nano/research-04-2.htm • 掃描穿隧式顯微鏡原理 • http://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22563 • 奈維科研型STM • http://nanovietech.com/zh/products/

  14.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

More Related